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爐包

小爐包

小爐包,香脆可口,美味不可抵擋。

民間傳統名吃高密爐包歷史悠久,風靡城鄉。高密爐包是以香、焦、酥、

(圖)小爐包小爐包

脆、菜生、肉熟著名的。

淵源

傳說,高密爐包是從漢朝名將韓信手下的廚師手中傳下來的。楚漢相爭的時候,韓信在高密指揮“濰水之戰”。在當時的戰場上至今還有韓信溝、張魯祠的所在。那廚師為韓信做過爐包,

(圖)小爐包小爐包

很得韓信賞識,這手藝被從當地招來幫廚的“偷”學到了手,一輩一輩傳了下來。到清朝末年,呼家莊的王家、徐家,夏莊的張家(“公順”)就開起了爐包鋪。民國時期,呼家莊就有了幾十戶人家打爐包。他們推著小推車,帶著篷布、爐、面、菜、柴草等四集遍趕打爐包,一年四季不斷。呼家莊的徐家還在高密城的神仙巷安營紮寨打爐包。呼家莊王家、徐家的傳承遍及高密的二十幾個村莊,遠到濰坊、青島、北京等地。解放後,高密的國營、集體飯店都把爐包作為傳統名吃傳承下來,並不斷發揚光大。
如今,在高密城,幾乎所有的飯店、酒樓都把爐包作為麵食招牌,還根據人們的喜好,分素餡和肉餡兩種融為一爐。味道上佳。這也引起了外地人的青睞。一些大城市也有了高密爐包店。1998年,省美食家協會的專家對高密爐包很有好感。不久,高密爐包被評為“山東名吃”,樹立起了品牌。

特點

小爐包不大,像小蒜頭。咬一口,直冒油。餡是白菜、豬肉的。白菜似熟非熟,一咬有咯吱咯吱的響聲(這自然是高密爐包最具特色或者是最絕的一點,也是最有名的一點)。偶爾咬著

(圖)小爐包小爐包

一塊囫圇肉,爛爛的,香香的,含在嘴裡好長時間不捨得咽下去。更有那爐包肚子底下那層金黃酥脆的嘎渣兒,一咬嘎崩脆。粘附在爐包肚子邊兒上的更是薄如蟬翼,焦黃透明,舔在嘴裡就化,美不可言。那爐是圓圓的,底是平平的,生鐵的,擦上油亮亮的,用上等的花生油的。放上包,吱啦響,澆上水,周圍咕嘟咕嘟直冒泡。蓋上蓋子,不消幾分鐘再瞅瞅,一個一個爐包就緊密地團結在一起,一鏟子鏟起來仍是一個整體。整體的底部是金黃黃的一片。

特點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軟,內陷飽滿,味道鮮 美,掛漿講究,火候獨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高密爐包用料講究,以鮮豬肉、鮮韭菜、鮮白菜和上好的精麵粉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種調料為輔料,精心加 工而成。解放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密爐包已遍及城鄉,成為高密人民的在眾食品。

做法

材料(做了兩爐18個)

麵團:麵粉300g、水150g、酵母4g、糖、鹽少許;
餡:帶肥的豬肉280g,韭菜250g,鹽、雞精、薑末、料酒、醬油、花生油、香油少許。
製作:

1、水加熱或晾涼到40度左右,放入乾酵母溶化後,靜置10分鐘,以激發其活性;
2、粉+糖+鹽+酵母水(不要讓酵母和鹽直接接觸,影響活性),攪拌成麵團,揉至光滑麵團後,放入盆中,蓋保鮮膜或濕布或鍋蓋,總之表皮別幹了,30度發酵60-80分鐘,發至2-2.5倍大,手指沾乾粉,戳洞不回縮,說明發好了;
3、發好的麵團排氣後取出,分割成兩份,最好蓋濕布放置醒一會;
4、每份麵團搓成長條,切成劑子,擀圓皮填餡,做成餃子形狀的包子,比餃子大1-2倍,然後再濕布蓋上放置發酵一會;
5、平底鍋中熱比炒菜多一點的油,包子放入略煎一下(別火大煎過了),一碗水加一點麵粉調成面水,倒入鍋中,要到包子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蓋鍋蓋小火悶至水乾起餎餷,就好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