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三峽

宜昌三峽

宜昌三峽簡稱“宜”。別名“水電城”。宜昌市(英語:Yichang 漢語拼音:yíchāngshì 喻意:宜居昌盛)。古稱夷陵,是湖北第二大城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是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所在地、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中部最佳投資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轄五區三市五縣,區域面積2.1 萬平方公里,人口415萬,城區人口135萬。宜昌擁有公路〔漢宜高速公路、滬蓉西高速公路)、鐵路(漢宜高速鐵路、滬漢蓉高速鐵路)、航空(宜昌三峽國際機場)、長江黃金水道(三峽)等立體化的交通樞紐,是我國中西部地區連通重慶和武漢的唯一區域性中心城市。近年來,宜昌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居全省同類城市第一位(其中宜都市位列全省縣域經濟第一位),全市綜合實力僅次於武漢。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地質地貌
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位於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上游與中游的結合部、鄂西秦巴山脈武陵山脈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底,地貌複雜多樣,境內有山區、平原、丘陵,大致構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為鄂、渝、湘三省市交匯地。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荊襄”,素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自古以來,宜昌就是鄂西、湘西北和川(渝)東一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要衝。

宜昌全區地跨東經110°15′~112°04′、北緯29°56′~31°34′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74.0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80.6公里。東鄰荊州市荊門市,南抵湖南省石門縣,西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靠神農架林區和襄樊市。

氣候

宜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秋較長。年平均水量為992.1~1404.1毫米之間。雨水豐沛,多在夏季,較長的降水過程都發生在6~7月份,雨熱同季,全年積溫較高,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氣溫為13.1℃~18℃,但隨著海拔高度上升而遞減,每上升100米降低0.6℃。7月平均氣溫24.1℃~28.8℃,元月平均氣溫1.7℃~6.5℃。極端最高氣溫41.4℃,最低氣溫-15.6℃。其中三峽河谷及清江、香溪河谷地帶,由於高山對峙,下有流水,故在600米以下存在逆溫層,冬季較暖和,極端最低氣溫小於-7℃的機會只有5%,是得天獨厚的柑桔生產基地。

地質

宜昌境內地質構造較為複雜。距今25億年前的元古界到百萬年前的新生界之間的各個地質時代的地層均有分布,且發育完整,出露齊全。世界著名的“李四光地質力學構造形跡”和最古老而原始的帶殼動物化石,即發現於西陵峽境內,引起世界地質學界的濃厚興趣,被稱為“天然地質博物館”。1924年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曾調查了秭歸至宜昌的西陵峽區地質,寫下了《長江峽東地質及峽之歷史》,將秭歸新灘龍馬溪一帶地層為“志留系龍馬岩”。其中震旦系、奧陶系、志留系的剖面,更是中外地質學界研究的標準剖面之一。中部丘陵地區多喀斯特地質,山中多溶洞,厚厚積澱的鐘乳石、石筍遍布其中,洞中往有地下水系。

地形

宜昌市境內地形複雜多樣。山區丘陵平原都有。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是大巴山,中部巫山,西南部是武陵山,宜昌城以東的宜都、枝江、當陽、遠安屬丘陵山區和平原;宜昌城以西的興山秭歸長陽五峰等縣屬於山區,是我國二級階地東端,崇山峻岭,峽谷交錯。在市域總面積中,山區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構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徵。

水系

宜昌境內水系屬外流水系,以長江為主脈,河流多、密度大、水量豐富,年平均總水量4741.4億立方米,市境內長度大於10公里的河流有99條,其中集水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條,總長3793公里,總集水面積占全市的83.9%。

主要河流有:長江清江沮漳河黃柏河香溪河

歷史沿革

宜昌三峽宜昌三峽
宜昌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宜昌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距今一二十萬年前,在宜昌境內的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境內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了七、八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宜昌遠古屬西陵部落,據《宜昌府志》記載:夏、商、周三代,夷陵為古荊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縣。“夏商時為古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為楚國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後為歷代郡、縣、州、府的治所”。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夷陵之名始見於史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郡縣,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屬南郡。“漢承秦制”,西漢時夷陵屬荊州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臨江郡為宜都郡,領宜都(今宜昌)、秭歸、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縣。三國時,吳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改置為夷陵縣。東晉分夷陵西境(在長江南岸的黃牛岩至黑岩之間)另置一縣時命名“宜昌”,寓意在於祈福分境置縣宜於國運昌盛,“宜昌”之名便始見於史。南北朝時宋、齊皆與晉同。梁改宜都郡為宜州,西魏改為拓州,後周改為峽州。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峽州為夷陵郡,轄夷陵、夷道、長楊、遠安四縣,夷陵縣為郡治,隸屬荊州都督府。唐初,改夷陵郡為陝州,領上述四縣,屬山南東道。天寶初又改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陝州,轄原四縣,仍屬山南東道。五代時,陝州與荊州、歸州為南平國。北宋復稱陝州,屬荊湖北路,仍轄原夷陵四縣。元豐年間(1078~1085年)改“陝”為“峽”。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原四縣,屬河南行省荊湖北道。明初改峽州路為峽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宜都、長陽、遠安三縣,治所夷陵,隸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上荊南道。清順治四年(1647),夷陵州隸屬荊州府。順治五年,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為宜昌府,改彝陵縣為東湖縣並為宜昌府治所,領東湖、興山、巴東、長陽、長樂五縣及歸州、鶴峰二州,隸屬荊宜施道。宜都、枝江、當陽、遠安四縣屬荊州府。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宜昌被闢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設立海關,正式對外開放。

