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陽河

射陽河

射陽河,古名潮河,又名射陂,也稱射陽港,是由射陽湖湖水沖蝕而成的天然河道,河也由此得名。源於射陽湖盪,經永興、阜城、鮑家墩、通興鎮入海,全長198公里,主要流經寶應縣、阜寧縣和射陽縣。流域面積4036平方公里。河道曲折,支流眾多,市域內長度133公里。是里下河地區排水入海的最大天然乾河。上世紀七十年代,一曲“射陽河畔好風光”,以其優美的鏇律,精闢的詞語,折射出了射陽河的富庶祥和、綿延悠長和豐富的歷史文化。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射陽河射陽河

射陽河 是蘇中里下河地區排水入海的最大幹河,西從寶應射陽湖起,向東流經建湖、阜寧、濱海、射陽等縣(為敘述方便,本文將射陽河的建湖和阜寧馬盪段稱為上游,阜寧段稱為中游,射陽、濱海段稱為下游),全長198公里,河口寬100—450米,水深5—11米,曲折係數43%。射陽河流域面積4036平方公里,涉及鹽城市4個縣,養育著近400百萬鹽阜兒女,肩負著整個裡下河。

流域風景

“射陽河, 八十八道彎,彎彎都是金銀灘,棉花白,稻穗黃,蝦肥蟹壯魚兒胖,更有那一望無際的馬家盪……”一首民謠唱出了射陽河的富庶祥和、綿延久遠和豐富的歷史文化。

射陽河無疑是大自然的傑作,她是昔日煙波浩淼的射陽湖連線大海的一條通道。早在楚漢戰爭期間,有個姓項名伯字纏的人,在鴻門宴上助劉邦脫險,劉邦得天下後封他為射陽侯。所屬他封地里的湖泊便得名射陽湖,這條悠長的河道也因射陽湖而名傳後世。而在鹽城市阜寧民間都是用這樣一則民間傳說來演繹射陽河的形成:相傳,上蒼看到淮東大地鍾靈毓秀,而常受水患肆虐,就派一隻老綿羊和一群小羊到淮東挖河排洪,老綿羊在挖河過程中每遇村落就自然拐彎,一直到達大海,就形成了這彎彎相聯的河道,人們為了感謝老綿羊,就稱之為“謝羊河”,由於方言和字型的相似,逐漸形成了射陽河的名稱。

射陽河風景射陽河風景

射陽河上自里下河水網地區,下到黃海入海口,全長178公里,就好象一條蜿蜒的巨龍橫亘於蘇中大地之上。清晨,旭日東升,滿河紅暈,泛著點點銀光;傍晚,夕陽西下,一抹紅雲遠掛天際,撒網的漁翁,時斷時續的號子,構勒出一幅幅漁歌唱晚的水墨畫卷;夜晚,射陽河更是燈光漿影,水滔滔熔了白天的疲勞,蕩漾著溫馨的故事。

流域地位

射陽河射陽河

蘇中里下河地區是水網地區,大大小小的河流織成水的網路,而射陽河則是這張網路中的綱領。它是蘇中里下河地區最大的排水走廊,也是蘇中、蘇北發展河海聯運事業的一條黃金水道,全長198公里,西起寶應射陽湖,流經建湖、阜寧、濱海、射陽等縣,浩浩蕩蕩,奔流入海。流域面積4036平方公里,養育著400萬鹽阜兒女,肩負著里下河地區40%的防洪、排澇和32萬公頃耕地的灌溉任務。可以說,射陽河是鹽阜兒女的母親河、生命河。

水脈與人的血脈相通,射陽河的兒女熱愛自己的母親河,即使是遠離故鄉的遊子,也忘不了夢中的射陽河:“潮起潮落,奔流澎湃,風狂更使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潮平岸闊,微波閃耀,月窺更覺嫵媚動人,直似西子面。”

射陽河是美麗的,不僅有美麗的自然風光,也有美麗的神話傳說和人文蘊涵。

流域生態

射陽河,一川風物,河水泱泱,這是大自然的恩賜,射陽河的兒女福祉何長!河水不會斷流,因而靈氣不會稍減。

射陽河有湖、有盪、有島、有橋、有閘、有灘涂,水裡有河鮮寶藏,水面上有美麗的風光,這在平原地區是別具特色的。

九龍口風景區高清大圖九龍口風景區高清大圖

上游九龍口、馬家盪一帶,湖盪相連,河與灘相包容;蟹池、荷塘星羅棋布,漁舟出沒,蘆葦叢生,鵝鴨成群結隊,一派水鄉澤國景象。九龍口地處寶應、建湖、阜寧三縣交界處,九條河流在此匯合,一島漂浮水面,形成九龍搶珠之勢。景自天成,堪稱奇絕。

