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班

家班

家班,即家庭戲班。民間戲曲教育的一種形式。由私家蓄養童伶,延師教習,專為私人家中演戲之用。家班多為崑曲班,是明清時崑曲演出的主要形式。 

介紹

家班,即家庭戲班。民間戲曲教育的一種形式。由私家蓄養童伶,延師教習,專為私人家中演戲之用。家班多為崑曲班,是明清時崑曲演出的主要形式。

家班產生於明嘉靖、萬曆年間,繁榮於天啟、崇禎年間。入清以後,家班依然盛行,清乾隆中葉後,地方戲興起,崑曲家班漸衰。

家班有三類:家庭女樂,即由女伶組成的家班;家班優僮,即由女伶組成的家班;家班梨園,即由職業伶人組成的家班。

明清時期大戶士大夫人家中的戲班,就象《紅樓夢》中大觀園造好後採買的十二個戲子、教習等一套班子。

家班是崑曲有別於元雜劇和京劇的重要特徵,明清兩代士大夫普遍蓄養家伶的風氣,推動了崑曲的普及和流行,同時也促進了崑曲文學劇本創作的繁榮,完善了崑曲舞台演出的體制和表演規範。從審美特徵到舞台演出體制,崑曲的很多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家班階段的烙印。這種影響和痕跡主要表現在:尚雅的美學趣味及含蓄優美的演出風格;生旦戲、折子戲為主的舞台傳統;歌舞並重的表演形式;有別於明星制的以劇本為中心的角色制。

家班代表

孔府家班

山東曲阜孔府的家樂早已有之,而自清代康、乾以來,孔府為了接駕,長期辦有昆班。在清朝各代衍聖公中,要算第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慶鎔最嗜好崑曲,他辦的孔府昆班最有特色。孔慶鎔字陶甫,精於詩文書畫,富有才學,卒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在其所著《鐵山園詩稿》中,具體反映了家班演出昆戲的情況。他看了《玉簪記》寫的《戲後和韻》詩中說:“含桃每見常拋擲,怪底潘郎易動情。”看了《浣紗記》寫的《同人觀劇席上得句》詩中說:“歌非越女情終好,酒被吳娃勸不休;依舊笙簫行樂地,華筵重設動人愁!”

推考孔府專辦昆班,實始於明代天啟崇禎年間第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蔭植之手,他從蘇州聘來崑曲伶工,辦了兩個昆班,一個稱為大戲房,是成人班;一個稱為小戲房,是少年班(小昆班)。自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至民國初年,孔府先後有瑞慶、裕祥、長慶、華慶等三十多個戲班。曲阜師範大學徐振貴教授為了撰著《孔尚任評傳》,曾查考了《孔府檔案資料選編》,有關孔府昆班的演員和劇目沒有留下具體的記載,卻見到康熙十八年(1679)十月二日至三十日的賬單上,寫明了大小兩個戲房開銷了四百九十多兩銀子,用途是“生、旦、外、吹歌、教習的工食銀”。而小戲房自八月初一至十月二十五日,在不到九十天的時日中,共吃肉二百二十一斤半。可見孔府昆班的人數之多和開銷之大。這是六十七代衍聖公孔毓圻的時代,也正是孔尚任三十二歲那年的事。由於孔府昆班極盛,所以湧現了《桃花扇》作者孔尚任這樣傑出的戲曲大家。

孔府昆班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孔慶鎔逝世而衰歇。嗣後因徽調、皮黃等花部亂彈腔勃興,孔府戲班變昆班而為皮黃班。七十五代衍聖公孔祥珂時期,孔府專設京戲班,但孔祥珂本人還喜聽崑曲,常囑京伶為他清唱崑曲。到了民國年間,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在孔府內辦了兩個戲班,一個是京戲班,一個是山東梆子班。孔府中上演的京戲劇目很多,但就是不能演《打嚴嵩》和《打金枝》,因為嚴嵩的孫女嫁給了六十四代衍聖公孔尚賢,乾隆皇帝的女兒嫁給了七十二代衍聖公孔憲培,所以那兩個劇目成了孔府內定的禁戲。而京戲班中有些京崑劇目,則仍然不時露演在孔府中。1936年12月16日,孔令貽之子孔德成和孫琪芳在孔府舉行隆重的新婚大典時,還特邀山東劇院在“奉祀官府”的戲台上演出了崑劇。(俞為民,吳新雷

包松溪家班

清代道光年間揚州包松溪的家班。包松溪,官運司同知,為鹽務官員,家甚富。道光二十四年(1844),購揚州舊園,拓新棟宇,改名棣園,園內建戲台,備戲班,演出崑曲。一時名士常赴園中作琴樽之集,兼觀演出。雅愛崑曲的士大夫亦借台借班,琢磨曲詞聲韻及道具化妝諸方面的技藝,極一時之盛。(明光)

黃瀠泰家班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揚州黃瀠泰的家班。黃瀠泰,揚州鹽商總管,家巨富。家班演員極多,達二三百人,戲箱值銀二三十萬兩,演員的行頭按季節不同而裘葛遞易。演《浣紗記·採蓮》和《琵琶記·賞荷》,滿場皆用紗縠造景,場面豪奢。(明光)

朱青岩家班

清代嘉慶年間泰州朱青岩的家班。朱青岩(或寫作朱光岩),字魯瞻,號藥圃,官中書,精音律。據其侄朱寶善《海陵竹枝詞》載:先叔青岩公“嘗蓄歌童十餘人”。班內有演員蕭佩亭較為知名。該班散後,部分伶工曾投江南諸家班。(明光)

方竹樓家班

清代乾、嘉年間儀征縣方竹樓的家班。方竹樓,名元鹿,字苹友,名畫家,其畫多署名竹樓。家巨富,蓄聲伎。班內演員乳鶯,長於《舞盤》諸劇,深得班主喜愛。後方家中落,班中演員多被同邑程夔洲家班聘去,遂散班。(明光)

程南陂家班

清代乾、嘉年間儀征程南陂的家班。程南陂,名程崟,字夔洲,一字南陂,號二峰,著有《二峰詩稿》。任武英殿纂修官,戶部郎中,曾撰《拂水》一劇。據程晉芳《家南陂兄招觀所譜〈拂水〉劇》可知,該班曾演出其自編劇作;又據方扶南《初至儀征程南陂郎中宴觀家樂》詩記載,該班還演出曹寅的《虎口餘生》一劇。所居臨河,每奏伎,觀者舟不可計。但該班演技尚低於同邑方竹樓家班一等,方家衰落後,程氏多方招聘方氏家班演員,聲名大振。(明光)

恆知府班

清代乾隆年間揚州知府恆豫所屬的戲班。恆豫喜愛歌舞崑曲,其家班演員及演出活動不詳。僅知班中場面藝人居紵山與《揚州畫舫錄》作者李斗友善。(明光)

