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漁隱圖》

《溪山漁隱圖》

《溪山漁隱圖》是王紱繪的古畫,整個作品構圖獨具,格調新穎,皴擦有致,運墨數遍,具滋潤而有生氣,觀全圖畫中有詩,自然可喜。現上海博物館藏。

基本信息

(圖)《溪山漁隱圖》《溪山漁隱圖》

明·王紱繪,水墨紙本手卷,高33、寬785厘米。款署“永樂壬寅(筆誤,應為壬辰)秋七月下浣九龍山人王紱記”,鈐白文“孟端”印。《溪山漁隱圖》及乾隆皇帝有關詩謬。內鈐數枚白文“孟端”及朱文“石渠寶笈”、朱文“乾隆御覽之寶”、白文“乾隆鑑賞”、朱文“三希堂精鑒璽“、白文“宜子孫”、朱文“伯謙寶此過於明珠駿馬”、白文“劍光閣”、朱文“梁氏家藏”、朱文“裴伯謙審定書畫印”、朱文 “霍丘裴氏書畫府印信”、白文“徐熙”等鑑藏印 。

基本簡介

名稱:《溪山漁隱圖》
類別:中國古畫扇面畫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屬:民間收藏

文物現狀

上海博物館

簡介

整個作品構圖獨具,格調新穎,筆墨蒼茫,渾厚雅俊,逸氣橫生,畫樹石,中鋒行筆,顯得沉著勁挺,皴擦有致,運墨數遍,具滋潤而有生氣,遠山一抹,設色鮮艷,溪流清澈,觀全圖畫中有詩,自然可喜。

考釋

整個圖卷有王紱的四處題詩,已記其各個畫段的內容梗概。圖卷之引首有乾隆皇帝題額“頓還舊觀”,鈐朱文“乾隆御筆”印。圖卷之中有乾隆皇帝御筆題詩,記《溪山漁隱圖卷》賜惠山寺弆珍,以償竹爐四圖回祿之事,皆鈐朱文“古希天子”、白文“猶曰孜孜”印。圖卷末有明吳寬的題跋及清嵇璜、梁國治、彭啟豐、董誥、彭元瑞等與乾隆皇帝的和詩。秦緗業小楷題記其事。圖末還有費念慈、裴景福、吳郁生、顧璜、趙夢奇等人的觀圖題記,並鈐有諸人印信。

收藏

光緒十八年(1892)湖南巡撫吳大鍶曾手臨王紱《溪山漁隱圖卷》一卷。乾隆皇帝在《溪山漁隱圖卷》題詩中稱其為“石渠出跡”。同時還有多位名家鑑賞,如裴影福,字伯謙,清代有名的收藏鑑賞家,收藏金石書畫甚多,並編印有《壯陶閣書畫錄》二十卷,《溪山漁隱圖卷》即在該書中有著錄。劍光閣,即華希閔之號,無錫人,有名的收藏鑑賞家,劍光閣藏書畫甚多,徐熙,字翰卿,精鑑別,工刻印等。

畫家簡介

胡慥:一作胡造,字石公,江蘇金陵(今南京)人,生卒不祥。工山水、人物、花卉.所作山水蒼莽渾厚,尤擅寫菊,用筆雅雋,獨創一格,備極神妙,說者謂菊乃:冷花,經石公手洗極盡鉛華,獨存冰雪,堪稱“真冷”。康熙中年未六十而歿,與龔賢、樊圻、鄒喆、葉欣、吳宏、高岑、謝蓀等為“金陵八家”。

生平記載極簡略,熟知金陵畫家的周膏藥工,稱畫家為“石公善啖,腹便便,負大力拳勇”,“惜哉未六十而殪”。工山水、人物、花卉.所作山水蒼莽渾厚,尤擅寫菊,用筆雅雋,獨創一格,備極神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