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三彩

宋三彩

北宋三彩瓷是繼承唐三彩瓷工藝而成之名貴瓷品。在宋代,由於磁石礦土使到部分窯址產品之中,增強了其耐用性,而三彩瓷在缺乏磁土之情況下,削弱了競爭性。但其可塑性卻大大超過了其他瓷品,因此而發展出獨特之泥塑藝術,使其由唐末以來之實用性更結合了藝術性。

簡介

宋三彩是宋、金時期生產的低溫彩色釉陶製品,為仿唐三彩工藝製造的陶器。陶質胎體主要用刻劃方法進行裝飾。由於正統觀念,過去把在金統治下北方地區燒制的彩色釉陶器也稱宋三彩(近年來根據新的考古資料研究,也有金三彩之說)。

製作

宋三彩主要採用刻劃方法進行裝飾。它是在第一次燒成澀胎後,按紋飾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經第二次燒成。宋三彩釉色豐富,在唐三彩遼三彩的基礎上,除黃,綠、白、褐四種主色外,尚有艷紅、烏黑、醬色,並新創一種翡翠釉,色澤青翠明艷。與唐三彩相比較,宋三彩畫面生動,填色規整,不見藍釉。器型以枕為大宗,畫面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宋代器形以盒、燈和枕為多,也見有寶塔形的供器。宋三彩在河南禹縣、魯山、內鄉和宜陽等地古窯址中均有發現。

制例

北宋早期三彩孩兒荷葉枕之作工,孩兒仰臥蓮座上,以雙手撐托荷葉一片作為枕面,而荷葉之脈莖連線孩身,與孩兒雙手而成三個支撐柱,作工穩重,視觀性強,集實用與藝術於一體。其工藝難度甚高:瓷胎在高溫1100℃以上燒成,瓷化程度高,胎中夾雜砂粒,泛黃,以指輕彈,鏗鏗作響,頗為堅硬。此器獨特之處,在於集塑、刻剔、揉、壓工藝於一體,古樸溫雅,有晚唐五代之遺風。

在作工上,全器分四部分組成:蓮瓣座是上下壓出泥板作為面底,以泥條板將面底上下連線成座,底板周邊向內按凹凸出邊足,條板上以刀尖刻出雙線蓮紋後剔地成瓣。

孩兒像是以泥塊揉壓成頭部及四肢身體,上刻出五官、手指、衣紋及套鞋,其工序先分別塑壓成頭,雙臂及上身、下身及雙腿、雙手及雙足後,再接合為一。

再有,荷葉脈莖是在泥塊上刻出脈紋而成後再接在孩兒之腰腹上。

荷葉面則是以泥塊切出葉形,於面刻出脈紋而成,其中間厚,延向周邊而漸薄,並以中間較厚處接上孩兒雙手及脈莖成力點支撐。

在彩料選用方面,全器上共有四色,分別為蓮瓣座、頭髮、四肢及身為褐彩,五官及頭面為黃彩,脈莖及葉底為泛紫之藍彩,葉面為綠彩,足及座底不施彩,如此施彩,完全符合了實際的自然狀況。

由於整器作工合理,除可實用外,可觀性相當高,穩重可愛,令人久看不厭。北宋孩兒荷葉枕之創作,雖承自唐代之孩兒枕,但其荷葉面之增加,大大提高了實用上之舒適性,增加了藝術上之美觀,影響到日後定窯所生產之孩兒荷葉枕在造型上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