中華民國初年廢府、州建制,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2年改東湖縣為宜昌縣,與興山、秭歸、巴東、長陽、五峰、鶴峯縣屬荊南道。當陽、遠安屬襄南道。1922年,宜昌屬荊宜道。1932年、1936年,宜昌、宜都、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八縣先後屬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宜昌縣城。枝江縣先後隸屬於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區,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1928年至1932年,宜昌是湘鄂西蘇區湘鄂邊根據地、歸(秭歸)興(山)巴(東)根據地、荊(門)當(陽)遠(安)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鬥爭,在許多地方建立過革命政權。解放戰爭時期,1948年8月,中共江漢區委決定正式成立第四專員公署(亦稱襄西專署),1949年1月改為當陽專署。1949年5月20日在當陽成立宜昌專員公署,同月在當陽組建宜昌市黨政領導班子。6月11日,在當陽蘆家灣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員會、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年7月16日,宜昌城區解放。中共宜昌專署機關和宜昌市黨政機關隨即從當陽遷駐宜昌城。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湖北省分設八個行政區。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轄宜昌、宜都、枝江、當陽、遠安、興山、秭歸、長陽、五峰九個縣。同時劃出原宜昌縣城區和近郊農村置宜昌市,直屬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轄。1951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區專員公署,1955年改為湖北省宜昌專員公署。1954年11月,宜昌市改屬宜昌專署領導。此時,宜昌專署轄9縣1市。1955年7月撤枝江縣,將其轄區併入宜都縣。此時宜昌專員公署轄8縣1市。1958年12月,撤銷宜昌專員公署,建立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1961年5月,撤銷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設立宜昌專員公署。1962年6月,復置枝江縣,仍為宜昌專署所轄。至此,宜昌專員公署轄9縣1市。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1月,神農架林區劃歸宜昌地區領導,1972年3月復為省屬。1978年8月,撤銷宜昌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立宜昌地區行政公署。1979年6月,宜昌市復為省轄市。1984年7月1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長陽縣和五峯縣,分別成立長陽和五峰兩個土家族自治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86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准宜昌市設定西陵、伍家崗、點軍3個縣級行政區。1987年11月3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都縣,建立枝城市(1998年6月11日更名為宜都市)。1988年10月22日,國務院批准當陽縣撤縣設市 。1992年3月,為適應改革和發展的需要,經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併,實行市領導縣的體制。此時,宜昌市轄7縣(宜昌縣、枝江縣、遠安縣、興山縣、秭歸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7個縣)、2市(枝城市、當陽市)和3區(西陵區、伍家崗區、點軍區)。1995年3月21日,國務院批准成立宜昌市猇亭區。1996年7月30日,國務院批准枝江縣撤縣設市。2001年3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昌縣,設立夷陵區。至此,宜昌市轄5區5縣3市。雖說其城名已幾經變換:夷陵、彝陵、西陵、宜都、峽州、東湖、宜昌等,但城址卻始終寧靜而端莊地屹立在西陵峽口,任時光飛逝,斗轉星移。

行政區劃

宜昌全市共轄五縣三市五城區,五縣分別為:秭歸縣興山縣遠安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三市為:枝江市宜都市當陽市,五城區為:西陵區、伍家崗區、夷陵區、猇亭區、點軍區。總人口414.93萬人,國土面積2.1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24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88.0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33.8萬人。“此地江山連蜀楚,天鍾神秀在西陵”,在美麗的西陵峽口坐落著雄偉的三峽大壩,因而宜昌也被人們譽為“三峽明珠,世界電都”。

民俗文化

歷史悠久的宜昌,是古代巴文化的搖籃、楚文化的發祥地。這裡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的使者——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這片神奇的土地,記錄了無數古往今來的歷史名人。古城周圍山川形勝天下稱奇,歷朝歷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學家、詩人、學者先後來過宜昌。他們無不陶醉於此,留連於斯。自唐宋以來,這裡因地理位置偏遠,又成為朝廷作安置處罰官史的地方,遭貶而來的有朝中正直大臣和一些不明不白被貶謫的文人學士。他們各自的經歷和苦吟而出的無數詩文,又給這裡留下一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貶官文化史”。

南朝齊梁間思想家、《神滅論》的作者范縝,仕齊任宜都(宜昌古稱)太守。在任期間,一方面廢淫祀,教民破除迷信鬼神;一方面鼓勵民眾勤於農事,安居樂業。政績斐然,為民稱頌。1600年前,東晉人袁崧在這裡考察山川形貌,寫下了對古代文壇頗有影響的《宜都記》,被現代學者錢鍾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我國最早獨立成篇的山水記。至唐代,大詩人李白成長於四川,雖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他還是三次歷三峽之險,而且縱情吟唱三峽之美。“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句。公元725年,李白離蜀出峽,曾在夷陵(宜昌古稱)小住。住了多久?《郢門(即荊門)秋懷》一詩說:“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已作了回答。他的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可說是歷史上最先對江水出峽、險夷交替景象的生動描繪。除了李白,杜甫與三峽更有一段詩緣。他在夔州一住就將近兩年,寫出了《白帝城最高樓》、《八陣圖》、《詠懷古蹟》、《登高》、《秋興》等詩作400餘首,可算是創作上的大豐收,他在夔州居住過的地方,曾建有杜公祠,遺址尚存。公元768年春,杜甫離夔州東下,抵峽州(宜昌古稱)後受到地方官的熱情款待,並在下牢溪畔的津亭,為他設宴洗塵。他寫了《春夜峽州田待御長史津亭留宴》一詩以記其事。他還遊覽了附近的山川,所寫《虎牙行》一詩,生動地描述了虎牙(在宜昌境內)的險峻形勢。唐元和十三年(818),詩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升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與弟白行簡一同赴任。恰巧另一位詩人、白居易的好友元鎮,由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徙虢州(今河南靈寶)長史,出峽東下。三人於元和十四年三月相逢於夷陵(宜昌古稱),便乘舟同游江上。他們在上牢溪上岸尋幽時,發現岩壁間有一奇洞,便入洞飲酒敘懷,通宵不寐。言末盡意,又各賦古調詩二十韻。為記其事,白居易特作《三游洞序》,詩與文均抄寫在洞壁上。今詩已失傳,洞中尚存有明代重刻的《三游洞序》碑。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遊覽勝地。同時期的唐代“茶聖”、著名學者陸羽,不僅是我國最早的茶葉專家,而且也善詩文,平生著述不下五十卷。他考察栽培茶樹及水質情況,走遍了全國山川。峽州(宜昌古稱)本茶葉故鄉之一,峽江兩岸當然也留下他的足跡。他將天下水列入前茅者計二十種,而鑑別西陵峽口蛤蟆泉水為第四品,故蛤蟆泉號稱天下第四泉。又鑑別香溪水為第十四品,因而香溪也有天下第十四泉之稱。在他的專著《茶經》中還記載有:巴山峽州有兩人合抱的大茶樹。對峽州茶葉也評價甚高:“山南,以峽州上”。至宋景祐三年,一代文宗歐陽修坐貶夷陵縣令。他在此任縣令時,體察民情,教民建瓦屋,增城柵,辟南北之街,作市門市區。還用他那支妙筆,為我們記述了北宋時期古城的市貌風情。“西陵山水天下佳,寄人堪畫圖夸”便出自歐陽修之手。他在任約一年時間,留下了《與尹師魯書》、《峽州至喜亭記》、《祭桓候文》、《黃楊樹子公賦》、《夷陵九詠》等詩五十餘篇(首)。其中不少篇章是今天研究宜昌歷史的重要資料。三游洞岩壁上,還保留歐陽修親筆題刻一處。為紀念這位文學大師,明代在夷陵城(今宜昌城)東修建了“六一堂”,現有跡可導。近年,宜昌文化部門在三游洞附近山頭,修建了仿古建築“至喜亭”,並在亭中豎立了新鐫刻的《峽州至喜亭記》碑。到宋嘉祐年間,著名文學家蘇洵與兒子蘇軾蘇轍,從故鄉眉州(今四川眉山縣)赴汴京(今河南開封)受任。途經三峽,對峽中風物多有吟誦。到夷陵(宜昌古稱)後,“三蘇”同遊了三游洞,在洞中各賦詩一首寫在洞壁上,因而被世稱作“後三游”。蘇軾過三峽,還留存《入峽》、《出峽》、《至喜堂》、《黃陵廟》、《峽州甘泉》等詩篇。此外,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被貶到涪州(今四川涪陵)、黔州(今四川彭水)期間,曾於紹聖二年、靖國元年三次到峽州(宜昌)遊覽三游洞,並題名洞壁,書寫了《三游洞序》。惜所書《三游洞序》已失,只在洞壁上還殘留他的手跡一處。黃庭堅還在四川萬縣留下了寶貴的《西山碑》。所著《黔南道中記》,有關於三峽風流的記述,也描繪了三游洞的奇觀。到了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中年曾至川陝一帶,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軍旅生活。在這裡,他寫下了大氣磅礴的《初發夷陵》,又在他的《入蜀記》中,對夷陵古城名勝作了生動的描繪。孝宗乾道六年(1170)入蜀時道經三峽,寫了不少詩文。在三游洞遊覽時,取山下清洌的泉水煎茶,覺得很甜美,便寫了一首七律詩記述這件事,在詩中贊道:“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於是便留下了“陸游泉”這個名勝。明清時代,宜昌古城內讀書之風甚濃,隨著社會穩定,加之讀書人中湧現出劉一儒王篆趙勉顧嘉衡王世恩等一批學業有成的人物。城內相繼興建起爾雅書院、墨池書屋等院舍,使古宜昌城成為鄂西學子們嚮往的地方。宜昌城內現殘存欲傾的青灰色磚木結構建築物,大多是這一時期所建。這些古宜昌人的宅院,雖然大多只剩斷壁殘牆,但當年的飛檐翹角,仍古樸典雅依稀可辯。時人把每棟這樣的宅院門庭稱之為“朝門”。一座朝門宅院內有五、六道門坎,各家門樑柱上的雕畫十分講究,門口兩旁多立有石凳、石鼓。街巷地面鋪著整齊的青石板,使整個街巷顯得十分幽深、恬靜。從而形成古宜昌宅院建築特色。

