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雜技

寧津雜技

寧津雜技以其久遠的發展歷史、廣泛的民眾基礎、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演出技藝,對中國雜技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在行內還流傳著“沒有寧津人,難成雜技團”之說。

基本資料

寧津雜技寧津雜技

寧津縣是中國雜技藝術的重要發祥地,它起源於秦漢,興盛於明清和民國,在《漢書》《史記》、《述異記》及《寧津縣誌》中均有文字佐證。寧津雜技以其久遠的發展歷史、廣泛的民眾基礎、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演出技藝,對中國雜技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在行內還流傳著“沒有寧津人,難成雜技團”之說。聞名全國的寧津黃家鎮雜技古會、清代和民國寧津雜技藝人蜚聲中外的精彩演出、新中國成立後寧津雜技演員在國內外演出比賽中屢獲大獎的史實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藝術特色

寧津雜技質樸粗獷、剛柔相濟,凸顯“驚、險、奇、美、新”五大藝術特色,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寧津雜技門類齊全,具有表演類、魔術類、馬戲類、馴獸類四個類別,其中表演類有60餘個節目。古老中幡、柔術叼花和滾燈、空中飛人、爬竿、鋼絲高車、疊羅漢、走鋼絲、蹬技、地圈、對口叼花等十餘種節目多次在國內外演出中深受觀眾喜愛及業內人士讚譽。

寧津雜技表演現場寧津雜技表演現場

發展規模

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寧津雜技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建立了縣雜技藝校和雜技團,先後為全國各級藝術團體培養和輸送了2000餘名雜技人才,其中有大批演員、學員成為各地業務骨幹,20餘名演員分獲國內、國際雜技大獎。寧津雜技團近幾年先後赴韓國沙特俄羅斯泰國等多個國家演出,對增進中外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寧津雜技表演寧津雜技表演

獲得榮譽

1995年,寧津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雜技)之鄉。

2005年,寧津雜技被山東省定為首批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

2008年,寧津雜技正式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