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

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

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前為,該系成立於,更名人文學院,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合署辦公。2012年3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與人文學院分署辦公。

基本信息

概述

學院擁有一支職稱、年齡、學歷結構合理、學術造詣較深的學術梯隊。在45名專任教師中,有,,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所占比例為53%;具有博士學位的10人,碩士學位的28人,碩博士所占的比例為60% ;35-45歲的教師比例為65% ,35歲以下的教師比例為 40% 。

師資力量

人文學院自2000年成立以來,貫徹的戰略,努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院現擁有專任教師45人,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0%左右,副高及以上職稱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40%左右,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0%,已逐步形成一支學位、學緣與職稱結構相對合理的師資隊伍。

專業介紹

行政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誠信實幹、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可在國家行政機關、企業單位、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中從事行政管理、辦公室管理、文字秘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等工作的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基本要求

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2、掌握專業所需的基礎科學理論知識,掌握本專業紮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及必要的專業知識,具有本專業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業務素養。

3、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具有創新能力和較強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終身學習能力、獲取及處理信息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掌握科學鍛鍊身體的基本技能,受到必要的軍事訓練,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和軍事訓練合格標準。

5、學習行政學、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6、掌握現代公共管理理論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會調查與統計、公文寫作和辦公自動化等的基本方法。

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和達到的能力:

1、掌握管理學、行政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好的人文素質修養;

2、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分析方法及系統分析、統計分析、調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學方法;3、具有從事現代企事業單位、涉外單位、黨政機關公共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備策劃、組織、協調、執行的實際工作能力,並且具有一門外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4、熟悉我國行政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和相關程式;

5、了解行政學和管理學的理論前沿以及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國際國內發展動態;

6、掌握電子政務和辦公自動化理論、技術和方法,能熟練使用有關軟體,具有套用管理信息系統,從事自動化辦公的能力,具有較強的文獻檢索、資料查詢和文字處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

7、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強的轉換職業崗位的能力,以及具備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和一定的創新能力。

業務範圍:

畢業生可在國家機關、黨群部門、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從事行政管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辦公室管理、文字秘書、組織形象策劃與公共關係、電子政務與政府信息管理系統的規劃設計、政策分析等方面的實際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從事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

主幹學科:政治學,管理學,法學

主要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高等數學Ⅲ,大學英語,管理學,行政管理學,政治學原理,經濟學基礎,當代中國政治制度,比較政治制度,政府經濟學,行政組織學,公共政策,地方政府學,市政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管理信息系統,電子政務與辦公自動化。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專業實習,學年論文,電子政務實驗,畢業設計(論文)。

社會工作專業

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誠信實幹、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能在民政、勞動、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部門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組織及其他社會福利、服務和公益團體等領域,從事社會保障、社會政策研究、社會行政管理、社區發展與管理、社會服務、評估與操作等工作的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基本要求:

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

2、掌握專業所需的基礎科學理論知識,掌握本專業紮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及必要的專業知識,具有本專業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業務素養。

3、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具有創新能力和較強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終身學習能力、獲取及處理信息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掌握科學鍛鍊身體的基本技能,受到必要的軍事訓練,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生體育和軍事訓練合格標準。

5、學習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樹立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

6、學習和掌握開展社會工作的技能與方法,具備進行社會調查研究的能力;

7、掌握理論分析、實證研究、社工實踐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的知識和達到的能力:

1、熟練掌握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價值觀,掌握社會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熟練掌握社會工作的各種技能和方法,善於運用社工理論、價值觀和方法幫助困難群體走出困境,從事正常生活並獲得發展;

3、熟練掌握社會調查及社會統計的技能和方法;

4、了解黨和政府的重大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有通過社會工作實踐和社會工作研究影響社會政策的價值取向的基本能力;

5、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能力,善於了解國情,善於分析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具有較強的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際工作能力,較好地掌握一門外語,能熟練地閱讀相關的外文書刊;

7、具有計算機套用與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套用網上信息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

業務範圍:

1、 民政部門、勞動社會保障等部門,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組織中從事社會工作;

2、 街道辦事處、社區等基層社會組織中從事社會工作;

3、 企業、學校、醫院等機構中從事社會工作。

專業方向

1、企業社會工作 2、社區工作

學制:本科四年

修業年限:3~6年

授予學位:法學學士

學分總體要求

規定畢業總學分:197學分(含實踐教學環節、公共選修課、綜合素質學分)

其中公共基礎課程:60 學分,占31 %

專業基礎課程:55.5 學分, 占 28 %

專業課程:22.5 學分,占11 %

專業方向課程:14學分,占7 %

專業任選課程:8 學分,占4 %

公共選修課程:5學分,占3 %

實踐教學環節:30 學分,占15 %

綜合素質學分:2學分,占1 %

主幹學科、主要課程、主要實踐教學環節

主幹學科:社會學、心理學

主要課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高等數學Ⅲ,大學英語,社會學概論,心理學概論,社會工作導論,社會心理學,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個案社會工作,小組社會工作,社區社會工作,社會行政,社會保障學,社會福利思想,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家庭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專業認識實習,青少年志願者服務,專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產業經濟學專業