歷代戰爭

由於宜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從古至今一直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古城漫長的二十多個世紀裡,它以“川鄂咽喉”、“蜀道三千,峽路一線”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兵家必爭的軍事要鎮稱於世。這裡發生的一次次威武雄壯、可歌可泣的戰爭,使它的城鎮史與戰亂兵禍難捨難分。

劉備兵敗夷陵

被稱作梟雄的劉備,平定四川後在成都稱帝,是為蜀漢先主。吳軍偷襲荊州,他二弟關羽在臨沮(宜昌境內)為吳軍所殺,他誓為關羽復仇,遂於章武元年舉兵順江而下,首先占領了秭歸(宜昌境內)地。相傳秭歸即為劉備征東吳時所築。蜀軍乘勝東進,分兵圍夷陵(古宜昌城),主力直抵夷道亭與吳兵相拒。到第二年夏,蜀軍疲睏,終為陸遜所破,敗逃四川。章武三年,劉備病死於白帝城。這段歷史,演變產生了火燒連營、燒鎧、斷道、白帝託孤等一系列關於劉備的故事與戰爭遺蹟。

諸葛亮黃陵廟撰碑

作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幫助劉備攻取四川,曾途經三峽,留下了不少遺蹟與傳說。黃牛山麓的黃陵廟(宜昌境內)前,至今立有《黃陵廟記》碑,其碑文相傳說是諸葛亮撰寫,稱武侯碑。傳說諸葛亮入川時,曾把兵書寶劍世藏於峽中,神奇的兵書寶劍峽(宜昌境內)便由此而得名。巫峽中一塊岩壁上,還有所謂“孔明碑”供人憑弔,奉節河灘上,還傳說諸葛亮當年曾在這兒擺八陣圖使陸遜被困,至今留有遺蹟。

關羽宜昌城點軍

在宜昌地區,關羽的活動遺蹟更多。這位常秉燭夜讀《春夜》的蜀漢名將,在清代被奉為“關聖帝”,全國各地均建有關廟。這位驕傲的將軍,由“威震華夏”最終得到“敗走麥城”的悲壯結局。建安十九年,劉備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可能就是這期間,他曾來夷陵(古宜昌城)點視軍馬。今宜昌城區大江南岸點軍坡,傳為關羽當年點兵處,現存“漢壽亭侯點兵處”石碑,為清光緒十一年宜昌總鎮羅縉紳所立。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魏將于禁降。不想吳軍乘機偷襲荊州,使關羽腹部受敵,兵敗逃往麥城(宜昌境內)。後又與兒子關平突圍逃到臨沮(宜昌境內),在羅漢峪回馬坡為吳伏兵所殺。對於關羽的忠義宣傳及他悲壯的遭遇,在民間影響很大。相傳他遇害後,陰魂遊蕩到玉泉山(宜昌境內),高呼“還我頭來”,得到了在玉泉山結廬的普淨法師的點化。至今玉泉山有“關雲長顯聖處”石碑,玉泉寺也由此香火日盛。

今日當陽市境,還留有規模宏偉的關陵、關羽部將周倉之墓、麥城遺址等。長陽縣境也有點河兵、馬回溪等傳說中的關羽遺蹟。

陸遜在宜昌破蜀兵

曾被贊為“書生拜大將”的陸遜,曾任宜都(宜昌境內)太守。吳蜀猇亭之戰時,孫權命他為大都督,領兵拒蜀,他以逸待勞,火燒連營七百里,大破蜀軍,從而名聲大震。宜都城為陸遜所築,故稱陸城。其子陸抗,也曾守宜都,故又有“二陸名城”之稱。

張飛在三游洞擂鼓督戰

張飛是蜀漢猛將,也是劉備桃園三結義的三弟。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二十多萬人攻占荊襄。劉備率殘部逃奔當陽(宜昌境內),曹軍窮追不捨直逼長坂。張飛將20騎拒後,他據水斷橋,橫予立馬,環眼圓睜,吼聲如雷,使曹軍喪膽,不敢逼近,劉備等得以安全脫險。後來劉備平安江南,以張飛為宜都太守、征擄將軍,封新亭候。據地方志記載:“張飛擂鼓台在三游洞頂,士人張飛守郡日督兵於此,今故壘猶存”。而今日新立有張飛擂鼓塑像,頗壯觀。當年張飛在當陽嚇退曹軍的地方,立有“張翼德橫矛處”石碑,民間還廣泛傳述著張飛喝斷霸陵橋的故事。

