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寺

尉遲寺

尉遲寺遺址——中國原始第一村,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許曈鎮畢集村東150米,是5000年前人類文化遺址。相傳是紀念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稱“尉遲寺”。

尉遲寺尉遲寺

簡介

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安徽省蒙城縣許町鎮畢集村東約200米處,是國內目前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存。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

尉遲寺尉遲寺
尉遲寺一帶的自然景觀十分優美。溪水潺潺,林木蔥蔥,各種動物遊蕩河畔林間,戲水覓食。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創造著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
通過發掘使這座沉睡了五千年之久的古代遺址重放光彩,並以它獨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展現著當時人們的居住形式、文化生活、意識形態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相傳是紀念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稱“尉遲寺”。
遺址呈四周低中間高的凸形的地貌,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是我國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最完整、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史前建築遺存。
該遺址是國內目前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存,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
1989年至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了8次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紅燒土房基10排(組),計41間,墓葬217間,以及灰坑、祭祀坑、獸坑、活動廣場等遺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萬件,被史學界專家稱為“可與金礦媲美的資源”。該遺址於2001年7月17日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原始社會中、晚期,古老的居民使用原始工具進行刀耕火種,發展生產,同時也進行採集、漁獵和家畜飼養,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器皿在這裡應有盡有,碗、缽、盆、罐、豆、瓶、杯、鼎、甑、鬹等生活用具,充分展現了當時人們已
尉遲寺尉遲寺
創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
這裡出土的大型紅燒土排房式建築,是我國原始建築史上的瑰寶,無論是規模還是建築形式,均為國內罕見。通過科學的發掘,這座埋藏在地下數千年的大型聚落遺存,終於破土而出,向世人訴說我們的祖先建設這座大型房屋的壯觀場面。
大片的氏族公共墓地,是原始居民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反映,成人實行土坑葬,兒童實行瓮棺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埋葬方式,但頭向一致,說明當時存在著濃厚的原始宗教信仰。
房跡、圍溝、瓮棺葬的發現,填補了大汶口文化史前聚落考古研究的空白。
我們的祖先就是這樣在這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生活著,給我們創造了在今天難以用金錢估價的財富。這處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曾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挖掘

尉遲寺尉遲寺
一條寬20餘米、深4米多、南北跨度為230米、東西跨度為200米的大型壕溝,把遺址的中心部分團團圍住,說明當時人們在長期居住過程中營造了必需的防禦設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從1989年至今,先後進行了13次發掘,在一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共清理出房跡78間,墓葬300餘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出土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貴文物近萬件,為研究皖北地區原始社會中、晚期的歷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1989年至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了8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7000多平方米,共清理出紅燒土房12排(組),計41間,墓葬217座,以及灰坑、祭祖坑、獸坑、活動廣場等遺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萬件,被史學界專家稱為“可與金礦媲美”的資源。
4月17日,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再次 “入住”尉遲寺,經過一個月的辛勤工作,在近100米的發掘現場,先後出土了大量的兒童瓮棺葬、陶杯、陶器、紅燒土排房等文物。
5月4日,12處兒童瓮棺葬的發現令考古發掘人員吃驚。5月21日北京和安徽省的十幾位史學界專家,匯集尉遲寺發掘現場索取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尉遲寺遺址之所以成為考古界公認的“中國原始第一村”,除了其保存完整,墓葬、器具、房屋一應俱全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這裡首次發現了新石器時代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房屋遺址。

結構

第一階段出土的41間紅燒土房,是當時人類最豪華的住宅,它冬暖夏涼、堅固美觀。這些房子全部是木質網狀框

尉遲寺尉遲寺周圍的風景
架,外抹灰泥,整體燒烤而成。
為了全面體現“第一村”的規模,專家確定第二階段發掘直指村落中央,經過鑽探專家推測這裡建築有100米,而且屋前面可能有一大片中心廣場。
發現的房址均圍繞遺址中心,分別以2間、4間、5間為一排,呈東西——西北走向四面排列。房址為淺穴式建築,由主牆、隔牆、門、居住面、室內平台和室內柱構成,一般面積為10平方米,大者近30平方米。
牆體為木骨泥牆,與地面同時經燒烤,牆面光滑,有的抹有一層白灰面。門向南東或朝南,設有單門或雙門。室內平台普遍遺留器物。
墓葬集中分布在遺址北部,有成人土坑墓和兒童瓮棺葬,頭向均為135°左右。成人葬一般為仰身直肢一次葬,亦有側身直肢或屈肢。隨葬品有多寡之別,多為日用陶器。少數墓設二層台。
據楊鴻勛介紹,這就是尉遲寺遺址的“金礦”。當15間完整保存的紅燒土排房,映入眼帘時,驗證了專家的推斷。更巧合的是第二階段發現的紅燒土排房恰與第一階段出土的幾間同一方向的房屋成一排,使原來預計整個村莊為3排平行主體房屋的格局變成了一個“豐”字型格局,不僅證明了此次發掘的是村落中心,還證明了這個原始村莊在建設之前曾有過統一的規劃,加上外圍大型的環型濠溝,整個村莊象城市一樣布局嚴謹。

