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席珍小兒推拿療法

按法醫者以拇指或中指指端或掌根在選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按壓、放鬆,反覆進行的方法,稱為按法。 掐法醫者以右手拇指甲或拇食拇食二指甲掐壓患兒的某一穴位,叫做掐法。 分法醫者以雙手拇指從選定的穴位上,向兩側分推,反覆操作,叫做分法。

本療法簡介

創始人張席珍簡介

張席小兒推拿療法”是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小兒推拿領域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其創始人是張席珍,原青島盲校教師,中醫世家,祖父是早年燕趙地區有名的中醫。張席珍自幼跟隨祖父,刻苦學習中醫藥知識,得到祖父真傳,年青時便能熟練運用針灸、推拿等醫術為百姓治病,是百姓眼中“頗有本領”的草根醫生。五十年代,張席珍作為地方醫療骨幹,應邀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首屆全國按摩訓練班。結業後,由於張席珍在小兒推拿方面嶄露出獨有的天賦和技能,被聘為全國小兒推拿按摩培訓教師。

本療法的特色

張席珍繼承了祖傳推拿精華技巧並結合三字經派現代推拿手法和臟腑療法,主攻小兒常見病症和疑難病的中醫推拿穴位療法,逐漸形成了輕、揉、和、補的推拿手法特色。在治療小兒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方面有著深刻理解,並且本著中醫治未病的先進理念,深入研究了預防保健和防病傳變方面的推拿實踐。他獨創的推拿手法,被醫學界公認為“張席珍小兒推拿療法”。

本療法的傳承

遵循中醫傳統理論

中醫認為嬰幼兒為“純陽”之體,生理特點為機體柔嫩,氣血未盛,脾胃蒻弱,筋骨未堅;這一時期的嬰幼兒發育旺盛,代謝、吸收快,但體質和功能卻相對比較脆弱,因而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導致疾病產生。推拿其實是一種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的物理刺激方法,容易被嬰幼兒形體或內臟感知,從而產生功效。推拿的治病原理,簡單點說,就是用手作用於體表某一部位,刺激嬰兒機體某些特定穴位,調節經絡運行,起到行氣活血、濡潤筋骨、滑利關節等作用,通過這些作用影響五臟六腑乃至全身,最終實現陰陽平衡、祛邪扶正的治療目的。

本療法的繼承與發展

張席珍膝下有三子,長子張寄青,次子張寄崗;二人在父親的悉心傳授下,深諳張席珍小兒推拿法之真諦,承襲了張席珍手法秘傳,並在原療法基礎上發揚光大,融入真氣內斂、邪氣外泄的手法。

本療法的適應症

小兒推拿的對象一般是指14歲以下的嬰幼兒、小兒、兒童,特別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其治療範圍比較廣泛,如泄瀉、嘔吐、疳積、便秘、厭食、脫肛、發熱、咳喘、驚風、遺尿、肌性斜頸、斜視、小兒癱瘓等症。通過推拿治療會增強嬰幼兒的骨骼和肌肉發育,激發免疫功能,強身健體。 小兒推拿方法是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醫學,根據小兒生理特點(肌膚柔軟、腸胃柔弱、筋骨不強、血脈不充。免疫力低下、生長發育旺盛,在外易受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在內又易被乳食不節所傷,發病容易、傳播迅速),在其體表特定的穴位和部位施以不同手法,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增強肌體抗病能力。即中醫理論中“正氣足則外邪不可乾”的防病治病的外治方法。

呼吸系統疾病

感冒咳嗽、發燒、支氣管炎、肺炎、哮喘、鼻炎、鼻竇炎、鼻出血、扁桃體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扁桃體炎等。