一簡介

這是一門套用經濟學科。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通曉產業經濟理論和相關專業知識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本碩士點有一支梯隊結構合理、年富力強的教學與科研隊伍。現有教授 5 人,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百多篇,獲省部級、地廳級科研獎勵1 項 ,副教授 12 人。近年來,主持和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三十餘項,出版學術專著與教材十餘本 。

二、培養目標

學生應具有紮實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產業經濟學專業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全面系統地了解本專業的國內外研究及發展狀態,熟悉其發展趨勢,並了解其相關學科的研究狀況;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能勝任與本專業相關的教學、科研工作。熟練掌握一門外語,能閱讀本專業外文資料,從而給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學 制

學制三年。一年級為補修課、學位課學習;二年級為專業選修課學習;三年級進行社會實踐,教學實習,撰寫學位論文和進行論文答辯。

四、主要研究方向

1、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產業的調整和發展必須建立在企業改革與發展的基礎之上。全球化、信息化的經濟會使企業的結構和形態發生重大的變化。在特定的產業發展和最佳化的背景下研究產業組織及其企業的變革,又從企業的重組和變革中去尋求產業調整和發展的政策措施,是本研究方向的出發點。本研究方向重點關注以下內容:一是著重從產業視野和戰略層面研究企業改革與發展問題;二是加強研究企業國際化經營、競爭戰略、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中小企業發展、民營企業發展、企業戰略管理模型等問題;三是關注現實,聯繫實際,把握企業制度與產業組織發展的趨勢,通過專題調研,實地考察企業與行業典型案例解剖,為企業改革、政策規制和決策提供理論支持和依據。

2、產業理論暨產業政策與產業組織研究

產業理論是產業經濟學的基礎內容,產業組織與產業政策是產業經濟學研究的兩個重要領域。產業內企業之間的交易關係、資源占有關係、利益關係和行為關係的發展變化,不僅影響著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同時影響著產業本身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還將制約該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本研究方向將主要研究產業結構理論與政策、產業組織理論與政策、市場與貿易,以及區域經濟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通過這些研究,本方向將對經濟運行過程中的產業組織狀況、產業政策的實施、市場與貿易的發展等進行分析,得出對特定市場效果和競爭秩序狀態的判斷,從而為政府維持基本的市場秩序和經濟效率,作出卓有成效的產業政策,提供實證依據和理論指導。

3、產業發展與城市化研究

本方向主要研究產業市場戰略、公共產業、產業組織與產業結構、產業發展、產業聚集及中國城市化理論與方法,城市化發展階段性理論、城市化的制度創新、城市規模分布及其規律等。

4、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也是整個國家穩定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強調:“實現我國跨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必須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本研究方向根據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著重研究農村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城鄉、地區農村之間的經濟布局、互補及協調發展,經濟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經濟全球化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農業和農村經濟長遠發展規劃和戰略,農業微觀經濟理論和中國農村微觀經濟組織的再造,農村市場體系,農村產業結構及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等問題。等問題。

5、區域經濟、皖江開發、中部發展、長三角經濟與泛長三角經濟發展研究

本研究方向關注區域經濟,面向皖江開發、面向中部發展、面向長三角經濟與泛長三角經濟發展,注重產業經濟理論與我省經濟(特別是皖江經濟)及與我國中部、長三角地區實際情況的有機結合。誠如此,本研究方向旨在以皖江地區、中部地區和長三角地區與泛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為研究對象,運用產業經濟理論,分別結合這些地區特點,豐富和發展我國的產業經濟理論。本研究方向特別關注以下研究內容:一是注意研究地區(區域)特色;二是關注區域關鍵問題;三是強調實際問題。總體上,就是加強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發展中的重大理論與實際問題,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產業發展理論、區域產業、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與經濟成長方式,特別是有關皖江開發、中部發展長三角經濟與泛長三角經濟發展等理論與實際問題。

五、課程設定與培養環節

課程性質 課程名稱 開課時間(在所選學期內打√) 學時 /學分 備註
第1學期 第2學期 第3學期
學 位 課 公共課 自然辯證法 54/2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36/1
英語 150/5
專業課 中級個體經濟學 36/2
中級總量經濟學 36/2
金融研究 36/2
經濟博弈論 36/1
產業經濟學 54/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36/2
選 修 課 企業管理研究 54/3
產業演化與產業結構分析 48/2
區域產業與城市發展研究 48/2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36/2
國際經濟學 36/2
當代西方經濟學思潮 36/2
文化產業專題研究 36/2
戰略管理研究 54/3
產業組織理論研究 54/3
補 修 課 程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30 對跨專業報考的研究生,導師指定部分補修課程,其補修課程不計學分。
必 修 環 節 社會實踐(1學分) 學術講座(1學分)

機構設定

機構設定與負責人

院黨委書記:鄧英扣

院黨委副書記:金艾裙

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劉軍

辦公室主任:彭海燕

教學秘書:汪曉宇

科研與研究生秘書:周偉

院團委(學工秘書)副書記:黃江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