德音班

清代乾隆年間揚州江春自辦的家班,亦稱“江班”,為揚州“七大內班”之一。江春,字穎長,號鶴亭,諸生,後廢舉承父業,從事鹽務,為揚州諸商總之首,多次主持迎接乾隆帝南巡的程儀,喜結交士大夫,愛好戲曲,與劇作家金兆燕、蔣士銓等人友善。該班組建遲於洪班,但江春竭力招聘蘇州、揚州兩地名優,羅致了徐班、洪班舊人,故時稱德音班為“老班”。名優薈萃,善演劇目極多,如《牡丹亭》、《獅吼記》、《爛柯山》、《一捧雪》、《尉遲恭》、《琵琶記》、《療妒羹》、《蝴蝶夢》、《水滸記》、《西廂記》等,尤擅“江湖十八本”。該班擁有精通諸行、熟悉戲班事務的“三通人”吳大有董掄標、余維琛,後者為戲班總管。演員有小旦朱野東,善詩,演《梳妝·跪池》,風流絕世;王喜增演唱清響,飄動梁木;金德輝(從洪班轉入江班)演《尋夢》、《題曲》諸出,纏綿至極;董壽齡工為侍婢,各種性格的婢女無態不呈;大面范秋年,擅演《鐵勒奴》,尤以嘯技為最,長韻嘹亮不可遏。場面人員有孫順龍以鼓板著名,莊有齡、郁起英以笛子並勝,一細膩,一雄渾。該班主要服務於班主的自娛、待客,往往分為三、四部,同日分亭館宴客。江春的友人蔣士銓所作《四弦秋》劇本剛脫稿,該班即登場按拍。必要時,該班亦聽從兩淮鹽務衙門差遣,或為乾隆帝南巡御前承應,其社會演出情況與老徐班相同。行頭極富,演出場面豪華,歲須萬餘金。江春歿後,該班歸鹽商洪箴遠主持。(明光)

洪充實家班

清代乾隆年間揚州鹽商洪充實自辦的家班,或稱“大洪班”,揚州“七大內班”之一。洪班雖為家班,但須聽從兩淮鹽務衙門差遣,或為乾隆帝南巡時御前承應,其社會演出功能與老徐班相同。該班多招老徐班舊人,先後擁有五十位以上的演員,行當整齊,各擅絕技,演出頻繁,技藝精湛。相當一批原先在老徐班默默無聞的演員到洪班後能嶄露頭角,如老生朱文元,擅演《邯鄲夢》全本,聲名鵲起;正旦任瑞珍,演技亦臻化境。其他著名演員如副淨陳殿章,“細膩工整,世無其比”;小丑丁秀容,打諢插科令人絕倒;名伶金德輝,是班中的小旦。場面人員擅絕技者,鼓板有季保官、王念芳、戴秋朗,聞名一時。弦子有楊升聞,為當時諸戲班之最。洪班活動時間較長,其早期演員多轉入江班,後來洪班又另聘名角,與江班並存。洪充實另有童伶戲班,謂之“小洪班”,曾演燈戲,點三層牌樓二十四燈,可見其行頭甚富,技藝不凡。(明光)

程謙德家班

清代乾隆年間揚州程謙德的家班,揚州“七大內班”之一。程謙德,名,揚州鹽商。該班略遲於老徐班,行當齊整,行頭甚富。見於記載的演員有:正生石湧塘,演《獅吼記》之《梳妝》、《跪池》,風流絕世,宗陳雲九風月一派。大面馮士奎,以《水滸記》劉唐擅場。三面周君美,紅黑面韓興周。老生王采章,宗張德容一派。老外倪沖賢,老旦王景山,小旦楊二觀。該班雖為家班,但須服從兩淮鹽務衙門的差遣,或為乾隆帝南巡時御前承應,其社會演出情況與老徐班相同。演員亦流動於其他內班,其中石湧塘、楊二觀等都進了後起的江班。程謙德另有童伶組成的“小程班”,行頭亦盛,《三國志》用“綠蟲全堂”(藝人全部用綠色為主的行頭)。(明光)

汪啟源家班

清代乾隆年間揚州鹽商汪啟源的家班,為揚州“七大內班”之一。汪班雖為家班,但須聽從兩淮鹽務衙門的差遣,或為乾隆帝南巡時御前承應,其社會演出功能與老徐班相同。據《揚州畫舫錄》卷五記載,名角許天福原是“汪府班老旦出身,余維琛勸其改作小旦,《三殺》、《三刺》,世無其比”,後轉入徐班。(明光)

張大安家班

清代乾隆年間揚州鹽商張大安的家班,揚州“七大內班”之一。該班雖為家班,但須聽從兩淮鹽務衙門的差遣,或為乾隆帝南巡時御前承應,其社會演出功能與老徐班相同。演出劇目豐富,諸如《西樓記》、《長生殿》、《西廂記》、《精忠記》、《占花魁》、《漁家樂》等,尤擅“江湖十八本”。演員多有絕技,老外張國相,工於小戲,扮法本最為出色,年八十餘猶演《宗澤交印》而神光不衰。老生劉天祿亦工琵琶,以《彈詞》為最。小旦馮大保,色藝無雙,演《醉歸》,有嬌鳥依人之致。張大安可能另有童優戲班,謂之“小張班”,其行頭極盛,如十二月花神衣,價值萬金。(明光)

黃元德家班

清代乾隆年間揚州鹽商黃元德的家班,揚州“七大內班”之一。黃元德,疑即黃源德,曾任揚州首席總商。該班雖為家班,亦須聽從兩淮鹽務衙門差遣,或為乾隆帝南巡時御前承應,其社會演出功能與老徐班相同。著名演員為三面顧天一,以善演《義俠記》中之武大郎著稱,觀眾亦以觀此劇全本為幸。顧氏年八十餘,尚能登台,演《鳴鳳記·報官》,腰腳如年輕人。(明光)

老徐班

清代前期揚州徐尚志創辦的家班,為揚州“七大內班”之首起者。徐尚志是揚州鹽商,曾種御稻二畝。他從蘇州聘來崑曲演員,組成戲班,陣容整齊,角色亮麗。徐班開啟了乾隆年間揚州劇壇的崑曲繁興局面,後人遂稱之為“老徐班”。據《揚州畫舫錄》卷五記載,該班有二十多人,其中副末二人,老生三人,老外二人,大面三人,白面一人,二面二人,三面一人,老旦一人,正旦二人,小旦四人,擅演劇目有《琵琶記》、《尋親記》、《西樓記》、《千金記》等幾十本。該班雖為家班,但除服務於班主自娛和佐客之外,還要聽從兩淮鹽務衙門的差遣,備演仙佛麟鳳、太平擊壤之“大戲”,多在寺廟舞台演出,亦常作社會營業性演出,活動於揚州城區及四鄉。有時被人約請外出演戲,一部戲開價三百兩銀子。該班行頭極富,《琵琶記》之《請郎》、《花燭》用紅全堂,《風木余恨》用白全堂。演員各有特長,如老生山昆璧,聲如鎛鍾,演《鳴鳳記·寫本》,觀者目為“天神”。小生陳雲九,年九十演《吟詩·脫靴》,風流橫溢,人稱“化工”。白面馬文觀,兼工副淨,能合大面二面為一體,亦能為花面丫頭。該班的好角都能開宗立派,小生有陳雲九派,以風情劇擅長,傳徒石湧塘,董美臣派,傳徒張維尚;二面錢雲從,嫻熟“江湖十八本”,當時揚州二面演員皆宗錢派。場面人員亦多有擅絕技者,如鼓板朱念一,“聲如撒米、如白雨點、如裂帛破竹”,他人莫及;弦子唐九州無曲不熟,時人呼為“曲海”;笛子許松如,“口無一齒,以銀代之,吹時鑲於斷齶上,工尺寸黍不爽”。該班散夥後,演員多回蘇州,被強行拉入織造府班,後又陸續返回揚州進入洪班、江班等其他昆班。(明光)