趙子龍大戰長坂坡

渾身都是膽的白袍將軍趙雲,字子龍,是蜀漢五虎上將之一。他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在華夏大地家喻戶曉。當劉備等被曹軍追趕得丟盔棄甲,逃到長坂坡,劉備的妻兒走失,許多兵將死的死、傷的傷,被困的被困。趙子龍卻單槍匹馬殺入重圍、往來衝突,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殺死不少曹軍兵將,救出許多劉備的謀臣軍卒,以及劉備的甘夫人與剛滿周歲的兒子阿斗。

抗日戰爭時期,宜昌亦是國軍抵抗日寇,保衛陪都重慶的橋頭堡。著名的石牌保衛戰使得國軍取得了對打擊日寇囂張氣焰的勝利,挫敗了日軍進入西陵峽的美夢,粉碎了日軍攻打重慶的部署,遏制住了日軍肆意踐踏的鐵蹄,是中華民族戰爭重大軍事轉折點。它被西方軍事家譽為“東方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確立為世界軍事史上中華民族反法西斯取得勝利的著名戰役。而著名的抗日將領——張自忠將軍,則犧牲在宜昌的另外一場戰鬥——棗宜會戰中。

滄海桑田,如今宜昌城區融峽江特色、水電特色、古文化特色與現代化城市融於一體,使宜昌成為特色鮮明、內容豐富的旅遊名城。

經濟發展

編輯本段1876年(清光緒二年)宜昌被闢為我國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1877年清朝政府在宜昌設立海關,英、日、美、德、意、法等國也相繼設立領事館和商行。宜昌地理位置居中,在長江經濟帶中,宜昌東接武漢,西連重慶,是東部發達的經濟科技與西部豐富資源的結合部,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中線進入西部的起點,處於南北經濟文化交往、東西資源要素對流的交匯處和過渡地帶,歷來是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地。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由沿海向內地梯次推進,長江開放開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三峽工程的興建,宜昌處於承東啟西的戰略部位,是重慶和武漢之間重要的區域性中心城市。1994年8月,宜昌市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江開放城市,所轄夷陵區、興山縣、秭歸縣被列為三峽經濟開放區。近幾年,宜昌市經濟總量連續居湖北省第二位,宜昌商務經濟發展中“省域副中心”的地位初現端倪。宜昌還是國家衛生城市、優秀旅遊城市和科教興市先進市。

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03.6萬人,戶籍人口400.23萬人。2006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694.91億元,比上年增長12.2%,連續第三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0.34億元,增長7.5%;第二產業增加值354.65億元,增長12.9%;第三產業增加值249.92億元,增長13.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17190元,比上年增長14.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4.0:51.0:35.0轉變為13.0:51.0:36.0。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926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城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4元,增長10.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7155元,增長7.7%。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5.6%,比上年降低2個百分點。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433元,比上年增長10.5%。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894元,增長12.6%。農村恩格爾係數46.6%,比上年降低2.3個百分點。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2731元,增長7.7%。

(以下數據來自:湖北省統計局)

2007年1至11月份,宜昌市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增加值315.49億元,增長25.4%,總量居全省第2位,增速居全省第6位。其中,11月份完成增加值29.58億元,增長23.1%。已提前完成今年的計畫目標任務。

2007年1-10月宜昌市進出口總額70275萬美元,同比增長57.7%,其中,出口49416萬美元,同比增長50.1%,完成市考核目標47082的105%,出口絕對值居全省第二位。

目前,宜昌經濟發展以鞏固加強第一產業、調整最佳化第二產業、突破性發展第三產業為目標

六大農業特色產業:

以柑橘為特色的水果產業、以草食動物為特色的蓄牧產業、以庫區特種養殖為特色的水產業、以無公害反季節為特色的蔬菜產業、以優質綠茶為特色的茶葉產業、以烏紅天麻為特色的中藥材產業。

六大工業優勢產業:

以發電和輸配電為特色的水電產業、以綠色健康食品為特色的食品產業、以磷化工為特色的化學產業、生物工程及新醫藥產業、以新型建材為特色的建材產業、航天工程及海洋探測產業。

五大服務區域中心:

世界水電旅遊中心、區域性交通中心、區域性信息中心、區域性商務心和區域性科教文化中心。

五大出口基地:

以船舶及零部件為主的機電產品出口基地;以五鈉為主的磷化工產品出口基地;以棉紗棉布為主的紡織出口基地;以活性酵母和水果罐頭為主的農產品出口基地;以化成箔為主的電子元器件出口基地。

現在的宜昌,農村建設欣欣向榮,工業生產生機勃勃,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市民生活安居樂業。宜昌城區,有雄偉的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橫鎖長江,西陵長江大橋、宜昌長江公路大橋和夷陵長江大橋等三座現代化的大橋將宜昌的南北北兩岸緊緊地連在一起,天塹變成了通途。舊城區正在加緊改造,新的城東大道已開工建設,城區面積還將繼續擴大。新建的高樓一棟棟拔地而起,整潔的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夷陵廣場、五一廣場、世界和平廣場以及濱江公園、兒童公園等民眾休閒娛樂場所綠成蔭草坪如氈,鮮花怒放。宜昌已被國家有關部門評為全國園林城市。

資源

水能資源

宜昌三峽宜昌三峽
宜昌境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這是宜昌市經濟的最大優勢之一。長江流經市域237公里,清江流經市域153公里。此外,還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99條。宜昌市內河流總長3793公里,河流密度計每平方公里0.18公里。水能蘊藏量達3000萬千瓦以上,可開發利用量達2500萬千瓦。集中分布在長江的三峽、葛洲壩、清江的隔河岩、高壩洲,相距僅幾十公里,是我國水能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已建成的葛洲壩水利樞紐,裝機21台,總容量272萬千瓦,年均發電量157億千瓦小時;清江隔河岩水利樞紐,裝機4台,總容量120萬千瓦;正在興建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本市的三斗坪鎮,東距宜昌市城區40公里;設計裝機容量224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883億千瓦時;還有高壩洲電站、水布埡電站等五個大中型水電站和已建成的387座小水電站,裝機總容量將達2300萬千瓦,年發電量1100億千瓦時,從而使宜昌成為我國最大的水電建設基地,並將成為全國的能源中心。