消化系統疾病

疳積(積滯、奶癆、奶積、食積)、腸炎、舌炎、吐奶、溢乳、打嗝、鵝口瘡、口腔炎、厭食、嘔吐、腹瀉、便泌、腸痙攣、流涎、腹痛、腹脹等。

其它類

遺尿、尿頻、夜驚、驚嚇、斜頸、腦癱、面癱、多動綜合症、哭鬧、疝氣、臍疝、濕疹、蕁麻疹、風疹、脊柱側彎、生長發育遲緩等。

中醫治未病

通過按摩,小兒氣血調和,經絡通暢、陰陽平衡、正氣充足,因此可以起到不得病、少得病的功效。

防病傳變

小兒得病後傳變較快,易發生危急狀態,小兒推拿可以起到預防發病、防止傳變以及發生危急病症的作用。

手法簡介

推法

推法為小兒按摩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根據施術方向可分為直推、分推、鏇推、合推4種。

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與食、中指相對捏起某一部位或穴位,漸漸用力內收,並連續揉捏的方法,稱為拿法。本法具有疏浚經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醒神之功,適用於頸項、肩部和四肢穴位,多用於救助和急性病證,並常用於治療外感頭痛、項強、四肢關鍵關鍵及肌肉酸痛。

按法

醫者以拇指或中指指端或掌根在選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按壓、放鬆,反覆進行的方法,稱為按法。以手掌的不同部位施治分為指按法、掌按法、摩法、揉法、運法、掐法、捏法、搓法、搖法。

摩法

醫者以右手食、中、無名三指的螺紋而或掌心,在患兒的體表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的摩轉,即為摩法。(如摩腹等)。

提捏法

醫者雙手半握拳狀,以拇、食、中三指在選定的部位上,相互提起皮膚,用力提捏,作連續不斷地操作,叫作提捏法。(如提捏大椎)。

分筋

醫者右手或左手在患兒肢體,做左右扭轉捏拿等動作,稱為分筋法。(能舒筋活血,適用於肢體癱瘓等症)。

揉法

醫者以食、中二指 ,按在患兒選定的穴位上,不離其處,左右鏇轉而揉按。稱作揉法。(如揉二馬,外勞宮等)。

運法

醫者以左手托住患兒左手,以右手拇指或食、中二指併攏,由此穴位至彼穴位作弧形或環形反覆運轉,稱為運法,(如運水入土、運內八卦等)。

搗法

醫者以左手托住患兒左手,以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關節背面搗(打)選定的穴位。

掐法

醫者以右手拇指甲或拇食拇食二指甲掐壓患兒的某一穴位,叫做掐法。

搓法

醫者以右手大魚際或掌心,在患兒的選定穴位上,來往或鏇轉地搓摩。(如搓四橫紋,搓命名等)。

捻法

醫者以拇食二指攝患兒皮膚用力捻動,即如捻線狀,叫做捻法。(如捻五指背皮)。

分法

醫者以雙手拇指從選定的穴位上,向兩側分推,反覆操作,叫做分法。(如分陰陽)。

合法

醫者以雙手拇指或右手拇食二指由選定部位的兩側向里合攏,如此反覆操作。(如合陰陽)。

複合手法

複合操縱手法又稱“複式操縱法”,是用兩種或幾種手法,在一個或幾個穴位長時間進行特定的操縱,是小兒按摩中所特有的操縱方法。
這些操縱方法既有必定的姿勢和特定的名稱,又有獨特的療效和特定的主治效用。

手法操作須知

小兒按摩的操縱程式,平常是先頭面,次上肢,然後是胸腹、腰背、下肢。上肢指掌、腕、臂部位,平常均只推左手。手法要求輕快輕柔、安穩著實。操縱中可蘸以適量蔥薑汁或滑石粉等,起到保護小兒皮膚和加強治療效用。

本療法對嬰幼兒健康發育的重要意義

不用藥物的綠色療法

藥物治療則或多或少要干擾人體免疫機制,因而從長遠來看,選用小兒推拿療法更有利兒童健康成長。化學藥品對小兒肝、腎、腦的影響比較大,因此不到萬不得已儘量不要給嬰幼兒服用化學藥物。

有利於嬰幼兒以後的生長發育

進行推拿治療,使孩子免除了皮肉之苦及藥物帶來的毒副作用,還能從根本上調動嬰兒機體自身的抗病及康復能力,張席珍小兒推拿療法是一種不打針不吃藥的綠色療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