揚州七大內班

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六次南巡,揚州鹽商為了逢迎乾隆皇帝,在兩淮鹽務衙門統領下,先後組織了雅部昆班和花部亂彈等戲班,以備接駕時供奉獻劇。據《揚州畫舫錄》卷五記載,其中有七位鹽商自備的家庭昆班在接駕中先後聞名,依次為徐尚志家班(老徐班)、黃元德家班、張大安家班、汪啟源家班、程謙德家班、洪充實家班、江春家班(德音班)。這在戲曲史上稱為揚州“七大內班”。其中首倡者為徐尚志,辦班最早,可能趕上乾隆十六年第一次接駕,其他各班略有先後,但都不會太遲。它們雖為家班,但要聽從兩淮鹽務衙門的差遣,在完成供奉皇帝南巡的任務後,尚須侍應官府;還出演於廟會戲台,作場於農村集市,也可以作營業性的公演,只是不準離開揚州地區,所以又稱“內江班”。“七大內班”名伶薈萃,“江湖十二色”,色色俱備,周德敷、余維琛、山昆璧、金德輝等,均為一時之俊傑;劇目豐備,行頭富麗,有“紅全堂”、“綠全堂”等。演員之間多親戚師承關係,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如小生有董美臣派、陳雲九派,大面有周德敷派、馬文觀派等,各自授徒繼承發揚。各班演員常有流動,互相串班,在藝術上起到了交流競爭的作用。整齊的陣容,一流的表演,靈活多樣的演出方式,使它們在揚州舞台上活躍了數十年,成為揚州戲曲活動達到全盛時期的重要標誌。(明光)

李調元家班

《雨村曲話》的作者李調元是四川綿州羅江縣人,他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及第,歷任吏部文選司主事、考功司員外郎和直隸通永道。平生酷愛戲曲,不僅是理論家,而且是昆戲的實踐家和教育家。他在乾隆五十年(1785)回歸羅江故里後,在家裡辦起了一個崑曲科班。“多雇小童,親為課曲”,“有吳縣鄒在中,僑居成都,善崑曲,延至家,教小伶。”(《續函海·新搜神記》)他在《戲作》詩里說:“先生實蘇產,弟子盡川孩。書塾兼伶塾,英才雜俊才。”《梨園遣興》詩云:“歸來只在梨園坐”,“自敲檀板課歌僮”。他培育的這個“書塾兼伶塾”,能演唱大批崑曲劇目,如《紅梅記》、《十五貫》、《白羅衫》和《笠翁十種曲》等。他還帶了這個家班“逾州越縣”到各地流動演出,為崑腔傳入四川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吳新雷)

畢沅家班

清代乾隆年間江蘇如皋人黃振(1724—1773),字瘦石,別號柴灣村農。家境富有,辟園池亭館,蓄養家班女樂。他精於音律,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四月至三十七年(1772)五月,寫成《石榴記》傳奇三十二出,演落第文人的坎坷遭遇。陳松《石榴記題辭》和顧雲《石榴記序》中提及其家班中有女伶翠竹、小紅、月香等,“歌喉圓囀,舞態輕翩”。黃家在如皋的北鄉柴灣,所築館舍名為“斜陽館”。黃振居家,喜閱元明以來的戲曲作品,每逢讀到精彩的劇本,就摘出其中的摺子交由家班演出。他和蘇北的曲友多有交往,晚年曾帶了《石榴記》劇本到南通樵柵崑曲社交流互訪。(吳新雷)

黃振家班

清代乾隆年間江蘇如皋人黃振(1724—1773),字瘦石,別號柴灣村農。家境富有,辟園池亭館,蓄養家班女樂。他精於音律,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四月至三十七年(1772)五月,寫成《石榴記》傳奇三十二出,演落第文人的坎坷遭遇。陳松《石榴記題辭》和顧雲《石榴記序》中提及其家班中有女伶翠竹、小紅、月香等,“歌喉圓囀,舞態輕翩”。黃家在如皋的北鄉柴灣,所築館舍名為“斜陽館”。黃振居家,喜閱元明以來的戲曲作品,每逢讀到精彩的劇本,就摘出其中的摺子交由家班演出。他和蘇北的曲友多有交往,晚年曾帶了《石榴記》劇本到南通樵柵崑曲社交流互訪。(吳新雷)

畢沅家班

畢沅(1730—1797),字秋帆,自號靈岩山人,鎮洋(今江蘇太倉)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錢泳《履園叢話》記他在湖廣總督任上“家蓄梨園一部,公餘之暇,便令演唱”。王文治曾將“五雲”中兩個男演員素雲和寶雲送去助演。(吳新雷)

王文治家班

清乾隆年間江蘇丹徒人王文治,官至雲南臨安知府,乾隆三十二年(1767)免職歸里後,蓄養家班。他精於音律,親自授藝。童伶中知名的先有瑤生、鈿郎等,後來又有“五雲”。據錢泳《履園叢話》記載,“五雲”分別為素雲、寶雲、輕雲、綠雲、鮮雲,其中素雲和寶雲是優童,後贈予畢秋帆家,其他三人為女伎,長大後遣嫁。家班藝員更新換代,人數續有增加。據《隨園詩話》舒某批語說,乾隆五十六年(1791),“其演戲用家樂約三十人,外有女子四人”。知其名者有淡雲、微雲、拂雲等,號稱“彩雲班”。嘉慶五年(1800),湯貽芬在王家看戲後有詩讚美說:“十年彩雲隊,艷譽南北噪。”王氏家班藝事甚精,擅演的劇目有《牡丹亭》、《邯鄲記》、《西樓記》和《長生殿》等。(丁波)

唐英家班

唐英是雍正乾隆年間的戲曲家,作有《古柏堂傳奇》十七種。雍正六年(1728),他奉使監督江西景德鎮陶務,乾隆年間,又曾兼理淮安關、九江關和粵海關稅務,待遇豐厚,生活優裕,於是蓄養了一個陣容強大的崑曲家班,不僅演出湯顯祖和李漁等大家的名劇,而且結合舞台實際進行自己實驗性的創作實踐。他自己的戲曲作品,都由家班排演上場。其友人商盤《將至九江》詩注說:“公有家部,能歌自製樂府。”乾隆十五年(1750),他為張堅《夢中緣》作序說:“余性嗜音樂,嘗戲編《笳騷》、《轉天心》、《虞兮夢》傳奇十數部,每張燈設饌,取諸院本置席上,聽伶兒歌之。”據《揚州畫舫錄》卷五記載,小旦名伶吳福田,字大有,原是唐英家班的成員,“幼時從唐榷使英學八分書,能背《通鑑》,度曲應笙笛四聲”,可見唐英為提高家班演員的文化水平而親自出力,培養造就了戲劇名伶。(吳新雷)