礦產資源

宜昌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宜昌境內探明的礦物有53種,占全國已知礦的1/3,占湖北省的45%。主要礦產有、石膏、石墨、石英砂、重晶石、石灰石、大理石等。各種礦產地1044處,其中,工業礦床462處,大型礦床14處。磷礦是全國六大礦區之一,儲量在11億噸以上,是全國第三大礦區,占湖北省的50%;已探明鐵礦儲量約10億噸以上;錳礦儲量達1167萬噸以上;矽石儲量達3499萬噸;銀釩礦儲量639萬噸;石灰石礦儲量在8億噸以上;石墨礦儲量在7萬噸以上;汞礦儲量37萬噸以上;鉻鐵礦儲量3萬噸;蛇紋石儲量1億噸以上;石膏礦儲量達2440萬噸以上;煤礦儲藏量5億噸;黑色金屬礦主要分布在市境南部;貴金屬礦分布較廣而且含量高,具有較大的開採價值;石墨礦探明綜合儲量1552萬立方米,是中南地區唯一的磷片石墨礦,礦石品位全國第一,儲量全國第三;石膏儲量近1億噸,是湖北省僅有的雪花型礦;石灰岩儲量3.7億噸,花崗岩石材儲量1100萬立方米,遠景儲量達12億立方米。這些礦藏分布相對集中,化工原料和建材、冶金輔料礦最具有開發前景。

旅遊資源

宜昌市是全國11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是全國首批公布的40佳旅遊城市;2000年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目前正在向中國著名的旅遊名城邁進。

宜昌境內擁有國家級AAAA級景區九處,分別為:宜昌市三峽觀壩旅遊區、宜昌市柴埠溪峽谷風景區、宜昌西陵峽口風景名勝區、宜昌車溪民俗風景區、宜昌三峽人家風景區、長江三峽工程罈子嶺旅遊區、三峽石牌要塞旅遊區、宜昌市三游洞風景區、宜昌九畹溪風景區,其總量目前居湖北省首位。國家3A級景區11處,是不折不扣的旅遊名城。

全市已開放的旅遊點350多處,享有盛譽的有100多處,長江三峽畫廊及三峽水利工程壩址中堡島、葛洲壩水利樞紐為全國旅遊熱線,世界著名。長江三峽四百里畫廊在1985年被列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1991年又榮登“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榜首。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這裡已成為國內外遊客嚮往的熱點。三峽之一的西陵峽,位於本市境內,其奇峽險灘,令人嘆為觀止,有“西陵山水天下佳”之稱。這裡還有歷史悠久的巴人遺址和三國古戰場遺址,被譽為“三楚名山”的玉泉山,“天下四絕”之一的當陽玉泉寺,清江小三峽,興山高嵐風光及其栩栩如生的臥佛,宜昌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我國愛國詩人屈原的誕生地,也是中國古代民族和的友好使者王昭君的故鄉,千姿百態的五峰、遠安天然溶洞群,著名的三游洞、金獅洞、白馬洞、龍泉洞、長生洞、燕子洞等迷宮奇觀,風采各異美不勝收,神秘的原始森林等,眾多的山水風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與宏偉的葛洲壩工程、隔河岩水電工程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宜昌西陵峽口
宜昌三峽宜昌三峽
宜昌城區群山擁抱,長江穿城而過。春來百花盛開,夏日綠樹如蔭,秋至滿山紅葉映峽江,冬天千丈崖頭頂白雪,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是難得的風水寶地。建國以來,特別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設以來,宜昌的城市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長江防護林工程、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環保項目的全面實施,宜昌市生態環境明顯改觀。“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市景觀基本形成。綠蔭環繞,山水相依的宜昌市正在成為三峽地區最適宜於人類居住和發展的山水園林城市。

宜昌市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園林城市——大壩雄姿、三游古洞、白馬仙蹤、東山圖畫、桃花新村、兒童公園、濱江畫廊、廣場夜景、宜昌天然塔、鎮江閣等等景觀遍布城區。

一座年輕而光榮的城市,一個宜而昌盛的城市。“依託“三峽工程”的巨大品牌效應,實力宜昌,活力宜昌,魅力宜昌。宜昌,正成為湖北新經濟成長極。這是2007年在北京舉行的“中部最佳投資城市”評選活動中,由組委會組織的商界評選團、專家評審團等對宜昌的評價。宜昌最終以當之無愧的實力,一舉登上“中部最佳投資城市”的榮譽榜。

林特資源

宜昌市適宜的氣候,優質的土壤,為紅色大鯢等各種動植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林業、特產是宜昌的一大優勢資源。全市林、果、藥品種類有766個。從峽谷到山頂有常綠闊葉林、闊葉混交林、針葉林;河谷地帶有熱帶的棕樹、樟樹和亞熱帶的柑桔、茶樹等林木,在丘陵和低山地區有松、柏、杉、桑、烏桕油桐核桃、柿子、冷杉、金錢樹、領春木、銀雀、銀杏、連香、珙桐等珍貴樹木。全市宜林山地約1885萬畝,有林地1200萬畝,活立木蓄積量2400萬立米,森林覆蓋率48%,居湖北省第三位。1991年遠安縣已實現綠化荒山,成為湖北省第一個綠化達標縣。在五峰後河、長陽樂園、興山後坪、宜昌大老嶺等地至今還保存有第四紀冰川期遺存下來的森林群落37萬多畝。生長有陸地脊椎動物363種;有高等植物3000多種,其中稀有珍貴樹木47種。宜昌是著名的柑桔產區,有12個優良品種,其中臍橙、錦橙、蜜桔欽譽海外。茶葉資源豐富,產量居湖北省第一位,有優良茶葉27種,其中傳統的“宜紅茶”馳名中外,新開發的“春眉”發茶在1992年4月香港國際博覽會上獲金牌獎,“峽州碧峰”、“珍眉”等珍品在全國廣受好評。宜昌盛產藥材,各種中藥材有309種。草類植物繁茂,牧草有249種,可利用草場993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10%,國家農業部投資在宜昌境內建立三片南方草地畜牧業基地。

交通資源

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稱。境內兩條東西向的漢宜高速公路、宜(昌)萬(州)鐵路、焦柳鐵路、川江黃金水道和三峽機場所構成的現代水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在宜昌城區和周邊區域形成連線點,使宜昌成為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之一,宜昌承東接西的作用將日益顯現。大交通帶來大物流,宜昌的物流中心功能將日益顯現。大交通必將帶來人員在更大範圍(跨省際)的遷徙與流動,宜昌的城市人口與規模將呈加速擴張之勢。交通狀況的根本改觀,加之宜昌居中不偏的地理位置,大公司、大集團的總部或區域性銷售中心將更加看好宜昌,現代服務業將快速發展。

