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評傳》

《孔尚任評傳》

本書敘述了孔尚任思想的歷史發展變化,及其作為文學大家的成就。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本書是《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之一,該叢書從歷史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和各個學科(包括文、史、哲、經、教、農、工、醫、政治等等)有傑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選二百餘人作為傳主,通過對每個傳主的評述,從各個側面展現那些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業績,從而以微見著、由具體到一般地勾勒出這段歷史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總體面貌,揭示其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的主要內涵,以利於開門見山、引人入勝地批判繼承、古為今用,也為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總結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打下基礎。

作者簡介

徐振貴,1942年生。山東省平原縣人。1964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學院中文系,現任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省重點學科教學帶頭人、碩士研究生導師。已出版專著有《中國古代長篇小說史》、《孔尚任評傳》、《中國古代戲劇統論》等。與人合著《紅樓夢注釋》、《小忽雷傳奇校注》、《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等。參編《歷代志怪大觀》、《中國文學名著鑑賞辭典》等。另發表電影文學劇本《小忽雷傳奇》及論文多篇。現正主編《中國軍事文學通史》。

書摘

孔尚任想蟾宮折桂,有可能如願以償,因為這符合清統治者的要求。此時,明朝已經滅亡,滿清貴族入主中原已二十多年,在鎮壓各地反清鬥爭的過程中,他們認識到,只有進而拉攏漢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才能鞏固政權。所以,他們除吸收部分漢族地主進入各級政權機構之外,還承襲了明代的科舉制度。在入關之初,他們就明確宣布,在明朝已有的功名仍然有效,可以繼續參加清朝的科舉,並且擴大了錄取名額。此外,還施行特科和捐納。特科,就是在例行的科舉以外,於特殊情況下(如喜慶大典)而特別舉行的考試,以便更廣泛地羈縻文人學士。康熙十七年(1678),即孔尚任三十一歲那年三月,康熙命令吏部開博學鴻儒科,要求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員,在外督、撫、布、按各舉所知博學鴻儒,由皇帝“親試錄用”,以便“振起文運,闡發經史,潤色詞章,以備顧問著作之選”。所謂“博學鴻儒科”考試,就是特科。但是,一般秀才是不會被三品以上京官或各地督撫布按薦舉的,舉人以上者才有參加博學鴻儒科考試的資格,而由秀才升舉人,就得參加鄉試。按當時規定,子、卯、午、酉為鄉試之年。康熙十七年為戊午年,例行鄉試,考期為八月。是年八月,孔尚任在濟南參加鄉試。孔尚任“湖上獨行湖上眠,蒹葭滿目亂寒煙”,頗有孤寂冷落之感。鄉試結果,名落孫山。他再也無心留戀泉城山水,便帶著在濟南寫的七首《歷下雜詠》匆匆回鄉。

尚任閉門謝客,心中矛盾重重。他既想繼續刻苦攻讀,以圖再戰,博得一第;又看到動亂將息,天下始定,還不如隱居深山,著書立說。因為清初七八十年間,滿族上層統治者對被征服者特別是漢族人民實行了血腥鎮壓和殘酷掠奪,使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充滿了火與劍、血和淚。就在孔尚任出生前不久,即明崇禎十二年(1639)和十五年(1642),清兵曾兩次侵入畿輔,大肆擄掠焚劫山東諸州府縣,以致家破人亡者數以萬計。兗州顏光敏家就有數人慘遭殺害:其祖顏胤紹為免被俘,於城陷之前舉火自焚;其父顏伯璟
跳城自殺未遂,摔傷了左足,其叔顏伯玢救之不及,俯城慟哭,為流矢射死;其母為清兵俘獲之後,因寧死不從而被擊斷臂膀,殺傷殆死,僅存一息,四日奄奄,幸而生還;其小叔顏伯殉被僕人從火中救出,背負出城,僕人被清兵射死。伯殉藏匿民間,方免於難。顏氏一家老小,死亡殆盡。而此類情景,又何止顏家一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