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寺[中國陝西省鹹陽市]

安國寺[中國陝西省鹹陽市]

安國寺位於鹹陽市區儀鳳街路口北,北依畢塬,南望渭水,原存明代古建三座,依次為安國寺、聖母行宮、關帝廟。安國寺,這座歷經百年滄桑的古寺院,如今重現古城聖景,必將成為鹹陽旅遊的一個新亮點。

基本信息

概述

安國寺位於鹹陽市區儀鳳街路口北安國寺位於鹹陽市區儀鳳街路口北
安國寺是一個城中寺院,寺院位於陝西省鹹陽市老城區儀鳳街丁字路口北,北依畢塬,南望渭水,與鳳凰台隔街相對,原存明代古建築三座、依次為安國寺、聖母行宮、關帝廟。據記載,安國寺創建於隋,盛行於唐,明萬曆(1573)年間重修。儀鳳街至今還有民間流傳說:先有安國寺,後有鹹陽縣。這說明在明時縣城未遷至渭水驛(今鹹陽城區)之前,安國寺就已存在,所以安國寺當為鹹陽城區最早出現的一座佛教寺院。
《舊鹹陽縣誌》載“安國寺,內石佛一、銅像三、一佛、一關帝、一無量”,至解放前夕,隨著寺廟被破壞而流失。2005年重修安國寺,增其舊制,刻古賢,復渭水之盛景,現有大殿四座娘娘廟、關帝廟、菩薩廟、城隍廟和聖水池,青磚布瓦,朱門玄關,忍冬蔓草,錦鯉芙蓉,牡丹月季,桂花清香,櫻花綻放,梵香渺渺,木魚聲聲,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精華,院內殿廡雕樑畫棟,復原了安國寺的原貌,恢復了昔日的莊嚴、肅穆、神聖。
安國寺還現存鹹陽市最早的行政公署,它的結構過去是磚、土、木的,清代改為磚、木結構,上下兩層,底下為三間房,以中門為主道,原內有側門。這裡曾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地下秘密基地,把很多信息和情報傳送到了延安,直接傳送了黨中央的信息,也是為人民解放軍輸送糧食和彈藥的一個轉送站。通過這裡建立了紅色政權傷病員的解救之地,後改為醫院,解放後,他又成為鹹陽的行政公署,為中國的革命勝利,在鹹陽奠定了很大的基礎。

建築布局

安國寺大門正上方有安國寺三個楷書大字,書法灑脫,端莊有力,據傳說是一位炊工用鍋刷刷寫成的。寺院內有三近大殿,一殿二殿院落兩側各有配殿,各殿建築結構精工美觀,庭院幽深雅靜,給人以肅穆感,各殿內均有大小不同的泥塑彩繪菩薩。三殿在後,塑有一尊睡佛,睡佛被稱之為大佛,身長約有十米,頭東足西,平臥在佛左之上。三殿寬三間,佛兩側僅空出一米寬人行道。臥佛錦衣彩繪,睡姿安祥,周圍有一群泥塑金剛小佛塑像侍立。
據傳鹹陽安國寺塑的臥佛是陳摶,陳摶其人卻確有,是五代至宋初的一名道士,字圖南,自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說為普粥崇龕(今四川潼南西境)人。陳摶後居華山,以長睡不醒聞名,每睡一次百日不醒,今華山之玉泉院尚有其塑像。據傳周世宗召陳摶為諫議大夫而不受,太平興國(宋太宗趙光義年號之一)中來朝,太宗甚重之,賜號希夷先生。陳摶好易經,端拱(趙光義年號之一)初自言死期而卒。著有《元極圖》(刻於華山石壁)和《先天圖》等書。他的兩圖學說認為萬物一體,只有超絕萬物的“一大理法”存在,此說經後人推演,成為宋代理學(亦稱道學)的組成部分,因此他被後來的宗教界尊為神仙而受到崇拜。
安國寺內有寂照和尚碑,寂照和尚姓龐,字法廣,好寂照,興平人,圓寂時七十六歲,葬馬跑泉,碑額陰刻篆書“唐故安國寺寂照和尚碑”,上款題“大唐安國寺故內外臨壇大德寂照和尚碑銘並序”。解放後始於安國寺內設鹹陽縣法院,後改作鹹陽醫院,寺毀殿拆,面目皆非,僅剩門牆及門房殘跡,寺內原有的石像、銅像早已散失無存。現在這裡已重修一新,免費對遊人和香客開放,由於是宗教聖地,這裡不光是廟內不能拍照,就是連園內的法器也不許拍照的,所以只照了安國寺的部分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