中游永興一帶,有支流交錯;朦朧寶塔久立於此,出示人間滄桑;桃花灣碧水長天,鷗飛鷺翔。

古鎮廟灣,舊有“廟灣八景”為古老的射陽河增色;現有射河風光帶為之添彩。特別是“阜寧外灘”,成了國內知名的外灘之一;這裡移步成景,令人目不暇接。南岸還有投資近千萬元,占地面積近7萬平方米,可容納上萬人集合的人民廣場,集綠草鮮花、噴泉雕塑、歐式廊柱於一體,氣象如此宏大。阜寧縣城的亮化工程就是以“藍色射陽河”為主題,以射河路、阜城大街、園林路、勝利路等主要街道兩側樓宇亮化為主線,以橫臥射陽河上的新阜寧大橋、新世紀大橋、阜寧大橋、東風大橋、串場河大橋等為烘托,以數座高層建築綻放在空中的玫瑰為補充,以南國風情、水鄉世界、錦繡外灘等十多處亮化小品為點綴而形成的非凡景觀。夜晚華燈齊放,射陽河兩岸交相輝映,整個縣城呈現出“天上人間,夢幻阜寧”的迷人景象。

千秋大橋高清大圖千秋大橋高清大圖

射陽河的下游主要在射陽縣境內。這一段河面寬度在400米左右。由於河道彎曲係數較大,形成了諸如邵尖島、射陽島、金海島等一個個自然島嶼,綠水環抱,碧波蕩漾;水中有漁舟,村裡有炊煙;嬉水的野鴨弄趣,高翔的海鷗晾美。沿河兩岸的大堤巍峨延綿,魚池成方,糧田成片,果樹成林。

射陽河閘高清大圖射陽河閘高清大圖

架在射陽河上的大橋,除了解放後先後建立的射陽河閘、阜寧大橋、千秋大橋外,近年又建成了碩陳大橋、合利大橋,以及阜寧縣城的一系列大橋,等等。

射陽河兩岸土壤肥沃,物產豐富。稻、麥、豆、花生、玉米、高粱等五穀雜糧應有盡有,質量優良。

射陽河的水產豐富鮮美而有特色。魚蝦蜆蚌自不必說,射陽河的螃蟹天下獨步。尖臍者油滿,圓臍者膏厚;一身八足二螯,無不裝滿潔白如雪之細肉,與其紅如瑪瑙者膏、黃似蜜汁者油正好成色、香、味三絕。自射陽大閘建成後,內河蟹已不如往昔那么多;但於今的馬盪大青蟹還是頗負盛名的。據老人回憶,射陽河出產一種銀魚,長約二三寸,大如小指。生的是銀白色的透明體,煮熟後成玉白色渾白狀。處理時去頭一扭即連腸拉出,然後再清洗,與蛋花作湯,鮮美無比。肉嫩無鱗,骨軟酥脆,連骨吃毫無腥味。此魚產於初夏。還有一種琵琶魚,出於射陽河支流淤成河,魚身赭黑色,大約二寸左右,平扁而頭尖圓,狀若琵琶。它同樣也是肉嫩無鱗,骨軟鬆脆,味道極美。此魚產於秋冬之交。

射陽河的蘆葦同一種情愫並生,有一個身居海島台灣的老阜寧人曾如此描繪過家鄉射陽河叢生的蘆葦:“春夏季內,竿葉扶疏,迎風搖曳,映水成趣,舟行游目所擊,雅韻如流;清香陣陣,沁人心脾,更感舒暢。入秋竿竿吐穗,翻白開花,白茫茫一大片,極像為沿湖鋪上了一層其大無比、也其美無比之羊毛毯,更似白雲著地。如此平分秋色,嘆為觀止焉。”明末興化名儒李長科有“廟灣八景”詩,其中一首是贊“舊河葦色”的;而同時代的陳一舜之“廟灣八景”也有一首贊“南浦秋葭”。由此可見,射陽河的蘆葦舊時已成為很美的景致了。