張適家班

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鎮江張家的昆班。張適之祖張玉書是康熙時的相國,父張逸少,在莊園中已辦有家班。張適本人曾任直隸布政使等職,乾隆初罷官歸里後,擴大家班,分為孫班和莫班兩部,新秀甚多,名伶有荊玉、瓊樹等。乾隆十三年(1748),張適為忌者所訐,被逮入獄,家班遂散。(丁波)

李煦家班

李煦(1655—1729),字萊嵩,號竹村,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是曹寅的妻兄、曹雪芹的舅祖。他從康熙三十二年(1693)至六十一年(1722)連任蘇州織造官長達三十年之久,專為皇室供奉崑曲戲班,選送演員,採辦戲樂。《聖駕五幸江南恭錄》記載他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安排接駕的演劇活動是:“三月十七日午刻,進蘇州閶門,泊舟。織造李奏準……設戲台演戲恭迎。過街五彩天篷,張燈結彩,由大街至蘇州織造府內,備行宮駐蹕。”從《李煦奏摺》中可以見到,他還培養了女戲班獻給皇上。他家裡長年養著優伶曲師,兒子李鼎更是迷戀崑曲,不僅親自參加家班的演出,而且還花費巨額資金添置服裝、行頭。顧公燮《顧丹五筆記》說:“織造李煦蒞蘇三十餘年,……公子性奢華,好串戲,延名師以教習梨園,演《長生殿》傳奇,衣裝費至數萬。”(吳新雷)

李煦家班

李煦(1655—1729),字萊嵩,號竹村,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是曹寅的妻兄、曹雪芹的舅祖。他從康熙三十二年(1693)至六十一年(1722)連任蘇州織造官長達三十年之久,專為皇室供奉崑曲戲班,選送演員,採辦戲樂。《聖駕五幸江南恭錄》記載他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安排接駕的演劇活動是:“三月十七日午刻,進蘇州閶門,泊舟。織造李奏準……設戲台演戲恭迎。過街五彩天篷,張燈結彩,由大街至蘇州織造府內,備行宮駐蹕。”從《李煦奏摺》中可以見到,他還培養了女戲班獻給皇上。他家裡長年養著優伶曲師,兒子李鼎更是迷戀崑曲,不僅親自參加家班的演出,而且還花費巨額資金添置服裝、行頭。顧公燮《顧丹五筆記》說:“織造李煦蒞蘇三十餘年,……公子性奢華,好串戲,延名師以教習梨園,演《長生殿》傳奇,衣裝費至數萬。”(吳新雷)

曹寅家班

長生殿長生殿

曹寅(1658—1712),字子清,號荔軒,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他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出任蘇州織造,在蘇三年,愛上了崑曲,不僅自備戲班,而且還自編劇本。他寫了《北紅拂記》,尤侗在題語中說:“倚舟脫稿,歸授家伶演之。”據《西堂余集·年譜》記載,康熙三十一年(1692)小重陽日,曹寅的家班在拙政園中還演出了尤侗的《李白登科記》(原名《清平調》)。康熙三十二年(1693)以後,曹寅到南京繼承父業擔任江寧織造,其家班的崑曲活動更加興盛。他連續創作了《續琵琶》、《太平樂事》和《虎口餘生》等劇本,專門聘請了曲師王景文和朱音仙等做家庭教師,習曲串戲。張大受《贈曹荔軒司農》詩云:“有時自傅粉,拍袒舞縱橫。”可見曹寅曾粉墨登場,親自參與演出。特別是他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在江寧織造府內讓家班大演《長生殿》,將劇作者洪昇(昉思)尊為上客,奉於主座,藝苑傳為盛事。金埴《巾箱說》記載:“曹公素有詩才,明聲律,乃集江南北名士,為高會,獨讓昉思居上座,置《長生殿》本於其席,又自置一本於席,每優人演出一折,公與昉思讎對其本以合節奏,凡三晝夜始闋,兩公並極盡其興賞之豪華,以互相引重。”正由於家樂極盛的生活基礎,所以曹雪芹在《紅樓夢》的創作中,生動地反映了賈府梨香園家班大演崑曲的情節。(吳新雷)

湖北田氏家班

清康熙年間容美宣慰使田舜年辦的家樂昆班。容美縣位於湖北西南部(今為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峯縣)。田舜年,字眉生,號九峰,熱愛戲曲,作有《九峰三弄》之一的《古城記》傳奇。其子田丙如,承襲父職。父子各養一個家班,女伶唱崑腔,男伶兼擅秦腔。顧彩《容美紀游》記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看到田氏家班的情況是:“女優皆十七八好女郎,聲色皆佳,初學吳腔。”“丙如自教一部,乃蘇腔,裝飾華美,勝於父優,即在全楚亦稱上駟,然秘之不使父知,恐被奪去也。”據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說:楚地之容美,在萬山中。洞主田舜年,每宴必命家姬奏《桃花扇》。可見其家班水平之高。(吳新雷)

劉氏棗園班

清康熙年間濟南商人劉氏的家樂。金埴《不下帶編》卷四記載,“歷下濼口有鹵賈劉氏,辟棗園為梨園以教歌”,金氏欣賞後賦詩說:“樂為《紅梨》歌太繁,棗香香里舞新翻。”並稱其家樂為“棗園班”。同書又記山東萊州“胡氏老棗樹班”,也是唱崑曲的。(丁波)

陳端家班

清代康熙年間泰州陳端的家班。陳端,字方行,號琢余,官知州。返里後,縱情歌舞,建戲班,極聲伎之盛。其住宅所在街道時人稱為“歌舞巷”,至今猶存。(明光)

宋犖家班

桃花扇桃花扇

清代康熙年間河南商丘人宋犖的家樂。宋犖(1634—1713),字牧仲,號漫堂,早年與侯方域等曾結詩社,過從甚密。康熙朝歷任刑部員外郎、江蘇布政使、江寧巡撫、吏部尚書等官。性喜崑曲,蓄養童伶,知名的有阿陸、阿增(見陳維崧[定風波]詞)。據《桃花扇》卷首吳陳琰題辭所記,宋氏家班常演的劇目是《桃花扇》。另外,宋犖之弟早在順治年間就在商丘辦了家班,班中有蘇州來的名伶江生,侯方域作《贈江伶序》記其事。(吳新雷)

亢氏家班

清代康熙年間山西平陽(今臨汾市)亢氏的家班。亢氏以鹽商起家,在揚州和平陽分別建有亢園。《揚州畫舫錄》卷九記亢園在揚州小秦淮,臨河造屋一百間。其家班則多在山西老家的亢園中演出,王友亮《記季亢二家事》敘說:“康熙中,《長生殿》傳奇新出,命家伶演之,一切器用費鏹四十餘萬兩。”可見山西亢班排場之豪奢。據說,戲曲家尤侗也曾從蘇州到平陽亢家作客,在亢園中編寫了《李白登科記》雜劇。按:張林雨《晉昆考》述,亢氏的祖先約在明代成化年間自平陽寓居揚州,嘉靖二十六年(1547),亢思謙以“商籍”考中進士,亢秉忠於萬曆十六年(1588)、亢孟檜於萬曆二十年(1592)考中舉人。至清代康熙年間,亢家成了鹽商中的巨富,在山西原籍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園林,並且培養了遠近聞名的家庭昆班,在晉昆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明光)