宜昌地處我國中西部接合部,長江黃金水道、焦柳鐵路、318國道以及正在建設的宜萬鐵路、滬蓉西高速公路等國家重點交通線在此交會,水陸交通樞紐的重要地位日益突顯。

鐵道部已將宜昌列為全國47個區域性鐵路交通樞紐之一。總投資5億多元的宜昌火車站東站已開工建設,宜昌點軍火車站南站正在規劃之中。交通部首批建設項目、總投資1.1億元的宜昌主城區2個一級高速客運站和4個貨運站即將開工建設;十宜鐵路、宜昌至華容一級公路、遠安至當陽一級公路、三峽機場專用公路、三峽物流中心主體工程等一批重點交通工程今年也將陸續建成和開工。同時,香溪河航道二期工程、雲池港綜合碼頭等7個水運港航建設新項目,將使宜昌的港航年貨運吞吐量提高720萬噸。

隨著宜昌交通發展“十一五”規劃近日經市政府批准正式發布,一幅未來五年宜昌立體交通格局的藍圖已清晰地呈現在市民面前。

宜昌城市的區位優勢越來越明顯,區域中心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隨著滬蓉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的修建,三峽航運中心的打造,以及其它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宜昌將形成公路主骨架、鐵路大動脈、水運大通道、空中大走廊、港站大聯運的交通新格局,宜昌將成為中西部結合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現代物流中心。

公路:

構建“四線三環”

根據這一規劃,在“十一五”期間內,宜昌將加快滬渝、滬蓉國道主幹線以及三峽翻壩快速通道建設,基本實現宜昌至周邊省會城市高速連線,三峽庫區與滬渝高速聯網貫通,各縣市區經一級公路與全國高速公路網全面對接。

宜昌將重點構架“四線三環”的公路主骨架,即:

國家“7918”高速公路網規劃的滬渝高速(原稱滬蓉高速公路)宜昌西段全面通車,滬蓉高速(原稱杭蘭高速公路)宜昌西段基本建成。

納入全省“651”骨幹公路網規劃的老河口至宜昌段公路初步啟動。

加快江南翻壩公路建設,啟動江北翻壩公路前期工作,打造貫穿三峽工程和宜昌主城區、連通滬渝、滬蓉高速公路的快速環線。

5年間,宜昌將建成高速公路296公里,其中:滬渝高速公路85公里,荊宜高速公路70公里,滬蓉高速公路84公里,三峽江南翻壩公路57公里。全市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432公里。

除高速公路網外,在5年內,宜昌還將全面建成高等級幹線網。依託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江南翻壩公路打造繞城快速通道,拓寬城市骨架。所有縣市區基本實現一級公路上高速公路網,市域一小時經濟圈基本形成。

全市22條國省幹線公路全部達到二級以上標準,加快建設省際斷頭路、縣際主要經濟斷頭路、國防公路和過江通道。建設一級公路192公里,改造二級公路413公里,使全市一、二級公路總里程達到2262公里,國省幹線高等級公路比重達100%。

水運:

開發“一乾二支四庫”

未年5年,宜昌建設水運主通道,將主要依託一乾(長江)、二支(清江、香溪河)、四庫(三峽庫區、葛洲壩庫區、隔河岩庫區和高壩洲庫區)進行。

據分析,隨著三峽工程蓄水至175米以及國家重點對長江中上游航段進行整治,長江幹線重慶至城陵磯段將由Ⅱ級提高到Ⅰ級航道標準,通航條件大為改善,萬噸級船隊鄂渝直達的年保證率不低於50%。

宜昌將加快香溪河等三峽庫區支流航道建設,加快與清江航運梯級開發相配套的過壩錨地建設,完善通航標誌,實施尾水段航道治理,全市航道總里程達到678公里,其中五級以上航道達到511公里。

加快外貿貨櫃港區、三峽庫區旅遊碼頭和水陸中轉碼頭建設,啟動港口物流中心建設,基本建成貨櫃外貿口岸、三峽庫區水上旅遊客運中心和長江沿線的礦建材料輸出中心。

在“十一五”期間,宜昌將重點建設三峽壩區翻壩碼頭、雲池綜合碼頭、三峽庫區及兩壩一峽旅遊碼頭、田家河港區、枝城港配煤中心等港口基礎設施。

站場:

打造兩個樞紐站

規劃提出,加快東山高速客運站、伍家崗客運樞紐中心等樞紐場站建設,改善客運銜接條件,充分發揮城市公交的疏運功能,逐步實現長途客運與市內公共運輸在城區周邊同台換乘。

整合城市公共運輸資源,建成中心城區80%以上區域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公交站點、尖峰時段候車時間不超過2分鐘、公交換乘距離不超過200米,郊區至市區1小時內抵達的快速公交服務體系。

新建40個公交候車廊,改造100個公交標準站牌,主要站點增設盲人站牌。人性化設計並深化公交IC卡功能,推行城市消費一卡通。

建設布局合理、規模適宜的公交停車、工作停車、居住地停車和城郊換乘停車設施,優先建設公共運輸城郊停車場和城區立體停車場,使城市公交場站總面積達到12.6萬平方米。

鐵路:

建成兩大動脈

加快宜萬鐵路宜昌段、武宜客運鐵路專線建設,形成南北暢連、東西貫通的鐵路樞紐格局。新建宜昌東站和點**車南站,“十一五”期間宜萬鐵路宜昌段投資約28億元。建成武宜客運鐵路專線宜昌段65公里,投資約40億元。

加強雲池深水港、國道主幹線等交通設施的有效銜接,適時啟動雲池至紫荊嶺地方鐵路,開闢鐵水聯運新通道。

在主城區火車站東遷後,適時進行城市軌道交通的研究,充分利用現有軌道設施,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在2020年之前,適時建設中心城區東西向高架軌道工程。

航空:

開通國際航班

全面提高三峽機場的服務功能,重點實施航站樓改造、停機坪擴建、跑道延長和進場路建設工程,使停機位由6個增至12個,跑道由2600米延長至3200米,滿足B747等大型客機起降,進場路實施四車道擴建,行車時速由40公里/小時提高到80公里/小時。

配套海關、邊防、檢驗檢疫等口岸功能,提高保障能力,達到一類航空口岸標準,儘早開通國際航班。

重點交通項目:

投資計畫安排

規劃提出,根據全市公路路網、主樞紐場站及港口航道規劃布局,確定宜昌“十一五”時期交通發展主要建設目標是:建設4條高速公路,3條一級公路,3大客貨站場,建設兩大樞紐港口,密織兩個層次路網。具體為:

——建設江南三峽翻壩公路、滬蓉高速公路宜昌西段、滬渝高速宜昌西段、荊宜高速公路,構建高速公路主骨架。

——加快宜華一級公路、遠當一級公路、陸漁一級公路建設,形成市域一小時經濟圈。

——建設三峽物流中心、東山高速客運站和伍家崗客運樞紐中心。

——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建設雲池貨櫃綜合港區和田家河綜合港區。

——密織以宜昌城區為中心,內暢外連、四通八達的國省道幹線公路網和農村公路網。

根據測算,“十一五”期間全市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共需投資281億元,其中高速公路150.3億元,一級公路23.6億元,二級公路6.9億元,農村公路19.4億元,港口及航道建設7.6億元,運輸樞紐及站場建設1.8億元,鐵路69.8億元,三峽機場1.7億元