人文之蘊

射陽河射陽河

射陽河的水靈帶來了地靈,從古到今有過許多著名人物,也有許多著名人物在這裡留下了英雄業績和詩文。出生在射陽河畔的漢代名人有臧洪、陳琳、陳容等人。南宋時期有陸秀夫。明朝有一個從射陽河邊走出去的將軍叫許保,世居許灣,勇力絕倫。嘉靖年間有一欽使乘巨舟從射陽河出海,遭遇颶風,潮驟落,舟擱於灘上不得下。許保邂逅見之,奮右臂推舟遽入深水之中。欽使極其駭異,把他薦之於樞府,授武職。後許保從征遼陽,屢建勳績,晉升為上將軍典護衛。許灣有將軍堰、力氣溝等遺址。現代有影響的人物有著名烈士顧正紅,還有胡喬木、喬冠華以及周克玉、朱訓等政壇俊彥和科技精英。

還有許多著名人物在射陽河畔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唐時造反的黃巢在臨河的喻口築城屯軍,後人把此地稱為“巢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曾在此修築過捍海堤,被人稱為“范公堤”。明朝的鹽城知縣楊瑞雲於萬曆九年(1581年)組織浚通射陽河,以減水災,歷時七個月而功成;人們為了感念他的恩德,特將所挑之土壘為墩,名曰“楊公墩”,並刻碑紀念。清末狀元張謇曾在此興辦過鹽墾業。新四軍領導人劉少奇、陳毅、陳丕顯、黃克誠、張愛萍、洪學智等,都曾在這片熱土上戰鬥生活過,與鹽城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射陽河傳說

祭天求雨

射陽河風光射陽河風光

相傳在很古很古的時候,海龍王見黃海沿岸的老百姓,每逢四時八節,只祭蒼天,不祭海龍,便公報私仇,久不在黃海沿岸降雨,造成了百年不遇的大災,致使農田顆粒無收,老百姓飢餓難忍。絕望中,老百姓沿用祖先留下來的老法子“求雨”。六月大伏,烈日當頭,人們頭頂香爐,手棒錫箔,跪求蒼天降雨。一日兩日,三日四日,一天又一天,香爐里的菸灰繚繞,直衝天門。

石羊降世

玉皇大帝得知後,便派身邊的兩個侍衛,化著一對石羊來到人間,開河引水。誰知這對石羊剛落到黃海邊,便遭到海龍王的非難。石羊苦口婆心地勸說海龍王要以大局為重,不能坑害生靈。可海龍王不但不肯降雨,還阻止石羊開河引水。為了拯救窮苦災民,這對石羊和海龍王及蝦兵蟹將展開一場惡戰。因雙方實力懸殊太大,加之母羊重孕在身,情況十分危急。雄羊決定讓母羊先走,自己留下來掩護。但母羊不忍離去,決心和雄羊並肩作戰,拼一死活。他們打呀,打呀,直打得天昏地暗,飛沙走石。最後,這對石羊陷入重圍,危在旦夕。關鍵時刻,雄羊急切地對母羊說:“我們性命無關緊要,開河引水救老百姓要緊,你快走吧!”母羊只得含著熱淚,在公羊的掩護下,殺出重圍,一路向西而去。說也奇怪,在母羊走過的身後,神奇般地出現了一條寬闊的大河。因母羊牽掛著與海龍王獨自奮戰的雄羊,所以,每走幾步,便回頭遙望,母羊回頭處,便出現了一個個河灣。(故現在千秋至阜寧縣城之東的這段射陽河,彎彎曲曲,有九里十八彎之說)。

諧音射陽

當母羊走到寶應縣境內時,已精疲力盡,寸步難行。經過一陣惡戰,加之牽念丈夫的生死存亡,母羊終於倒地不起,奄奄一息。她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抬起頭,見前面的白馬湖、高郵湖和洪澤湖,三湖相連,水網成片,已毫無乾旱跡象,便面帶微笑,閉上了美麗的雙眼。人們為了紀念這對石羊,便把母羊死亡的地方,定名為“石羊”(即現在寶應縣射陽湖鎮),把母羊走過形成的河取名“石羊河”。日長月久,加之沒有文字記載,人們便以訛傳訛,將“石羊河”說成了今天的“射陽河”。

傳說之二

后羿射箭

射陽河射陽河

相傳上古時期,夏代有窮國的國王是一個名叫后羿的英俊男子。那后羿不僅長得瀟灑,而且文武雙全,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謀略、武藝無所不精,尤其還射得一手好箭。有窮國在后羿的英明治理下,蒸蒸日上,威震四方。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呈現一派豐盛祥和的景象。后羿每天處理完國事後,就帶上心愛的弓箭(聽說此箭乃神靈所賜),到射箭場進行練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間斷。他的箭術已到出神入化、無人能比的地步。

