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尿頻推拿

尿頻是以小便次數增多為特徵的病症。好發於學齡前兒童,尤以嬰幼兒發病率高,女孩多於男孩,本病預後較好。小兒因氣化功能不健全,小便次數偶有增多,無尿急及其他不適,不屬病態。《素問·脈要精微論》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明確了尿頻是膀胱病症。本病歸屬於中醫淋證範疇,但淋證以尿痛為特徵。而小兒尿頻則以小便次數多為特徵,疼痛可有可無。這是本教材以尿頻命名的主要根據。

概述

尿頻是以小便次數增多為特徵的病症。好發於學齡前兒童,尤以嬰幼兒發病率高,女孩多於男孩,本病預後較好。小兒因氣化功能不健全,小便次數偶有增多,無尿急及其他不適,不屬病態。

《素問·脈要精微論》云:“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明確了尿頻是膀胱病症。本病歸屬於中醫淋證範疇,但淋證以尿痛為特徵。而小兒尿頻則以小便次數多為特徵,疼痛可有可無。這是本教材以尿頻命名的主要根據。

西醫尿路感染、白天尿頻綜合徵(神經性尿頻)可參考本病。

病因病機

尿頻的基本病機有虛有實。實證為濕熱阻滯和下注,虛證為膀胱失約,主要病位在腎和膀胱。實證多因感染、過食辛辣、忍尿太久等釀成濕熱。濕阻氣機,熱迫津液而致氣化不利,小便點滴不暢。虛證多因素體虛弱、久病、重病等損傷腎氣,關門不固,小便隨時而下。

診斷

診斷要點

1.尿路感染
(1)病史:有外陰不潔、旅遊,或坐地嬉戲等濕熱外侵病史。
(2)症狀:起病急,以小便頻數,淋漓澀痛,或伴發熱、腰痛等為特徵。

(3)實驗室:①尿常規可見白細胞增多或膿細胞,或白細胞管型;②中段尿細菌培養陽性。
2.白天尿頻綜合徵(神經性尿頻)
(1)年齡:多發生於嬰幼兒。
(2)症狀:醒時尿頻,次數多,甚至數分鐘一次,點滴淋瀝,入寐消失。反覆發作,無明顯其他不適。
(3)實驗室檢查:尿常規、尿培養無陽性發現。

鑑別滲斷

1.泌尿繫結石和腫瘤可通過B超、CT或泌尿系造影等鑑別。
2.遺尿只發生在晚上,白天無尿頻。本病夜晚不遺尿,尿頻入寐自止。

治療

治法

實證治以清利濕熱;虛證治以溫固下元。

基本方

方1

清心經與小腸(各l—3分鐘)

清天河水(1~3分鐘)

下推七節骨(令熱)

推箕門(3—5分鐘)

按揉三陰交(1~2分鐘)

方解:清心經與清小腸二穴表里同治,引熱從小便出。清天河水清心瀉熱利水,下推七節骨為清為降為瀉,推箕門、按揉三陰交為利尿通淋常法。全方清瀉力強,清熱利濕,利尿通淋而止尿頻。

方2

補脾經與補腎經(各1~3分鐘)

揉外勞宮(1~5分鐘)

運土入水與運水入土(各1~2分鐘)

摩丹田(先點按關元或氣海1~3分鐘,後由輕至重,依次摩小腹,運小腹,掌搡小腹,振小腹和橫擦小腹,5~10分鐘)

七節骨操作(依次揉,振,叩擊和擦七節骨,上行操作,5—10分鐘)

摩揉百會與湧泉(一手中指置於百會,另一手拇指置於一湧泉;兩手同時摩之、揉之:百會手不移,換另一湧泉操作;每側操作1分鐘)
方解:補脾經補土製水,補腎經益腎元,外勞升舉陽氣。運土入水與運水入土調節先、後天。摩丹田和上七節溫命門,培元氣,固根本。百會昇陽舉陷,湧泉引火歸原。全方長於溫補固攝,以調節脾腎和陰陽為特點,切中虛證尿頻病機。

操作指南

1.雖分虛實,分別治之,但尿頻多虛實混雜,小兒腎病多虛,小兒推拿手法與穴位又具有雙向性,且安全無副作用。故方1、方2可混合運用。或早晨操作方2,溫補升提;晚上操作方1,清瀉潛陽寧神。
2.本病也存在“腦一脊一膀胱”軸功能異常,宜與遺尿互參。
3.調節陰陽貫穿始終,陰陽調和,小便自利。陰陽者,上下也,水火也。小兒推拿調節上下和陰陽有其特色,方法為:①取仰臥位。一手置於百會,另一手置於關元或氣海,兩手同時摩運1—2分鐘。後一手置於關元或氣海,另一手置於湧泉,又同時摩運1~2分鐘。②取俯臥位。一手置於百會摩運,一手推揉七節骨1—2分鐘。後一手推揉七節骨.一手掐揉三陰交1~2分鐘。要求動作連貫,柔和。
4.丹田和七節骨操作務必令小腹和腰骶透熱。小腹熱,腹熱透腰;腰骶熱,腰熱透腹。二熱透內,下焦溫矣。溫熱上升蒸騰,則五臟六腑皆得推拿溫助,氣化得行,尿頻乃止。

辯證加減

1.濕熱下注以起病急,尿頻、尿急、尿痛,尿短赤渾濁,小便即哭,甚至發熱,煩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特徵。治宜清熱利濕。方1為主,方2為輔,重點操作推箕門、關元配三陰交。加水底撈明月、退六腑各1~3分鐘。
2.脾腎氣虛以起病緩,尿液清冷、淋漓不盡,神疲,手足冷,大便溏,舌淡、苔薄,脈細弱為特徵。治宜溫補脾腎,固本縮泉。方2為主,方l為輔,重點操作小腹、七節骨、外勞宮。加推上三關1一3分鐘,捏脊3—6遍。
3.陰虛內熱以反覆發作,尿頻且短赤,低熱,盜汗,顴紅,咽乾口燥,舌紅,苔少,脈細數為特徵。治宜養陰潤燥。方1、方2並重。加揉二人上馬1分鐘,拿太溪與崑崙1~3分鐘。

注意事項

1.針對病因進行防治。如控制感染,治療泌尿系病變,切除過長包皮等。

2.適當控制飲水、注意局部清潔衛生,勤換內衣內褲。引導小兒參加趣味性體育鍛鍊和遊戲,分散其注意力,解除其緊張情緒和自卑感。

3.對小兒進行胯胱功能訓練,延長排尿間隔時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