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鳳英

尉鳳英

“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鳳英 :尉鳳英1953年進入瀋陽東北機器製造廠當工人,後任工人工程師。她愛崗敬業,刻苦鑽研,從1953年至1959年完成技術革新107項,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1966年10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鳳英同志學習》的社論。她當選過全國第二、三屆人大代表,中共九屆、十屆中央委員,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先後13次受到毛澤東同志的接見。

人物經歷

尉鳳英是一位煤礦工人的女兒,三歲時就死了父親。母親帶著他們兄妹三人靠挖野菜、揀煤核、討飯吃,熬到了解放。

1953年尉鳳英20歲考進了瀋陽七二四廠(後稱東北機械製造公司)當了工人。懷著對共產黨和新中國的滿腔熱忱,她開始了自己的學徒生涯。

尉鳳英是五六十年代著名的勞動模範,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十屆中委,第十一屆候補中委。曾任遼寧省和全國婦聯領導。1977年回遼寧省做基層工作。她外在的樸實無華和精神世界的光彩奪目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她對工作投入了火一般的熱情,先後13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見,1964年被黨中央命名為"毛主席的好工人",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1953年,20歲的尉鳳英進入東北機器製造廠當工人。她勤奮好學,鑽研技術,大膽革新,進廠第一年就實現兩項技術革新,完成全年的生產任務僅用247天。當時廠內的沖床還是由手工送料,技術比較落後,生產效率低。

尉鳳英大膽嘗試,成功地將手工送料改為自動送料,提高工效5倍,使沖床工序僅用21天就完成了全年的任務量。1960年,她又完成紗錠軸承墊圈的工藝,由車制改為冷衝壓加工,提高功效14倍。 從1957年至1965年,尉鳳英和身邊的同志們共同努力,完成技術革新項目707項,創造價值185.5萬元。她以無私奉獻的主人翁精神,僅用434天就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畫,用4個月時間完成了第二個五年計畫的生產任務。 從1980年起,尉鳳英擔任航天部瀋陽139廠副廠長、工會主席。瀋陽市總工會和國防工業工會先後評選她為“模範職工之友”和“為推進改革搞活企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領導幹部”。

人物故事

技術革新

她每天早來晚走,兜里揣著一個小本子,養成了“眼勤、手快、好問”的習慣。入廠剛5個月,她就完成了第一項革新———自動卡具,使產量一下提高了80%,從此,她像跨上了千里馬,一躍再躍,7年裡先後完成了“雙頭雙刀”、“自動送料器”、“六角車床”、“半自動開關”、“自動送料退料桿”等100多個技術革新項目。1959年9月,她已經幹完了1969年3月的工作,提前10年完成了生產任務。

鐵姑娘

“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只有民眾的力量才能移山倒海。”1958年,尉鳳英的革新小組從3人發展到16人,一年實現316項革新。1960年,尉鳳英革新小組又發展到100多人,革新342項,為國家創造財富160多萬元。同志們稱這位年年超額完成生產任務的衝壓女工為“從來不走,總是在跑的鐵姑娘”。

做報告

2007年8月10日上午9時,水利廳、水文局、水科院三家聯合邀請毛主席的好工人尉鳳英同志做報告,在省水文局學術報告廳里三個單位近百名老同志興致勃勃地聽了報告,尉鳳英同志的報告樸實、真切,充滿時代氣息。她在五、六十年代為社會主義祖國建設做出過突出貢獻,曾十三次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在今天,已經七十歲的老勞模,在退休金不足千元的情況下,以平常心態樂觀面對生活,為每一位老同志樹立了榜樣,報告受到了老同志們的熱烈歡迎。

接受接見

2007年11月16日,全國著名勞動模範、受到毛主席接見13次、已74歲高齡的尉鳳英同志,應北車集團沈車公司邀請為員工作學習貫徹十七大、弘揚勞模精神報告。她的報告生動、鮮活,受到了沈車公司廣大員工、特別是青年員工的喜愛,是公司員工最好的革命傳統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教材。

人生追求

“那時的人心中沒有我字”這是尉鳳英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她在工作實踐中也自覺的把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為名不為利,一個心眼地乾社會主義。女同志的戀愛、結婚、生孩子可稱為人生的“三關”,尉鳳英經受住了這“三關”的考驗。她與愛人老盧是經過4 年的戀愛才結婚的,但是他們那4年的時光里卻很少在一起散步、談心、看電影。有一次他們決定去看電影,偏巧尉鳳英在攻克一項技術難關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她為了解決技術難題把與老盧看電影的事拋到了腦後。當焦急中的老盧找到她時,她正在製作技術革新的模型,結果老盧也跟著她忙活起來。那時為了搞技術革新,經常是乾到凌晨兩三點鐘,回到家怕因為敲門影響鄰居的睡眠,她便蹲在自家的門口睡著了。像這樣廢寢忘食搞技術革新的事例很多。