季振宜家班

清代康熙年間泰興季振宜的家班。季振宜,字詵兮,號滄葦,順治進士,官至御史,康熙時致仕回籍。鈕玉樵《觚剩》記他家有女樂三部,皆十二至二十歲的女子,音姿妙選,歌舞出色;行頭齊備,場面豪飾。陳維崧有[念奴嬌]詞《季滄葦宅夜看歌姬演劇》。(明光)

南季北亢家班

清康熙時南北巨富,一為江蘇泰興季振宜,一為山西平陽亢氏。俞樾《茶香室續抄·南季北亢》記載:“國朝巨富,有南季北亢之稱。”兩家均蓄有昆班,極一時之盛。詳見下列分條。(丁波)

吳之振家班

清代康熙年間嘉興石門人吳之振的家庭昆班。因班中頭牌演員藝名玉筍尖,故又號稱“玉筍班”。吳之振(1640—1717),字孟舉,康熙中官內閣中書,與呂留良等選編《宋詩鈔》聞名於世。其石門所居稱為黃葉村莊,著有《黃葉村莊詩集》。集中有描述家班演出《牡丹亭》和《鳴鳳記》的詩篇。吳氏曾帶了家班宦遊演出。吳江詩家葉燮看過玉筍班的戲,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所寫《陳留署中作》詩中提及了名伶玉筍尖。(吳新雷)

張皜亭家班

清代康熙年間海鹽張氏涉園的家庭昆班。浙江海鹽的涉園,在清初以亭池林木之勝,甲於東南。涉園主人張惟赤,號螺浮,其子張?,號皜亭。父子兩代培養了頗為可觀的家班。康熙二十九年(1690)冬,吳江詩家葉燮曾在涉園看到張氏家班的演出,有詩紀事,見《己畦詩集》卷八《宴集張皜亭懋德堂觀家優演劇》。(吳新雷)

喬萊家班

清代康熙年間寶應縣喬萊的家班。喬萊,字子靜,號石林。康熙六年(1667)進士,官內閣中書,舉鴻博,授編修,累遷為侍讀。康熙二十六年(1687)罷官歸里,築“縱棹園”,建戲台,購置家班,並自編《耆英會》傳奇,親自教導家伶演出。康熙二十八年(1689)皇帝第二次南巡至淮揚,特招該班御前供奉,主要演員管六郎因演技出眾,蒙賞銀項圈,因此稱為“賜金班”。該班主要演出於喬萊家中,或自娛,或接待賓客。詩人葉燮曾應邀到寶應觀看該班十位家優的演出,寫下了《十伶曲》組詩。管六郎以姿容、演技著稱一時,自皇帝賜銀項圈後,名聲更著。康熙三十三年(1694)喬萊死後,該班解體,管六郎即輾轉到北京加入江湖職業戲班,亦“擅梨園一時”,士大夫爭睹為快。(明光)

俞錦泉家樂女班

清代康熙年間海陵(今泰州)俞錦泉的家班。俞錦泉,名瀫,號水文,以廩生膺薦候選中書,與孔尚任、冒襄等人友善。該班伶人多達百數以上,全系女演員,時稱女部。俞氏本人精通音律,不但親自教導女伶,有時還親自登台。家班常在府中的流香閣演出以佐客,亦多隨主人外出訪友而獻藝於興化、揚州等地。同時人觀該班演出而作的詩詞不少,如曹溶有《壬戌冬夜同巢民先生過水文宅觀女樂賦十絕索和》,丁日乾有《揚州紅橋舟中觀女郎演劇歌(女郎俞水文家伎)》,孔尚任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作《再過海陵俞錦泉中翰留觀家姬舞燈即席作》等,士大夫以能觀賞該班表演為幸,可知其技藝不凡,頗負聲譽。孔尚任多次觀賞該班演出,在《舞燈行贈流香閣》詩中贊為“俞君聲伎甲江南”。(明光)

李書雲家班

清康熙年間揚州李家的昆班。李書雲名宗孔,別號秘園。順治四年(1647)進士,歷任員外郎、御史、給事中等職。康熙中解印歸里,與戲曲家交往,辦了一個家班。他精研音韻之學,與《十五貫》作者朱素臣合編了《音韻須知》一書。朱素臣校訂的《西廂記演劇》,李書云為之作序,而且由家班排練演出。據冒辟疆《戊辰(康熙二十七年)中秋即事和余羽尊長歌原韻》詩中回憶,冒氏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到李書雲的仁安堂赴宴,觀看了家班演出全本《西廂記》,演技“入扣”,而且用了琉璃燈彩,藝術效果很好。冒氏在詩中稱讚說:“癸亥同游在揚州,李家燈月真希罕”;“梁溪既遠教坊絕,北曲《西廂》失綱紐;君家全部得真傳,清濁抗墜鹹入扣!”(吳新雷)

吳綺家班

清康熙年間江都(今揚州市)人吳綺的家樂。吳綺(1619—1694),字園次,號聽翁,又號紅豆詞人,清初戲曲家,工於南曲。順治十三年(1656),他在京中奉旨創作傳奇戲《忠愍記》,歌頌楊繼盛的高風亮節,得寵於順治皇帝。康熙五年(1666),出任湖州太守,招飲四方名士,歌宴無虛日。康熙八年(1669)被劾罷官,到蘇州與戲曲家李玉和朱素臣交往。後歸揚州,家居二十多年,以聲伎自娛。曹溶[摸魚兒]詞記“吳園次招集米山堂”,“又集米山堂觀劇”,描寫“翠暖氍毹”,反映了吳綺家班的情況。(吳新雷)

翁叔元家樂

清康熙時常熟翁叔元退休後,“頗極聲伎之樂”,“嘗於暮春開宴東園,以女樂二八侑酒”。時人有詩云:“只有天風吹不散,紅氍毹上數枝花。”(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丁波)

侯杲家班

清代康熙年間無錫侯氏蓄養的家庭昆班。侯杲字霓峰,家住無錫城內東映山河,仿秦松齡寄暢園而築“亦園”。園內蓄養家樂昆班,並建戲台,名為“百尺樓”。吳興祚任無錫知縣時,常去亦園觀劇,詞曲家萬樹在康熙十三年(1674)以前,就住在亦園,與侯杲之子侯文燦切磋詞曲之學。萬樹後來創作《風流棒》等傳奇劇,是與他在亦園中觀摩侯氏家班的經驗密切有關的。黃卬《錫金識小錄》卷十記載:“國朝惟侯比部杲梨園數部,聲歌宴會,推一時之盛。”(吳新雷)

李漁家班

清康熙五年(1666)前後,戲曲大家李漁在南京自辦的家班女樂。與一般的家樂很少公開演出不同,李漁親自帶領家班往來於公卿之間,經常作職業性的公演,以博取酬金。演員大多由李漁本人親自教習,流動演出於北京、山西、陝甘、江浙等地。主要女角有喬復生、王再來等,常演劇目有李漁自編的《笠翁十種曲》,以及經李漁修訂過的傳統劇目,如《明珠記·煎茶》、《琵琶記·剪髮》等。(丁波)