宜昌城市的區位優勢越來越明顯,區域中心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隨著滬蓉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的修建,三峽航運中心的打造,以及其它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宜昌將形成公路主骨架、鐵路大動脈、水運大通道、空中大走廊、港站大聯運的交通新格局,宜昌將成為中西部結合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現代物流中心。

高等院校

1、三峽大學

2、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3、三峽電力職業學院

4、三峽旅遊職業技術學院

5、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6、宜昌廣播電視大學

當地特產

五峰名茶

人間珍品處處有,最難忘卻五峰茶。五峰是中國名茶之鄉。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地屬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縣內海拔最低處150米,最高2320米。山間終年雲霧環繞,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形成了五峰“雲霧山中出好茶”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五峰是一個古老的茶區,早在公元3世紀的西晉時期就有“武陵七縣道出茶最好”的記載。古之武陵七縣道即包括今之五峰、長陽兩縣之地域。公元758年陸羽所著之《茶經》,一開頭就有:“茶者,南方之嘉禾也,一尺、二尺及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州有兩人合抱者”。據考證,唐代的巴山峽州稱為峽州夷陵郡,它包括五峰(唐代稱巴山)、長陽、宜昌、遠安、鶴峰等縣。兩人合抱的大茶樹就是生長在臨溪兩岸的大茶樹。這表明早在2300年前五峰境內就有自然生長的茶樹。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空氣濕度大,晝夜溫差大,具有明顯的長江河谷氣候特徵,土壤富含鋅、硒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十分適宜茶樹生長。有道是“高山雲霧出好茶,低山丘陵出早茶”。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地理天賦,自然底蘊,造就了五峰盛產上等名茶好茶。

早在18世紀後期,英國商人直接到今天的採花鄉和水盡司等地設立茶社,經營茶葉,其金字招牌“英商寶順合茶莊”至今仍保存在湖北採花茶業有限公司。

此外宜昌的當陽、長陽、遠安、秭歸、宜都、夷陵區(特別是鄧村)等地,也出產茶葉,主要為:春眉茶、峽州翠綠茶、茉莉春尖茶、宜紅工夫茶、鹿苑茶、仙人掌茶、峽州碧綠、鄧村綠茶、絲棉茸茶等。

土家臘肉

土家族是宜昌境內第一大少數民族,自稱“畢茲卡”。在土家人家裡作客,主人最好的招待要數土家臘肉了。土家人有“愚要讀書,窮要餵豬”之說,尤是年豬不可少。歲過冬至,各家就殺豬宰羊了。先將花椒、八角香、山胡椒等佐料合鹽炒香磨研成粉,待豬羊修淨破腹後即砍下頭、腿、前胛,醃好入缸,所余按五、六斤一塊砍成條形,逐塊醃好,依層而放,每層再撒上鹽和佐料,如此醃製十日左右即取出上炕。炕臘肉時,忌燒松杉等含煙含脂重的薪柴,多以青棡、土荊條、香葉樹、柏枝等芬芳雜柴為薪,早炊暮饗,煙火不斷,這樣一直熏到第二年立夏後才下炕,冷卻後埋於稻穀中收藏。通過穀子吸收水份後,臘肉更耐貯存,且經久不腐,剖開後肉質鮮嫩有一股誘人的清香。土家臘肉,或清蒸,或清燉,或生炒青椒,或燜樅菌、豆腐,或煮熟後炒回鍋肉片,香而不澀,鮮而不膩,肥肉色澤橙亮,瘦肉嫣紅嫩柔。土家人喜歡大碗酒、大塊肉,臘肉切成巴掌大,吃起來更過癮。土家的臘羊肉更是風味特別。羊子宰殺前一個月,便實行精料圈養,長得膘肥肉滿,才一刀見紅地任其奔跑,以逼出腹腔淤血,這樣的羊肉又白又嫩。如法醃製燻烤,只是在佐料中加重了山胡椒的成份,有效地避開了羊肉的腥味,炒時加以辣椒、生薑、大蒜、桔葉,是下酒的好菜。

宜昌柑桔

宜昌出產柑桔,歷史悠久,屈原的《桔頌》,證明至少兩千多年前,宜昌就已栽培柑桔。由於宜昌地理氣候環境優越,現在宜昌栽桔,遠非“千樹”,而是居全省之冠,1991年產量達13萬噸以上,且有著眾多的優良品種。

臍橙:因果頂生一小次果,隨實膨大,開裂呈臍狀,故名臍橙。又名抱子橙,無核橙。果實成熟呈圓球形,大則橙紅,肉脆芳香,味甜汁多,嫩而無渣。港、澳外,還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

宜昌紅橙:從錦橙芽中選育出的新品種。其特徵是:果形端正,果色橙紅,皮薄肉嫩,酸甜可口,品質上等,11月中旬成熟。主要產地為宜昌縣三斗坪太平溪一帶。曾獲湖北省科技成果獎。

桃葉橙:葉片狹長似桃葉。1959年開始,從眾多甜橙中篩選出的優良品種。果面橙紅、光滑、皮薄、籽少、質脆、甚甜、清香、汁多。

其他水果

獼猴桃:野生品種較多,以中華獼猴桃為優。漿果可食,酸甜適度,汁多清香,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及脂肪蛋白脂和鈣、磷、鎂、鐵、果膠等物質,是釀酒和果醬罐頭生產的極好原料。秭歸生產的獼猴桃罐頭,行銷全國各地。

白花桃:又名秭歸白花桃。以花瓣和果皮均為白色而得名。六月成熟,形長圓,頂端稍尖,果皮密被短柔毛。果肉白色,或淡綠色,汁清香,脫核,品質優良。加工的罐頭暢銷省內外。

板栗:是宜昌市傳統土特產,以宜昌、秭歸、長陽等縣產量最多。

:柿分為食用柿和油用柿兩大類。食用柿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味甜汁多,可生食,也可製成柿餅、柿乾等。亦可加工為柿蜜、柿糖、霜糖。還可釀酒制醋。柿餅、柿蒂可以入藥。油柿是化工原料。其加工製品遠銷獨立國協、日本、香港等地。

