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

腹瀉 劇痛 貧血

基本信息

概述

維生素C缺乏病又叫壞血病(scurvy)是由於長期缺乏維生素C(ascorbicacid,抗壞血酸),以骨骼變化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為其特徵的周身性疾病。臨床以化骨障礙及出血傾向,過度角化性毛囊丘疹,周圍繞以毛細血管出血,頗具特徵性的表現,現一般少見,但在缺少鮮菜、水果的北方牧區,或城,鄉對人工餵養兒忽視的地方,或被剁、切,擠壓、撕損後釋放抗壞血酸氧化酶、加熱煮沸時間過長,做好的菜餚放置過久等。

病因

(一)發病原因
1.攝入不足如孕婦營養適當,小兒出生時有適宜的維生素C儲備,臍血血漿維生素C含量比母血漿高2~4倍,故3個月以下嬰兒發病較少,但如孕婦飲食缺乏維生素C,新生兒也可患壞血病,正常人乳含維生素C約227.2~397.6µmol/L(4~7mg/dl),可滿足一般嬰兒的需要,人乳中維生素C含量與乳母攝食維生素C多少成正比例,如乳母飲食缺維生素C,其乳兒可患壞血病,新鮮獸乳所含維生素C比人乳少,牛乳中含量一般只有人乳的1/4,經儲存,消毒滅菌及稀釋等手段後,所存無幾,因此,用牛乳,羊乳或未強化乳粉,奶糕,麵糊等餵養的嬰兒,如不按時補充維生素C,水果或蔬菜,極易發生壞血病,年長兒發生壞血病是因飲食中缺乏新鮮蔬菜,水果所致。
2.需要增加新陳代謝率增高時,維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生長活躍時,體內組織的維生素C含量銳減,早產兒生長發育較快,維生素C的需要量相對較正常嬰兒為大,應予較多補充,熱性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腹瀉,痢疾,肺炎,結核等病時,維生素C需要量都增加,如患病時間較長,且未增加維生素C攝入,易並發輕重不等的維生素C缺乏病。
3.其他因素如長期攝入大量維生素C,其分解代謝及腎臟排泄增加以降低血漿維生素C濃度,如突然停用大量維生素C,可發生維生素C缺乏病。
孕期長期套用大量維生素C,新生兒即使生後每天攝入常規量的維生素C,仍可能患維生素C缺乏病。
(二)發病機制
維生素C對人體形成正常膠原組織(collagen)是必需的,人腎上腺及眼晶體中含維生素C量特別高,維生素C有很強的還原性,具有重要的抗氧化功能,可還原超氧化物及其他活性氧化物,保護DNA,蛋白質及膜結構,並可參與清除自由基。
1.維生素C缺乏症的發病機制
(1)維生素C可激活羥化酶:維生素C是膠原生物合成必需的脯氨酸羥化酶(prolylhydroxylase)和賴氨酸羥化酶(lysylhydroxylase)的重要輔助因子,並可加強多種羥化酶及氧化酶的活性,由於其氧化還原能力的可逆性,在微粒體電子轉運中很活躍,對防止膠原解聚和維持基質的完整性,起到重要作用,維生素C缺乏可導致膠原纖維形成障礙,細胞間結合質減少,牙質及骨樣組織形成停滯,毛細血管壁脆性增加,創傷癒合延遲等。
(2)維生素C有很強的還原性:在體內能使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利於腸道對鐵的吸收及血紅蛋白的合成與形成鐵蛋白貯於肝內,能使葉酸轉變為四氫葉酸,而促進紅細胞的成熟;還能促進某些腎上腺及垂體激素,免疫球蛋白及神經遞質的合成,並與白細胞吞噬功能相關,可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維生素C缺乏可導致葉酸和鐵代謝障礙而引起貧血等一系列病變。
(3)維生素C的抗氧化功能:維生素C可清除自由基,阻止體內的氧化損傷過程,20世紀90年代以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維生素C可促進肝內膽固醇轉變為能溶於水的膽酸鹽而增加排出,降低血膽固醇含量,減少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降低白內障,癌症的危險。
(4)維生素C參與芳香族胺基酸代謝:故患壞血病時可有酪氨酸尿;新生兒期尤以低體重兒常見一過性血酪氨酸過高;早產兒如用高蛋白乳液餵養,尿內常排出多量酪氨酸和苯丙氨酸,這幾種情況皆可用維生素C矯正。
2.維生素C缺乏的病理變化主要是由於膠原的缺乏引起的出血和骨骼的變化,可出現下列病變:
(1)結締組織形成障礙:毛細血管內皮細胞間缺乏結合質,以致毛細血管脆性及管壁滲透性增加。
(2)骨病變:多在肋骨軟骨連線部位及長骨端,尤其在腕,膝和踝關節附近,由於基質缺乏,骨樣組織的形成與軟骨內骨化發生障礙,但軟骨基質內鈣質沉著繼續進行,特徵是乾骺端臨時鈣化帶鈣質堆積,形成臨時鈣化帶緻密增厚,成骨作用被抑制,不能形成骨組織,已形成的骨小梁變脆易折,乾骺端骨質脆弱,常導致骨折和骨骺分離,原有的皮質骨和松質骨由於內吸收而出現一般性骨萎縮,骨外膜變松,骨膜下出血。
(3)牙齒病變:齒質細胞層退化,牙齦乳頭增生及肉芽組織生長,牙齦充血與水腫,後逐漸壞死,因膠原缺乏而牙齒鬆動,此病變常見於已出牙的小兒,病情嚴重者可有骨骼肌退行性病變,心臟肥大,骨髓抑制及腎上腺萎縮。

