小紅頭

小紅頭

小紅頭原名餑餑,又名油糖燒賣,用細面、糯米、白糖、豬油、金橘、豬肉丶桂花精心製成其外形如盛開的石榴花,因頂端用食用色素染上一紅點,故而得名。小紅頭是安徽省廬江縣的漢族傳統名點,油糖滋潤,色澤金黃,香甜酥鬆,細膩無渣,至今已有250餘年的歷史。相傳在清同治年間,淮軍著名將領吳長慶,是廬江縣沙湖(今屬泥河鎮)人,奉命出征。隨從家鄉廚師常為他做此點心,很受吳的讚賞。該廚師回鄉後,在廬江城關崗上開設“段萬和”飯店,繼續做這種點心,深受食者歡迎,遂馳名於世。

食品歷史

小紅頭小紅頭

小紅頭始創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由淮軍將領吳長慶隨軍廚師陳長寬(一說殷光垠)製作而成。

廚師在油糖燒麥基礎上,將桂花加進麵粉,做成一個個小圓蒸熟。後又進行了改良,先將麵粉製成大饃,剝去饃麵皮,將饃心削成饃屑,加入精細白糖、新鮮豬油、桂花、金桔餅、紅綠絲、核桃仁、豆粉等攪拌均勻,將其製成拇指頭大小的蟠桃形,並在其頂端點上楊梅紅,用旺火蒸熟,待揭開蒸鍋蓋,一個個紅頭小蟠桃翹首以待。

廚師陳長寬回鄉後,在廬江城關崗上開設“段萬和”飯店,繼續做這種點心,深受食者歡迎,遂馳名於世。

簡要介紹

廬江“小紅頭”是安徽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名點‘原名餑餑,又名油糖燒賣,其外形如盛開的石榴花,因頂端染一點紅,故而得名。相傳在清同治年間,清軍著名將領吳長慶,是廬江縣沙湖人,奉命出征。隨從家鄉廚師常為他做此點心,很受吳的讚賞。該廚師回鄉後,在廬江城關崗上開設“段萬和”飯店,繼續做這種點心,深受食者歡迎,遂馳名於世。小紅頭”製作十分考究,選料精細。其特點:油糖滋潤,色澤金黃,香甜酥鬆,細膩無渣,饋贈親友,攜帶方便。食用時:蒸、炸、炒均可。清光緒年間曾被列為貢品,奉獻宮廷。1979年省小食品展銷會上被評為優質產品,1982年北京“方便小食品”會上受到好評。

食材介紹

精白麵粉5千克、酵面250克、金桔餅50克、青梅50克、核桃仁150克、糖桂花150克、鹼25克、精鹽30克、綿白糖4.250千克、豬板油500克、食用紅色素少許。

製作方法

小紅頭製作小紅頭製作

1.將麵粉2.75千克倒在面板上,加入酵面和清水1.6千克拌勻揉透,蓋上濕布,使其發好後加鹼揉勻,做成大饃,用刀切碎。

2.將板油(或肥膘)去膜,切成碎丁,與大饃屑拌和再絞細,加入綿白糖、青梅、核桃仁、金桔餅、糖桂花拌成餡心。

3.另用麵粉2.25千克、加溫水0.95千克、鹽拌勻揉透,搓成長條,切成每個重約24克的面劑

4.在面板上撒豆粉作撲面,上放面劑,一個個按成扁圓形,再擀成直徑6厘米荷葉邊橢圓形的皮子,放在盆內,蓋上濕布。

5.用一張皮子包上8.5克的餡心,封口包成石榴花形,每個高約2.8厘米。

6.在每個頂端點上食用紅色素,上籠屜擺整齊,用大火蒸約7分鐘可熟,取出輕輕地翻倒在面板上,並把它扶正,避免冷卻後變形即成。

產品特色

小紅頭製作考究,特點是油糖滋潤,色澤金黃,香甜酥鬆,細膩無渣,以精緻的小竹簍包裝,可隨身攜帶。食用時,蒸、炸、煎、炒均可。

歷史文化

清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吳長慶率部前往平定,將士多為江淮子弟,對朝鮮一日三餐麥麵食很不適應,不少人出現食欲不振、體力減退、士氣低落的現象。隨軍廚師陳長寬在廬江老家做的油糖燒麥基礎上,創製了適合江淮子弟食用的小紅頭,之後就成了慶軍將士的重要乾糧。吳長慶因戡定朝鮮"壬午兵變"有功,受到朝廷嘉獎。為感謝皇室的恩澤,吳長慶親自將小紅頭裝簍,每簍22個,共100簍小紅頭作為貢品獻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太后和皇帝品嘗後,認為色香味形俱佳,大為稱讚,遂將"小紅頭"賜給文武大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