金水梨:果成熟早,呈金黃色,果大,肉厚、皮薄、味香、嫩脆、汁多、酸甜適度。此梨產於當陽市,80年代引進的優良品種。

特色小吃

涼蝦

大米玉米等為原料,以紅糖水為調料,清涼解渴,夏季勾兌冰水後飲用,風味更佳,深受宜昌居民喜愛的飲品。由路邊小販經營,多為家庭自製,價格為五角到一元一杯。說到涼蝦,先想到的卻是齊白石的蝦畫,微微波瀾、淡然自在,很有閒趣涼蝦也有此意旨,它雖不能裹腹,卻襯心解渴。端在手上,望著在清水中做碧波蕩漾的涼蝦,似若白玉翩然翻舞,沁沁涼爽,微微甜蜜,即可賞心悅目又能品茗玩味,真是駐足小憩的襯心之樂。致祥路有一家“鄭信記”,是涼蝦在宜昌行業的領頭人。在桌前籠一排盛放涼蝦的器皿,像很大的酒杯。一溜是色彩繽紛的品種:金黃的玉米、烏亮的黑米、晶瑩的白米,還有檸檬、橙汁兒、葡萄味的涼粉,奼紫嫣紅。

蘿蔔餃子

獨一無二的本地特產,外地人都不知道蘿蔔還能炸製成小吃。蘿蔔餃子雖好,也得看季節。逢著蘿蔔上市,那多半不久,街邊、市場、小巷的路口就有一準香的蘿蔔餃子饞人,叫外地的遊客覷見,總是非常希罕。不過吃蘿蔔餃子還有經驗,那就是價格高的,自然要比一般好,原因簡單,一般人只怕貴了賣不出去,但高手只怕別人吃了還再來,自己忙不贏。

製作:蘿蔔餃子好吃,做也不難。它的主要原料是大米、黃豆和紅蘿蔔,用90%的大米和10%的黃豆浸泡5小時再磨成漿;蘿蔔切絲拌鹽、蒜蔥、辣椒粉等,有香菜更佳。油炸時,先在彎月狀鐵勺中放入底漿,再放上蘿蔔絲作餡,蓋上漿,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即可。有心人大可一試,不妨看作是生活的閒情與浪漫。

涼拌魚腥草

又名節節根、節兒根,多年生草本植物,因莖葉有魚腥味而得名,全草可入中藥。宜昌市境內均有生長,多為野生,還有人工載植。一年四季都有上市(春季最多),以莖肥嫩者為佳。配姜、蒜泥、醬油、醋、蔥段、味素、麻油等即成,此菜脆嫩、清香、爽口,有清熱、解毒、消炎之功效。不僅是宜昌市民的一大嗜好,且成為賓館宴席上的美味佳肴,深受歐美食客的喜愛。

香辣蝦

據說這個小吃是來源於四川、重慶一帶。也難怪,宜昌是個和重慶比較相似的城市,方言、飲食、生活習慣等都是如此,當然香辣蝦的味道也是辣得過癮。

合渣

又名懶豆花,是土家族的傳統小吃。合渣的製作比較簡單,只是在開頭“推”的階段稍辛苦些,因此人們稱製作合渣為推合渣,其製作程式是:將黃豆洗淨用水泡脹後,連豆帶水在石磨上一轉一轉地磨成漿,架火煮開,然後放入切好的新鮮蘿蔔菜葉,再煮開,就製成了一鍋乳白帶綠的合渣。由此可見,“推合渣”比起製作豆腐要簡單得多,不用過濾,不用壓榨,一般也不用點鹵,難怪土家人又稱合渣為“懶豆腐”。合渣的營養搭配也很科學,黃豆中的蛋白質與蘿蔔菜中的維生素、無機鹽配在一起,達到了合理膳食的效果。

炕洋芋

據說也是土家人的傳統小吃,“炕”是當地的方言,是煎炒燜炸之外的一種做菜方式。“洋芋”就是土豆。其做法是,先將洋芋刮皮洗淨,放在鍋里煮一煮,不等全熟撈起來,立即放在鍋里炕,放進菜油或漆油,翻來復去將表皮炕得焦黃,再放進鹽,蒜末、辣椒粉,拌勻即可。客人來了,奉上一碗,作為飯前壓肚之食,是一種地道的風味食品。

現代大事

2003年,省政府首次明確將宜昌確定為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其更好地發揮對鄂西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2005年01月25日宜都市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柑橘之鄉”

2005年03月28日武漢至宜昌城際列車開通

2005年05月2日義大利肯德克集團投資7000萬歐元,在宜昌開發區興建的義大利第三代專利環保易拉蓋項目正式簽約

2005年09月25日第六屆中國宜昌三峽國際旅遊節開幕

2005年09月29日宜昌市被省建設廳、民政廳、老齡委、殘聯聯合命名為“全省無障礙設施建設示範城”

2005年10月26日宜昌市再次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市”稱號

2005年11月24日宜昌長江公路大橋獲2005年度中國建築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

中國宜昌三峽國際旅遊節被國際節慶協會(IFEA)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十大節慶活動”

2005年12月07日宜昌市政府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龍舟賽先進單位稱號,宜昌賽區被評為全國最佳賽區

2005年12月24日在’2005中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信息發布會上,宜昌市入選中國百強城市,居第76位

2005年12月28日宜昌市獲2003~2004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稱號

2005年12月30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滬蓉西高速公路宜(昌)長(陽)段正式通車

2006年宜昌建設工作十件大事,這十件大事反映出宜昌市建設世界水電旅遊名城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進程在這十件大事中,最引市民關注的是城東大道和兩路兩段的建設。

2006年初正式開工的城東大道,從港窯路到桔城路新火車站,全長6.8公里,寬44米,雙向6車道,是城區“五縱十橫”路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概算投資約3億多元,預計工期兩年;2006年4月,夷陵大道、勝利四路、港窯路和沿江大道(中段)等4條道路改造工程相繼開工,9月20日如期完成。改造總長度8358米,概算投資10843萬元。

另外,2006年底,臨江溪污水處理廠試運行。此項目於2005年初動工,總投資6.23億元,是城建史上最大的利用外資項目。此項目運行,意味著主城區污水直排長江的歷史結束;

2006年12月24日,城區商業步行街正式動工興建。此項目總投資近15億元,預計工期3年,建成後將是城市建設和商貿物流發展的標誌性工程。其他大事有:實施住房保障制度,首批388戶廉租戶領取住房補貼;“十鎮百村”建設進展順利;市建委獲“全國建設科技進步先進集體”等四項殊榮等。

2007年6月,省第九次黨代會進一步確立宜昌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明確提出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發展2007年8月,時任省委書記俞正聲、時任省長羅清泉到宜昌就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進行調研。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將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擺在與武漢城市圈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重點扶持,全力支持。

2008年6月1日,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到達宜昌;

2008年11月,宜昌至十堰鐵路走向敲定,初步定於2009年6月動工;

2008年11月26日,經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宜昌市為國家衛生城市。這是湖北省至今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