尤侗家班

清順治、康熙年間蘇州尤侗的家庭昆班。尤侗(1618—1704),字展成,號悔庵,又號西堂,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戲曲家。順治九年(1652)拔貢,任永平府推官。順治十三年(1656),尤氏三十九歲時,去官歸里,在蘇州葑門內新造橋尤氏舊宅,建設“看雲草堂”戲廳,並蓄養童伶十人組成家班,自任教習。其所作雜劇、傳奇多種,大都由其家班搬演過。《西堂全集》(康熙聚秀堂原刊本)載有《草堂戲彩圖》一幅,畫面上有優伶九人,正在獻演其以揭露科場舞弊醜聞為題材的新劇《鈞天樂》傳奇。此外,尤侗編寫的雜劇《黑白衛》,王漁洋觀讀後極為欣賞,將劇本親自帶往如皋,請冒辟疆家班排練演出。(桑毓喜)

王永寧家班

清初蘇州人王永寧,原為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婿,曾置宅於拙政園中,蓄養女樂一部,招飲演劇。康熙十年(1671)秋,戲曲家李漁、余懷等曾在園中觀賞王氏家班演出《牡丹亭·驚夢》和《邯鄲夢·舞燈》諸劇,余懷作有[鷓鴣天]、[玉樓春]詞記其事。同年八月,王氏家班又曾去太倉王時敏家祝壽演出。劉廷獻《廣陽雜記》說,王永寧嘗奏女伎於蘇州石湖行春橋畔,“連十巨舫為歌台,圍以錦繡”,傳為“吳中勝事”。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起兵反清,王永寧憂懼而死,家班解散。(桑毓喜)

陸可求家樂女班

清初順治康熙年間,淮安山陽人陸可求有女樂一部。陸氏別號密庵,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官福建提學僉事,升布政使參議。他常以唱曲宴客,時人有詩《陸密庵齋宴集》說:“更有梨園第一部,奉持樂器來逡巡。”(丁波)

王孫驂家班

清代順治康熙年間泰州王孫驂家蓄養的戲班。王孫驂,字參馬,號受軒。康熙時考中舉人,官宜黃知縣。該班原為明末揚州的職業昆班,因戰亂流亡到泰州,投靠王孫驂的父親,被收留為家班。王孫驂之兄因班中有三名女演員,便將家班改名為“粲者班”。(明光)

吳興祚家班

清初兩廣總督吳興祚(1631—1697),字伯成,號留村,原籍浙江山陰,後移籍遼東清河,為漢軍正紅旗人。順治七年(1650)以貢生授江西萍鄉知縣,康熙元年(1662)補江蘇無錫知縣,康熙二十年(1681)由福建巡撫升任兩廣總督。吳興祚及其子吳秉鈞曾居留江南,多閱老伶奏伎,洋洋盈耳,頗喜聆曲按拍。吳興祚好“接交遊,海內名士嘗聘致署中,暇則詩文觴詠,往往傾篋贈之”(《越中雜識》中卷)。及至晚年,在肇慶總督兩廣時受人誣害,“自崧台解組待命五羊(廣州),猶躡屐花田,泛舟珠海,與騷人墨客吟詠唱和”(《肇慶府志》卷十七)。其任無錫知縣十三年,與宜興萬樹父子故交,愛萬樹才學,轉遷粵西時,就邀萬樹至肇慶府中,“一切奏議皆出其手,暇則制曲為新聲。甫脫稿,大司馬即令家伶捧笙璈,按拍高歌以侑觴”(《增修宜興縣舊志》卷八)。吳興祚在江南時有無家班不知,但在粵西肇慶已確有家樂。在肇慶府中,吳秉鈞、吳棠禎叔侄,呂守齋、呂藥庵叔侄,皆好崑曲,與吳興祚、萬樹探討窮研,度曲以娛。據康熙二十五年(1686)吳秉鈞為萬樹《擁雙艷》所作序文說,萬樹的劇作大多在吳府家班搬演過,有的劇作“以卷帙太重,急難開演,已請山翁(萬樹號)節而傳之。其他小劇,若《珊瑚球》、《舞霓裳》、《藐姑仙》、《青錢賺》、《梵書鬧》、《罵東風》、《三茅宴》、《玉山庵》等,幾於盈箱充棟,陸離杳緲,不可方物,俱令家優試之氍毹上,觀者神撼色飛,相與叫絕”。呂藥庵序亦說:“先生每脫一稿,則大司馬留村先生必令家伶演之登場,授之梓人。”而且秉鈞、棠禎、守齋、藥庵也有劇作出示,“家大人即命拍新詞侑觴”。吳興祚于軍政之餘,嗜好戲曲音律,曾著有《宋元聲律選》,尤喜崑曲新聲,故吳府家班伶人多以清唱新詞、搬演新劇,供主人遣興消閒。(李曉)

徐爾香家班

山西五台縣東冶人徐爾香,拔貢出身,在清順治元年到十八年(1644—1661)之間,在家裡辦了一個小昆班。據張林雨《晉昆考》引清人徐繼畬《松龕先生文集》記載,徐爾香“性曠達不羈,好聲歌,蓄小戲一班,教之度曲”。(吳新雷)

查繼佐家班

明末清初海寧人查繼佐(1601—1676)的家樂,為浙中名部。該班創建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其家僮和侍婢有妙解音律者十人,均以“些”字作為藝名,號稱十些班。如雲些、月些是童僕,柔些、留些是女姬。查氏的蔣夫人亦善度曲,“親為家奴按拍,正其曲誤”(《查東山先生年譜》)。清康熙初,查氏因“莊廷明史案”牽連,被逮至京,後賴吳六奇力救,得以免禍放歸。嗣後愈加縱情於戲劇,其家班常演戲目是《浣紗記》和《牡丹亭》,以及查氏自己的劇作《鳴鴻度》、《續西廂》等。(丁波)

秦松齡家班

明末清初無錫寄暢園秦氏父子的家樂歌班。《錫金識小錄》卷八記載,秦松齡的父親已開始培養歌兒,聘蘇州曲師徐君見傳授。秦松齡(1637—1714),字留仙,清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後獲罪被削籍。家居期間,“征歌選伎”,名聞江南。據《嘉慶無錫金匱縣誌》卷四十記載,曲家蘇崑生在明亡後曾流寓無錫,即為秦松齡招為座上客,“嘗宴吳梅村祭酒於園中,昆生在座,贈之以詩”。余懷有《寄暢園燕歌》詩云:“吹簫?管拍紅牙,細曲清歌遏雲起。”康熙九年(1670),余懷在無錫惠山下的秦園,親自欣賞了園中的崑曲演唱,有《寄暢園聞歌記》描寫其事。(吳新雷)