日子在和平、美滿中一天天過去,有窮國日趨繁榮。就在人們沉浸在幸福、滿足之中時,突然,禍從天降。

天升十日

那是仲夏的一天,那天早晨和往日並無不同,可到了日出時候,東方一下子升出來十個太陽。人們看著眼前的一切,目瞪口呆。大家清楚,天上掛著十個太陽意味著什麼。立時,哭喊著、祈禱聲一片。人們用盡各種辦法祈求上天開恩,收回多出的九顆太陽,但一切無濟於事。一天又一天,田裡的莊稼漸漸枯萎,河裡的水慢慢乾涸,老弱病殘者一個接一個地倒下……后羿看著眼前的一切,心如刀絞,可是無計可施。他愁腸欲斷,焦慮萬分,人日漸憔憔。一天,睏倦不已的他剛搭上眼,忽夢見一白鬍老人,老人指點他,將九個箭靶做成太陽形狀,每天對準靶心,練上七七四十九天后,便可射落天上的太陽,並囑咐他,此事不可外揚,只有到了第五十天才可讓人知道。后羿睜開眼,驚喜不已,立刻動手做箭靶,箭靶做好後,便帶上箭躲到深山裡,沒日沒夜地練起來。到了第五十天,國王要射日的訊息傳出後,在死亡線上掙扎的人們精神頓時振奮起來,仿佛看到了生的希望。人們唯恐后羿的箭射不落太陽,男女老幼頂著火一般的烈日,用最短的時間,搭起一座數米高的樓台,並抬來戰鼓,為后羿吶喊助威。后羿在震耳欲聾的鼓聲里,一步步登上樓台,在他身後,是無數雙渴求、期盼的眼睛,在他周圍,是痛苦呻吟的土地,在他頭頂,是熾熱、張狂的太陽。他告訴自己只能成功,不許失敗。儘管知道走的是一條不歸路,但為了救出受苦受難的民眾,他無怨無悔。

為民射陽

終於到達樓頂了,后羿回首最後一次看了看他的臣民,他的王宮,然後抬起頭,舉起手中的箭,緩緩拉開弓。“嗖”,只聽一聲巨響,被擊中的太陽應聲墜下,隨即不知去向。台下一片歡呼,吶喊聲、戰鼓聲穿透雲霄。后羿一鼓作氣,連連拉弓,又射落了七顆。還剩最後兩顆了,此時,他已精疲力盡,可他知道,天上只能留下一顆太陽,如果此時放棄,就意味著前功盡棄。他再一次舉起箭,用盡全身力氣,將第九顆太陽擊落後,便一頭栽倒在地,再也沒起來。一切恢復了原樣,而勇敢、可敬的后羿卻永遠閉上了眼睛……

被射中的九顆太陽,墜落到九個不同的地方。其中的一顆,掉到了黃海邊上,並砸出了一個湖,這個湖後人稱作射陽湖。不久,從射陽湖裡流出一條河,人稱射陽河。

文獻資料

射陽河射陽河

古文人在射陽湖(或河)留下過許多優美的詩歌,著名的有范仲淹、王士正、孔尚任、劉沁區、楊瑞雲、潘德輿、郭九有、許志進、宋曹、阮本焱等人。孔尚任有《夜泊射陽湖》:“煙水拍帆半夜歸,蕭蕭敗葦幾重圍。船沖宿鷺當窗起,燈引秋蚊入帳飛。湖海陳登名未著,蓴鱸張翰興全違。誰知冷落漁歌隊,風雨飄萍夢紫微。”《朦朧喻口有感》:“海湖來去問舟師,煙冷行廚午過時。書字殷生能感慨,扣門陶令拙言辭。繁文厭考桑經注,故道難尋禹紀碑。誰獻輿圖出秘閣,廟謨親授使臣知。”詩記錄了當年孔尚任的沿河所見所感。若干年來,射陽河歷經了滄桑之變,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古詩里觀賞到昔日射陽河驚心動魄的自然風貌:“雲氣垂天闊,湖光入海寒。歸帆幾片影,遠笛一聲殘”(黃達句);“天接層冰色,潮來大海聲”(潘德輿句);“荒日淡無色,洪河去不回。人家成泛艇,萑葦富良材。萬古朝宗路,誰能改辟來?”(張井句)

射陽河,一川風物,河水泱泱,這是大自然的恩賜,射陽河的兒女福祉何長!河水不會斷流,因而靈氣不會稍減。

大沙河南四湖湖西支流

南四湖為淮河流域綜合利用的第2大淡水湖。為串聯一起的南陽、獨山、昭陽和微山4湖的總稱,因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濟寧以南故名。地處魯中南沂蒙山脈西側山麓堆積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接合部的隱伏斷裂帶上,原系古泗水流經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