難忘故事

提到結婚她有一段很難忘的故事。1958 年1月1日,是尉鳳英結婚的大喜日子。結婚的當天凌晨她剛剛下了夜班,還沒有來得急準備,婚禮在工友們的幫助下開始了。尉鳳英的婚事辦得很簡單,連結婚照都沒有來得急照,只是與前來祝賀的車間領導和工友們拍了一張集體照作為結婚紀念。她生過兩個女兒,每當與她工作過的老夥伴談起她生孩子的事時,大家都讚不絕口地說大尉工作起來不要命。原來,她懷孕後,為了不被工友察覺就做了一件又肥又大的衣服,精心偽裝,嚴格保密。懷孕6個月還照樣工作,照樣出國。直到小孩出生了,醫院給車間打來電話,車間裡許多與她朝夕相處的工友無不感到驚奇“昨天還看她推料呢,怎么今天就生孩子了?”尉鳳英就是憑著這種拼搏精神,戰勝各種困難,成為技術革新能手和技術標兵,成為工人階級的帶頭人。1964年,31歲的她懷上了第三個孩子,當時連孩子的名字都取好了,但是由於忙於工作,她一狠心就在懷孕3個月時做了人流。她心裡想的就是工作,幾乎沒有自己。這種公而忘私、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無私奉獻的精神,集中體現了工人階級的優秀品質。她在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關係上做到無私無畏,無論是為黨、為國家、為企業做了多少工作,付出多少辛苦,受過多少委屈,她從不與組織上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在內心深處經常想的是為黨和人民做得太少了,而黨和人民給自己的培養和榮譽卻是太多了。

人生追求

這么多年來,尉鳳英從不後悔她對人生的追求,始終牢記著毛主席教導我們的“兩個務必”,保持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這一點無論是她當工人,還是當幹部,乃至當領導,她始終嚴格要求自己,永葆工人階級本色。年輕時她經常穿的就是工作服,而且還是有著很濃的機油味的工作服。那時候她常講的是,一個人美不美,不在於穿什麼,戴什麼,而在於他想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

主要榮譽

尉鳳英從1954年起連續10餘年被評為瀋陽市、遼寧省勞動模範。1956年、1959年在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是中共第九、十、十一大代表,是中共第九屆、十屆中央委員和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是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毛澤東主席曾13次接見過她。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尉鳳英到瀋陽新陽機械廠任副廠長,後轉任廠工會主席。到工會後,她“約法三章”:對所有職工一視同仁;凡事三天之內給予答覆;制訂工會工作循環流程示意圖。她帶領工會開辦了裝潢公司、技術服務部、游泳池、旱冰場等。為此,瀋陽市總工會和國防工業工會先後評選她為“模範職工之友”和“為推進改革搞活企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領導幹部”。

幾十年來黨和人民給予了她許多榮譽。1965 年4月被黨中央命名為“毛主席的好工人”,是第九屆、十屆、十一屆中共中央委員,第二屆、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3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並多次受到鄧小平、江澤民、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在幾十年的工作中,無論是處在什麼位置上,她始終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從不驕傲。並且,她在不同時期,不同崗位,都從未忘記力所能及地關心民眾疾苦,與民眾保持密切的聯繫。在振興老工業基地中,作為工人階級的一員,作為在瀋陽這塊“共和國長子”的重工業城市成長起來的老工人、老勞模的尉鳳英,在深受鼓舞的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種老驥伏櫪,躍躍欲試的心情,儘管年齡不饒人,但是,她還要想方設法為第二次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力所能及地做些工作。特別是在總結和宣傳第一次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時的精神和傳統方面,爭取多做些工作,以此報答毛主席,報答黨和人民對她的關懷、培養和教育。

外界評價

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文革”中官居中央委員、全國婦聯負責人的尉鳳英,在神州大地響起“十月”驚雷之後,她的名字也隨之消失了。最近,在中國共產黨遼寧省第六次代表大會上她又重新出頭露面,並當選為省委候補委員。現在,她在一三九廠當工會主席。尉鳳英1993年退休。退休後的她,仍不忘工人階級的本色,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主動與有關部門研究科技項目,為振興經濟作出自己的貢獻;她還被聘為瀋陽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成員,為機關、企業、學校作報告上百場,聽眾達數萬人,受到各界的好評。

尉鳳英是一個孝順媳婦,過門三十年,沒同婆婆紅過一次臉。婆婆年過八旬,自理生活不方便,尉鳳英不論工作多忙,每日都給臥床的婆婆梳頭、洗腳,每周給婆婆洗一次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