歷史淵源

1989-1995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對蒙城縣尉遲寺

尉遲寺尉遲寺
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連續9次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共發現紅燒土房址41間、各類墓葬210餘座、灰坑160餘個,以及獸坑、祭祀坑、廣場、圍壕等遺蹟現象,出土各類文物數千件。除有部分龍山文化遺存外,其餘均以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為主。
發現的房址均圍繞遺址中心,分別以2間、4間、5間為一排,呈東西——西北走向四面排列。房址為淺穴式建築,由主牆、隔牆、門、居住面、室內平台和室內柱構成,一般面積為10平方米,大者近30平方米。
牆體為木骨泥牆,與地面同時經燒烤,牆面光滑,有的抹有一層白灰面。門向南東或朝南,設有單門或雙門。室內平台普遍遺留器物。
墓葬集中分布在遺址北部,有成人土坑墓和兒童瓮棺葬,頭向均為135°左右。成人葬一般為仰身直肢一次葬,亦有側身直肢或屈肢。隨葬品有多寡之別,多為日用陶器。少數墓設二層台。
發現個別拔牙現象。兒童瓮棺葬多為2-3歲的嬰幼兒,葬具由2-4件陶器套合組成,有鼎與鼎、鼎與瓮、瓮與瓮、尊與盆等組合。在大口尊上發現5種刻劃符號,部分塗朱,這些符號與山東境內大汶口文化晚期發現的符號相同。
尉遲寺尉遲寺遺址中出現的佛像
圍壕環遺址構築,橢圓形,南北跨度約230米,東西跨度約200米。壕溝寬29.5-31.4米,深4.5米。
廣場位於遺址南部,東西長20.5米,南北寬13.5米,總面積約280平方米。地面用紅燒土顆粒拌黃土砸實,平整堅硬。
文化遺物有陶器、骨角器、蚌器和石器等,以陶器為主。常見陶器有、鬹、罐、壺、杯、豆等組合,文化特徵明顯,屬於大汶口文化晚期一個新的地方類型。
尉遲寺遺址,是迄今為止大汶口文化中保存最完整的聚落形態,布局之嚴謹,在我國史前考古中屬罕見,它作為一種新的史前聚落模式,學術價值頗高。1994年度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遺址大事記

1989年,尉遲寺遺址第一階段發掘開始。
1989年至1994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了8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約7000多平方米(僅占整個遺址的1/20),清理出紅繞土房基12排(組),共41間,墓葬217座,以及灰坑、祭祀坑、獸坑、活動廣場等遺址,出土陶、石、骨等文物近萬件。

尉遲寺尉遲寺

1994年,尉遲寺遺址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01年4月17日,蒙城縣尉遲寺遺址開始進行第二階段發掘。這是繼1994年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發掘。
2001年4月26日,考古人員在發掘出三處成人墓葬後又在尉遲寺發掘區東端發現一處兒童瓦片墓葬。
2001年7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稱該遺址為“中國原始第一村”。
2001年10月,一原始社會時期的“勇士墓葬”重見天日。
2002年4月10日,尉遲寺遺址地下大廣場出土。
2002年4月11日,尉遲寺遺址春季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在正在揭露的大汶口文化層首次發現一陶製鳥形“神器”。
2002年,國家文物局通過了《尉遲寺遺址的保護與展示規劃》。10月,又被納入國家“十五”規劃。
2003年12月10日,蒙城縣尉遲寺史前聚落遺址第13次考古發掘工作全面結束,考古工作者已開始用沙袋對發掘現場進行保護性回填。
2003年,蒙城縣人民政府決定,加強遺址的保護並向世人展示,建設“尉遲寺史前遺址博物苑”,並委託中國建築史學會制定尉遲寺史前遺址保護與展示規劃。

發展和將來

尉遲寺尉遲寺
尉遲寺遺址位於安徽省蒙城縣許疃鎮畢集村東150米,遺址呈四周低中間高的凸形地貌。
尉遲寺據有關資料顯示,此遺址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存,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
我國著名史前建築研究專家楊鴻勛指出:這個近五千年前人類文化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是我國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最完整、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史前建築遺存,是原始人燒制的最大最硬的一件陶製品。
在房基倒塌的牆體中,有較多的稻殼拌泥痕跡。
專家推測:尉遲寺人由於受到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影響,最早起源於北方的粟類作物向南方傳播,南方的稻作文化向北傳播,在這裡形成交融。
從出土的大量水器、容器分析,這類器物與釀酒和飲酒有關。專家說,大量酒具的存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和生產水平,說明農業經濟的發展已能滿足社會中非生活必須的消費。
從出土的大量水器、容器分析,這類器物與釀酒和飲酒有關。專家說,大量酒具的存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生產規模和生產水平,說明農業經濟的發展已能滿足社會中非生活必須的消費。
國家文物局、省、地、縣各級領導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全國各大新聞媒體都曾作過報導。中國社科院古建築研究專家楊鴻勛教授來遺址看後,盛讚其可與“金礦”媲美,並欣然揮筆,寫下“寶地”二字。這的確是我們祖先留下的無價之寶,通過進一步的發掘、研究、保護和利用,將為安徽,為蘇、魯、豫、皖結合部,增加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對當地的經濟騰飛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幾年來,通過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碩果纍纍,2001年7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將繼續努力,以求獲得完整資料,早日建成尉遲寺遺址博物苑,讓這處古代遺址重放異彩。
絕無僅有的史前建築使尉遲寺聲名大震,參觀考察者絡繹不絕。“尉遲寺”商標及相關文化用品的開發也已被登記註冊,有關方面將通過努力在原址上建國家級的大型博物館,發展旅遊項目,並對遺址進行復原,做到開發和保護並重。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