症狀

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症狀:
低熱腹瀉骨髓抑制劇痛面色蒼白皮膚瘀點貧血缺鐵性貧血
任何年齡皆可發病,多見於6~24個月小兒。
1.全身症狀起病緩慢,自飲食缺乏維生素C至發展成維生素C缺乏病歷時約4~7個月,常先有一些非特異性症狀如:倦怠,軟弱,激動,食慾減退,體重減輕及面色蒼白等,也可出現嘔吐,腹瀉等消化紊亂症狀,常未引起父母注意,此階段可稱為隱性病例。
一般都有低熱,似與出血有關,有併發症時,體溫明顯升高,脈搏增快,可能因腿痛致交感神經興奮所致,呼吸亦較淺,可能與肋骨疼痛有關。
2.骨病變下肢尤以小腿部腫痛最為常見,腫脹多沿脛骨骨幹部位,壓痛顯著,局部溫度略增,但不發紅,病的較晚階段,患部經常保持一定位置:兩腿外展,小腿內彎如蛙狀,不願移動,呈假性癱瘓,由於劇痛,深恐其腿被觸動,見人走進,便發生恐懼而哭泣,下肢腫的原因是骨膜下出血,手指壓時不出現凹陷。
肋骨與肋軟骨交接處,尖銳地凸出,形成壞血病串珠,在凸起部分的內側可摸得凹陷,這是由於肋骨與肋軟骨接合處的胸骨板半脫位,而佝僂病的串珠則因骨骺軟骨帶增寬,凸出處兩側對稱,沒有這種凹陷。
3.出血症狀全身任何部位可出現大小不等和程度不同的出血,可在皮膚,黏膜,骨膜下,關節腔及肌肉內出血,常見長骨骨膜下出血,尤其是股骨下端和脛骨近端;這種出血可能不易為X線檢查所發現,直至痊癒期才開始伴有表面鈣化,病情嚴重者可有骨骼肌退行性病變,心臟肥大,骨髓抑制及腎上腺萎縮,皮膚瘀點和瘀斑多見於骨骼病變的附近,膝部與踝部最多見,其他部分的皮膚亦可出現瘀點,牙齦黏膜下經常出血,絕大多數見於已經出牙或正在出牙的時候,在上切牙部位最為顯著,也可見於正在萌出磨牙或切牙等處,牙齦呈紫紅色,腫脹光滑而鬆脆,稍加按壓便可溢血,如腫脹面積擴大,可遮蓋牙齒,表面可有淤血堆積,如續發奮森菌感染,可引起局部壞死,腐臭與牙齒脫落,眼瞼或結膜也可出血,使眼部形成青紫色,眼窩部骨膜下出血可使眼球突出,病的晚期,偶有胃腸道,生殖泌尿道和腦膜出血,約1/3病人的尿中出現紅細胞,但肉眼很少見到血尿。
此外,年長兒患維生素C缺乏病時,有時表現皮膚毛囊角化,其外觀與維生素A缺乏所致者難於區別,嬰幼兒患者常伴有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由於葉酸代謝障礙所致,可能同時也缺乏葉酸;因影響鐵的吸收與利用,亦可合併缺鐵性貧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