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畫卞莊子刺虎圖

宋人畫卞莊子刺虎圖

畫中的故事是卞莊想刺殺老虎,旁邊的人勸告他,兩隻老虎正想吃這頭牛,必然因牛而起爭鬥,兩隻老虎一爭鬥,小老虎為大老虎所殺,大老虎也難免受傷。等到兩隻老虎爭鬥完畢,只要殺死那受傷的大老虎,豈不是一下子就得到兩隻老虎了。卞莊聽從這個建議,就停下來等待兩虎相鬥完畢,果然如所說的,得到兩隻老虎。這則故事的意義是勸告人不要只憑勇氣,而沒有智慧。另一方面的意義,也說出自己人“兩隻老虎”相爭,最後卻被別人得到利益。規勸人如果自以為勇敢好勝,並沒有益處。該幅沒有作者的簽名,以前總會把這種線條描繪精良的人物畫說是出於宋代李公麟(約1049-1106)之手,該卷在清朝皇宮的記錄《石渠寶笈三編》就是如此認定,但這樣的說法並不能獲得現代人的同意。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宋人畫卞莊子刺虎圖
【名稱】宋人畫卞莊子刺虎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宋代
【作者】佚名
【規格】39×169.1公分
【原屬】故宮博物院舊藏
【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品概述

畫中的故事是卞莊想刺殺老虎,旁邊的人勸告他,兩隻老虎正想吃這頭牛,必然因牛而起爭鬥,兩隻老虎一爭鬥,小老虎為大老虎所殺,大老虎也難免受傷。等到兩隻老虎爭鬥完畢,只要殺死那受傷的大老虎,豈不是一下子就得到兩隻老虎了。卞莊聽從這個建議,就停下來等待兩虎相鬥完畢,果然如所說的,得到兩隻老虎。這則故事的意義是勸告人不要只憑勇氣,而沒有智慧。另一方面的意義,也說出自己人“兩隻老虎”相爭,最後卻被別人得到利益。規勸人如果自以為勇敢好勝,並沒有益處。該幅沒有作者的簽名,以前總會把這種線條描繪精良的人物畫說是出於宋代李公麟(約1049-1106)之手,該卷在清朝皇宮的記錄《石渠寶笈三編》就是如此認定,但這樣的說法並不能獲得現代人的同意。

作品簡介

卞莊是魯國(公元前1027-250)的大夫,以“勇”著稱。畫中的場景,一隻牛已受傷倒臥在草
清廷認為作者乃宋代李公麟
地上,兩隻老虎正為爭食牛而相互咬斗。卞莊左手牽起衣擺,右手提起劍要往前衝出去,卻又轉頭聽著旁邊人拱手說話。畫卷的最後有人捧“如意”拿“杖”。
畫中的故事是卞莊想刺殺老虎,旁邊的人勸告他,兩隻老虎正想吃這頭牛,必然因牛而起爭鬥,兩隻老虎一爭鬥,小老虎為大老虎所殺,大老虎也難免受傷。等到兩隻老虎爭鬥完畢,只要殺死那受傷的大老虎,豈不是一下子就得到兩隻老虎了。卞莊聽從這個建議,就停下來等待兩虎相鬥完畢,果然如所說的,得到兩隻老虎。
《石渠寶笈三編》中對該畫作者進行了推斷
這則故事的意義是勸告人不要只憑勇氣,而沒有智慧。另一方面的意義,也說出自己人“兩隻老虎”相爭,最後卻被別人得到利益。規勸人如果自以為勇敢好勝,並沒有益處。
該幅沒有作者的簽名,以前總會把這種線條描繪精良的人物畫說是出於宋代李公麟(約1049-1106)之手,該卷在清朝皇宮的記錄《石渠寶笈三編》就是如此認定,但這樣的說法並不能獲得現代人的同意。然而畫中對主角卞莊神態的掌握,兩虎的相鬥,都是宋朝人高明的表達。

藝術賞析

畫一牛已斃,踣於草上,卷前兩虎爭牛而斗。卞莊子持劍將往刺虎。一人前往勸止,卷後負劍奉軸、操杖執如意者凡六人。按此為春秋時故事。卞莊子為卞邑大夫,有勇力,刺虎時,管豎子阻之,曰:兩虎方食牛,牛甘必斗,斗大則傷,小則亡。從傷而刺,一舉必有兩獲。卞聽其言,果獲兩虎。蓋兩虎相爭如鷸蚌相持,得利者必為他人。均以規勸人之恃強好勝,必無益而自斃。 本幅畫人物及虎均極生動。虎虎相鬥,卞莊子之勇,尤其美妙。

畫作傳承

該幅畫作無名款,清宮歸於宋代李公麟(約1049年1106年)名下。畫中卞莊神態及兩虎相鬥,極為生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