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脫肛病

小兒脫肛病,疾病名稱,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並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

定義

脫肛是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並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

脫肛的特點

直腸黏膜及直腸反覆脫出肛門外伴肛門松弛。

症狀

根據脫出病史,視診看脫出物即可診斷。脫肛可分為三度:
(1)I度脫垂:為直腸黏膜脫出,脫出物呈淡紅色,長3~5cm,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後可自行回納
(2)II度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出,脫出物長5~10cm,呈圓錐狀,淡紅色,表面為環形而有層次的黏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肛門鬆弛,便後有時需用手回復。
(3)III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cm以上,呈圓柱形,觸之很厚,肛門鬆弛無力。

脫肛的鑑別診斷

I度直腸脫垂應與內痔脫出相鑑別,內痔脫出時痔核呈分顆狀,無環狀黏膜皺襞,黯紅色或青紫色,容易出血。此外,還有一些疾病應與脫肛相鑑別,如直腸息肉、肛管直腸癌、肛乳頭瘤、肛管疣、贅皮性外痔等。

治療方法

保守療法

如果脫肛繼發於便秘、腹瀉等疾病,就要積極治療這些原發病,原發病治好了,脫肛多能痊癒。治療期間不能蹲位排便,要立位、側臥位或仰臥位排便,小嬰兒可直著腿把屎把尿,大孩子可坐高盆排便,就是把便盆放在高椅子上拉屎。如能堅持1~2個月,多數脫肛可以痊癒。如改變排便方法後脫肛未愈則可行手法復位,用紗布折成厚墊,壓住肛門,用粘膏將兩臀拉緊粘牢,令小兒臥床1~2周,堅持臥位排便,多可痊癒。

中醫治療

此病多為氣虛下陷,長時間腹瀉不愈、久病臥床傷氣、大便乾結,均可以出現脫肛。治以補益中氣,升提下陷。藥用炙黃芪、黨參、白朮、升麻、柴胡、當歸、陳皮。便秘加熟軍;有熱加連翹、梔子;陰虛加玄參、生地。另外可以針灸百會、長強,病久加足三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