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

安徽醫科大學一附院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是安徽省規模最大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急救為一體的綜合性教學醫院。前身為上海東南醫學院附屬東南醫院,創辦於1926年。1949年回響黨和政府號召,隨校內遷至安徽懷遠縣,1952年遷至合肥市。1993年成為衛生部首批三級甲等醫院。

基本信息

醫院概況

醫院目前占地面積225畝,總建築面積37萬平方米。現有在職職工4000餘人,開放病床2800張,設臨床科室41個,醫技科室19個,臨床教研室26個。醫院是臨床醫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1個臨床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碩士學位點覆蓋所有的臨床科

室。2011年1月,建築面積近30萬平米、開放床位近2000張的高新醫院項目簽約,預計2013年正式投入使用。
醫院擁有一批高素質的專家隊伍,其中博士生導師42人,副高職稱以上專家650人,博士和在讀博士200餘人,碩士300餘人,享受國務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貼120人,擔任省級以上醫學學術團體負責人60多人,有7人入選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6人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
中青年專家”,省廳以上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骨幹教師107人,位居安徽省醫療機構第一。
醫院年門診量197餘萬人次,年住院病人9.2萬人次,年手術3.3萬台次,年教學工作量約1.7萬學時,年接收實習生、進修醫生1000餘人。
醫院學科齊全,重點學科數在安徽省醫療機構中最多,有國家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級重點專科2個,安徽省級A類重點學科1個,安徽省級B類
重點學科5個,安徽省臨床醫學重點學科7個,安徽省臨床醫學重點發展學科16個,安徽省臨床醫學重點扶持學科2個,安醫大重點學科和重點扶持學科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個,省部級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
醫院堅持科教興院戰略,學科技術水平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銀屑病的遺傳學研究、紅斑狼瘡和白癜風易感基因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同種異
體肝臟移植、自體幹細胞移植、異體幹細胞移植、異體腎臟移植、體外循環、心臟不停跳冠脈搭橋、心腦血管介入治療、胸腔和腹腔微創手術、輔助生殖技術、斷指再植和顯微外科等專業技術水平處國內先進水平。在中西醫結合治療大面積燒傷、微粒皮移植、顯微輸卵管復通手術、眼角膜移植人工晶體植入術和眼雷射治療、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處省內領先地位。

歷史沿革

1926年5月醫院在上海南市滬軍營外馬路363號創建,共約床位40張;
1937年7月醫院遷至上海法租界薩坡賽路;
1949年12月醫院隨校內遷安徽懷遠縣。於1950年元旦開診,設床位100張;
1951年6月醫院由私立改為國立,皖北行署正式接管;
1951年8月醫院從安徽懷遠遷至安徽合肥市前大街(現長江路),開設床位146張
1952年9月醫院住院部遷至合肥市德勝門外東南崗(現績溪路),編制床位250張;
1952年10月經安徽省政府批准,醫院改名為“安徽醫學院附屬醫院”;
1982年8月經安徽省衛生廳批准,醫院設定床位900張;
1985年12月醫院改名為“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1993年12月醫院被衛生部評為首批三級甲等醫院;
2009年10月醫院外科病房大樓一部投入使用,床位數達到2800餘張,步入國內特大型醫院行列。

科研成績

醫院承擔包括中國人銀屑病易感基因研究、大別山隔離人群遺傳資源調查等國家863計畫和97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課題200餘項,其中2005-2010年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6項;獲省部級以上獎項55餘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連續兩年獲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都填補了安徽省醫療行業獲國家級獎項的空白。醫院每年發表學術論文1000餘篇,SCI收錄論文110餘篇,出版專著達50餘部,並主辦5種國內外公開發行雜誌:《肝膽外科雜誌》、《臨床骨科雜誌》、《臨床眼科雜誌》、《臨床護理雜誌》《臨床肺科雜誌》。醫院與美國、荷蘭、德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科學研究機構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合作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