冒襄家班

如皋名士冒襄(1611—1693),字辟疆,號巢民,明末四公子之一。其家班創始於祖父冒夢齡和父親冒起宗之手,祖宅“得全堂”即為演唱的主要場所,至崇禎末年,又擴建了名聞全國的水繪園,歌童女樂即寓居園中。明亡以後,冒襄誓不仕清,與侍妾董小宛(秦淮八艷之一),以度曲自娛,並以家樂招待四方賓客。其家班中吸收了一批著名的曲師如蘇崑生、陳九、朱音仙等,培養出來的名伶有徐紫雲(雲郎)、楊枝、陳靈雛、秦簫、金菊、徐雛等。據陳瑚《得全堂夜宴記》敘述,阮大鋮家班的名角在明亡後也流散到冒家,仍能演出《燕子箋》待客。自順治初至康熙三十二年(1693)冒氏逝世之前,是其家班的全盛時期,常演的劇目有《浣紗記》、《牡丹亭》、《邯鄲夢》、《黨人碑》、《清忠譜》等。清初吳偉業的《秣陵春》、尤侗的《黑白衛》和余懷的《鴛鴦湖》等作品,也在水繪園中排演,可見冒氏家班注重演出新劇。冒襄去世後,家班由其子孫繼續維持,直到乾隆年間才散歇。(丁波)

徐懋曙家班女樂

徐懋曙字暎薇,江蘇宜興人。明末崇禎四年(1631)進士,任江西吉安知府。入清後家居,蓄女伎一部,角色齊備(見陳維崧《懷徐太守》詩注)。葉奕蒼《贈徐氏歌姬》詩序說:“姬之演生者曰湘月,旦曰凝香,小旦曰花想。若貞玉、尋秋、雪菰、來紅、慧蘭、潤玉、拾緣,則雜色也。”徐氏死後,家班便散歇了。(吳新雷)

朱必掄東山女樂

明末清初吳縣東山朱必掄(珩壁)家班。朱氏生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崇禎末年隱居在洞庭東山的朱巷(現名石橋頭),面臨太湖築“縹渺樓”(請范長白題額),作為歌舞演劇之所。據吳偉業作於康熙八年(1669)的《過東山朱氏畫樓有感》詩序記載,朱氏以布衣而蓄養女樂,諸姬十二人,內中以紫雲最為出色。在清順治、康熙年間,常在樓中張樂演劇。約在康熙八年前,因遭到漕運總督路振飛之子的勒索,奪其所愛者,乃抑鬱病亡。(桑毓喜)

汪汝謙家班

明末清初杭州汪汝謙(然明)家班。汪氏家班在明季即有名,入清以後,因其次子仕清,家庭昆班得以長期置備,曾於西湖建船舫號“不系園”,以備飲宴觀劇之用。曾經請曲師黃問琴教習歌童,黃問琴去世後,又邀名曲師蘇崑生研習崑曲技藝,故聞名一時。(丁波)

李明睿家樂女班

明末清初江西南昌李明睿的家班。李明睿,字虛中,號太虛,南昌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坊館,清順治初為禮部侍郎。愛好戲曲,蓄聲伎甚眾。其家班全是女演員,人數不詳,而扮演生角的演員皆姿技獨絕。李明睿曾應浙江查繼佐的邀請,率班到揚州與查氏家班共同演出,兩班演員聲容俱佳難分軒輊。曹溶有[青衫淚]詞,詠該班演出情景:“紅橋舊日深情地,一片玉簫吹。畫蛾青斂,著人多處,不在歌時。教師催出,齊登繡毯,擺落遊絲。曲中簾掩,堂前黃月,占斷相思。”(明光)

吳三桂家班

吳三桂(1612—1678),字長白,原籍江蘇高郵,移居遼陽。明末崇禎時任遼東總兵,駐防山海關。據徐珂《清稗類鈔·戲劇類》記載,吳三桂性喜崑曲,能自唱自演,“蓄歌僮十數輩,自教之。中六人藝最勝,稱‘六燕班’,蓋六人皆以‘燕’名也。”他曾帶了“六燕”,喬裝微服“游江淮間”,看到一位富商家正在演劇,聽其唱段“脫板乖腔”,乃默然搖頭。“主人憤而言曰:‘若村老,亦諳此耶?’吳曰:‘不敢,然嗜此已數十年矣。’”為了表明自己是行家,吳三桂當即親自扮演《西廂記·惠明寄柬》一折,座客皆驚異不止。足見他具有高超的演藝才能。清朝初年,他到了雲南昆明,受封為平西王,造吳宮、安阜園,園中聲伎均來自蘇州,且有陳圓圓參與演唱。據《吳三桂始末》記載:“使趙嬖買吳伶之年十五者共四十人為一隊,申衙故有戲具,猶以為未足,另造各色哆囉及金甲嵌胡珠、銀甲嵌珊瑚,又玉帶、金帶、銀帶、珈南帶、犀甲帶、沉香帶,俱嵌珠寶,凡為箱三十,費數十萬金,送入安阜園。”可見他在昆明新建的家班,不僅吳伶眾多,而且戲裝特別闊綽富麗,豪奢到了極點。(吳新雷)

田宏遇家班

明末廣陵(今揚州)人田畹,字宏遇,乃崇禎帝田貴妃之父。挾皇親之勢,在京城蓄養家班,極力鋪張。張岱說其家“歌兒舞女數百餘人”,規模之大為他人所不及。秦淮八艷之一的陳圓圓曾一度被他覓去,充當家班中的一員,後歸吳三桂。(丁波)

阮大鋮家班

明末崇禎年間阮大鋮寓居南京時辦的昆班。阮氏為安徽懷寧人,祖上即已蓄有崑曲家班。阮大鋮在天啟年間依附閹黨,人品極壞。崇禎帝即位後,定逆案,阮氏被削職為民,乃避居南京聚寶門內西邊的庫司坊,營造石巢園,建築詠懷堂,並蓄養了一部家班,排演他自己創作的《燕子箋》、《春燈謎》等崑曲劇本。阮氏家班演藝出色,張岱在《陶庵夢憶》卷八中稱讚說:“阮圓海家優講關目,講情理,講筋節,與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製,筆筆勾勒,苦心盡出,與他班鹵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腳腳出色。”阮氏家班也對外演出,曾在淮清戲寓掛牌。崇禎十五年(1642)中秋日,南京名士為歡迎冒襄和董小宛的到來,特地通過淮清戲寓約定了阮氏家班,在秦淮河亭演出《燕子箋》。該班有曲師陳裕所、朱音仙,崑曲名伶彭天錫也曾一度在阮家。明亡阮死後,阮氏家班成員大多流落到如皋,成為冒襄家班的台柱。(丁波)

吳炳家班

明末戲曲家吳炳,崇禎年間辭官還鄉,於宜興石亭埠別墅(後更名為“粲花別墅”)蓄家班一部,演出自己所作傳奇《粲花別墅五種》。(丁波)

張永年家班

據《祁忠敏公日記》,崇禎十六年(1643)癸未九月二十八日,祁彪佳在揚州,“至張永年家,永年舉酌,觀其家優演數劇”,二十九日“永年邀酌,觀《療妒羹》”。(文芳)

