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峰禪寺景區

寶峰禪寺景區

寺坐北朝南,長約20米,寬15米。 現存正殿一間,西配房三間。 始建於元朝,年月無考,明弘治年間重建。

介紹

寶峰禪寺坐落在撫寧縣東北21公里寶石山。禪寺始建於元代,明弘治14年(1501年)重建。寺坐北朝南,長約20米,寬15米。現存正殿一間,西配房三間。正殿為石砌牆,無梁歇山布瓦頂。圓拱石門,門兩側各鑲嵌明代重建碑一通,固然只要一座很小的正殿,但寺內卻無缺地保管著二十七塊明代石刻佛像(青石板上陰線刻像),鑲嵌在殿內四面牆壁上。這套完好的明代釋教造像底本,在藝術顯示上傳承有序,上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到盛唐石窟的造像,又受秦漢畫像藝術的影響,下至元明期間壁畫中都能找到的承繼陳跡。寶峰禪寺獨具匠心的結構很有特徵,寺小佛全,有佛無殿,雕刻如來、天王、金剛等像,身形飽滿、衣紋瀟灑,雍容莊重,

具有遼代造像藝術作風給世人留下不少懸念和遙想。碑上雕刻如來、天王、金剛等像,身形飽滿、衣紋瀟灑,雍容莊重,具有遼代造像藝術作風,為我國石刻藝術珍品。寶峰禪寺因其背靠山嶽得名,坐北朝南,院南北縱25米,器械寬15米,周圍曾有圍牆,現已坍毀。院內北部有正殿一座,因山石風化多沙礫,又俗稱沙龍殿。另外儲存西配房三間。始建於元朝,年月無考,明弘治年間重建。現存正殿和西配房四間。正殿為磚石構造,歇山頂無梁殿,面寬6.9米,進深5.6米。殿以石砌牆,正面牆厚1.2米,側牆厚0.8米,高2米,正前面開石拱門,高1.9米,寬1.17米,門兩側外壁嵌有青石臥碑各一通,東為積德行善碑,西為記事碑,記載了重建年,即“大明弘治十四年(1501)四月”。牆體上部三層石板迭砌遞出,其上為歇山布瓦頂,頂高3米,殿內板石鋪地,四壁鑲嵌27塊高80厘米、寬60厘米青石線刻敷色神像,中心是三世佛,左右列有文殊、普賢、地藏、觀音、阿難並有十圓覺、諸大菩薩及天王金剛等神像。寺前300石壁上有陰刻神像十多餘幅。畫像石題有捐贈下款。殿頂磚拱券,石灰罩面,塗以紅料。三間配房為青磚瓦舍,與民房無異。

歷史

江西靖安寶峰禪寺系中國釋教禪宗巨匠馬祖道一的道場,初名“泐潭寺”,後稱“法林寺”,唐大中四年(850)宣宗賜“寶峰”匾額,乃易名“寶峰寺”,沿用至今,因寺築於石門山境內,故有“石門廟宇”之稱。泐潭寺地屬建昌縣壽安鄉,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切割出建昌、新吳、武寧的局部當地組建靖安縣,建昌縣屬地壽安鄉劃歸靖安縣,迄今從屬未變,即今的靖安縣寶峰鎮。寶峰寺就建在這鎮上的寶珠峰下,泐潭之濱。 泐潭寺本來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廟,但這裡山水奇秀,唐德宗貞元四年元月份,馬祖來泐潭寺弘法,他對僕人說:“我入滅後,當歸骨到這裡。”說完就回開元寺去了,過幾天馬祖就病了,二月初一溘然圓寂。他的門生懷海等數十人將

靈骨舍利護送到泐潭寺,埋藏在寺後的寶珠峰下,開了一座地宮,用於藏靈骨之用,地宮上建了一座石塔,不斷修到貞元七年七月,費時三年才完工。在護送馬祖靈骨來泐潭時,局面十分盛大,洪州刺吏李兼和建昌縣令李啟率眾用釋子的幢蓋開路,燭火透明,來寺里供齋、施財的人紛至沓來。聽說,此次葬禮是繼華嚴宗開創人法藏歸真嵩山、淨土宗開創人善導瘞塔秦嶺後,馬祖是佛門的第三次浩大葬禮。
據1966年文明大革命紅衛兵在地宮中挖出來馬祖的舍利石函上的題記:“維唐貞元七年事次辛未七月庚申朔十七日景子,故巨匠道一僧人黃金舍利塔於此地。巨匠貞元四年二月一日入滅。時洪州刺使李兼、建昌縣令李啟、石門法林寺門人等記。”從題記中使後人切實無疑地調查馬祖圓寂和瘞骨的一些情節。泐潭寺自馬祖歸骨後,他的入室門生懷海結茅守靈三年,法嗣道通、常興、法會、懷建諸禪師入主泐潭,相國權德輿撰塔銘,因此惹起朝廷的注重,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賜馬祖諡號為“大寂禪師”,塔名“大肅靜之塔”,因而,泐潭寺便成為馬祖道一祖庭,國內外信徒來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