錢德輿家班

祁彪佳在崇禎十二年(1639)十月十四日的日記中說,紹興錢德輿也有家班,“赴錢德輿席,同席為王遂東、張芝亭、王莪雲、姜玉舟、倪鴻賓,德輿盡出家樂,合作《浣紗》之《採蓮》劇而別。”(文芳)

祁奕遠家班

祁彪佳之侄祁奕遠培養的家樂女班。張岱在《祁奕遠鮮雲小伶歌》中十分讚賞班主的指導技巧,描繪他調教的鮮雲很有藝術成就,張岱自愧不如地說:“昔日余曾教小伶,有其工致無其精;老腔既改白字換,誰能練熟更還生!”並極口讚揚鮮雲的演唱技藝“真奇異”,“揣摩已到骨節靈”。(吳新雷)

祁豸佳家班

祁豸佳,字止祥,明末山陰人,是祁彪佳的堂兄。平生酷愛崑曲,多才多藝。蓄養家班,阿寶為其中名角。張岱《陶庵夢憶·祁止祥癖》說他“有鬼戲癖,有梨園癖”,“精音律,咬釘嚼鐵,一字百磨,口口親授,阿寶輩皆能曲通主意”。周亮工在《讀畫記》卷一中也說他“常自為新劇,按紅牙,教諸童子”,編有《眉頭眼角》和《玉犀記》二劇。祁彪佳在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的日記中,多次記載觀看他的家班演出(“觀止祥兄小優演劇”),還說他自於燈下演鬼戲,“眉面生動,亦一奇也”。(丁波)

祁彪佳家班

祁彪佳祁彪佳

明末戲曲家祁彪佳,字虎子,號世培,浙江山陰人。天啟二年(1622)進士,歷任西台御史、蘇淞巡撫。為首輔周廷儒所忌,崇禎八年(1635)告歸。崇禎十五年(1642),應詔為河南道御史。南明弘光朝,巡撫江南,又為馬士英不容,重歸鄉里。清兵破山陰時,投水盡節。祁彪佳出身望族,其父祁承不重功名,極愛修身養性,建淡生堂,“藏書甲於大江南北”。祁彪佳從小受家庭影響,文學修養極佳。祁氏兄弟又俱愛戲曲,兄麟佳、駿佳,以及從兄豸佳,皆能編撰劇本,臨台教習演劇。祁彪佳“素有顧誤之癖”,父死居喪四年間(1628—1632),亦多為音律之事。自1635年歸里後,有八年之久,“投情於詩酒、山水、技藝之樂”(《祁公世培傳》);張岱寫祁彪佳的《像贊》亦云:“德裕園亭,文山聲伎”,正道出其對園林、聲伎之嗜好。彪佳歸里不久,又築園林、建遠山堂,為讀書、度曲之所在,書有“元明來傳奇多至八百餘部”(《靜志居詩話》),故有《曲品》、《劇品》之著;其日記說,曾買“歌童秦青”,其兒輩亦時充歌童,與家伶一起演劇唱曲自娛。祁彪佳家班對子侄輩深有影響。侄祁奕遠所蓄小伶為人稱道。次子祁班孫,字奕喜,康熙時因浙中通海案被遣戍遼東寧古塔,他帶去的歌姬、優兒曾在張縉彥府中演唱。楊賓《柳邊紀略》云:“康熙初,寧古塔張坦公有歌姬十人,李兼汝、祁奕喜教優兒十六人。”崑曲竟流傳到北國邊地,蓋因當時“禁網尚疏,寧古塔將軍得賂則弛約束”(全祖望《鮚埼亭集》卷十三《祁六公子墓碣》)。(李曉)

李元素家班

明末南京李元素的家樂。李元素是開國功臣李文忠的後裔,封臨淮侯,方以智《膝寓信筆》說他“能詩好客,三十初度,宴會瑤華堂,詞客凡百餘。歌舞既罷,共立前台上,限韻,先成者坐第一座”。(文芳)

金氏家班

明末鎮江金習之、金鵬舉父子家班女樂。父子皆好搬演昆戲,名聞江南。家中傭什,大多能串演,擅演劇目有《浣紗記》、《出塞》和《千金記》等。(丁波)

葉重元池亭女樂

明末吳江葉重元的家庭昆班。葉重元是工部主事葉可成之子,卜居於吳江縣分湖之西,築池亭別墅,世稱池亭葉氏。據葉氏後裔葉楚傖《詩文集》記載:“吾家池亭有女樂一部,……專演《長生殿》。”明亡後,樂伎星散,其中著名藝人劉妙容,轉入了蘇州尤侗的家班。(桑毓喜)

曹學佺家樂

明末崇禎年間福建侯官人曹學佺,官至廣西副使,以病歸。“家有石倉園,水木佳勝,賓友翕集,聲伎雜進”(《列朝詩集小傳丁集》)。查繼佐在《國壽錄》卷四中,也說他有家樂,“客座常滿,時進聲伎”。人們稱之為“儒林班”。(丁波)

沈自友家班

明末崇禎年間吳江沈自友(字君張)的家班女樂。自友是沈璟的族侄,據葉紹袁《葉天寥年譜·別記》敘述,他家“有女樂七、八人,俱十四五女子”,能演雜劇和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傳奇,“聲容雙美”,“曲房深室,仆輩俱扃外廂,寂若無人,紅妝方出。”自友家班演出時,只讓沈氏家族內的兄弟和姻親觀看,秘而不示外人。崇禎十三年(1640),復社領袖張溥到吳江,欲一睹沈氏家伶,而自友卻“別召伶人以侑之”。(李曉)

袁天游家班

明天啟、崇禎年間泰州人袁天游,其父袁懋貞曾官南康知府,家道豪富。袁天游承繼家業,“好興土木,蓄優伶,一日不聞斧斤與管弦聲,便頭岑岑矣!”(王孫驂《蕊亭隨筆》)又據宮偉鏐《庭閒州世說》記載:“婦翁家優童甚盛”,宮氏乃袁之女婿,“婦翁家”就是指袁天游家。(明光)

陳一元家班

明天啟、崇禎年間福建侯官人陳一元,字泰始,曾任嘉定(今屬上海市)縣令、應天府丞。後遭閹黨所忌落職,在福州城內衣錦坊家裡蓄有“歌童一部”,經常演出崑曲娛賓。他自己也粉墨登場,扮演大花臉角色,因而綽號“陳大花”,其居處也俗稱“陳大花宅”。(文芳)

劉暉吉家班女戲

明末浙人劉暉吉所蓄家班,全是女伶。張岱《陶庵夢憶》卷五《劉暉吉女戲》有專題記載,據秦學人考證,劉暉吉是男主人兼優師,他善於教習,親自培養家班女伶。他能導演,能設計,而且極富想像力,在排演《彩毫記》第十五出《遊玩月宮》時,以布景奇巧而見長。在排演《邯鄲記》第二十七出《極欲》時,能造作夢境的迷離氣氛,舞台效果甚佳。(吳新雷)

范景文家樂

明末天啟、崇禎年間河北吳橋縣人范景文(1587—1644),歷任兵部侍郎、南京參贊尚書,“論詩顧曲,每以江左風流自命”。黃宗羲《思舊錄》說他:“公有家樂,每飯則擊以侑酒,風流文采,映照一時。”(丁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