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妤

孫華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國國際貨幣研究中心主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現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國際經濟貿易學院 經濟學系教授;中國國際貨幣研究中心主任
崗位:博士研究生導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孫華妤 ,長期從事國際經濟學、個體經濟學、總量經濟學、國際貨幣理論與政策、中國巨觀經濟運行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已有50餘篇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和國核心心學術期刊發表,或收錄於國際、國內學術論文集。入選教育部2008年“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獲第十五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優秀論文獎一等獎,第十二屆“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優秀論文獎二等獎,“華為研究生教學成果獎”。主持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和多項“九五”、“十五”211工程子項目及校內教學、科研課題。 在研項目包括兩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首席專家),教育部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主持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重大預研項目(主持人)等。

教育背景

1983-1987年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管理系,獲經濟學學士學位;
1997-1990年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系,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2000-2005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90年7月至1993年12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助教;
1994年1月至1998年12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講師;
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2005年1月至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教授課程

博士課程:《國際貨幣理論與政策II》
碩士課程:《國際貨幣理論與政策I》、《國際經濟學》、《總量經濟學》
本科課程:《國際經濟學II》(榮譽學士學位)、《總量經濟學》、個體經濟學》、《經濟學原理(一)》、《經濟學原理(二)》

研究領域

匯率和匯率制度、巨觀經濟理論與政策、中國經濟問題

獎勵、榮譽稱號

1. 2008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
2. 論文“貿易差額的衡量:基於所有權還是所在地”第十五屆(2008年)“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優秀論文獎一等獎
3. 論文“資本賬戶和經常賬戶負面衝擊與釘住匯率制度危機的理論分析”第十二屆(2004年)“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優秀論文獎二等獎
4. 1998年華為研究生教學成果獎”

主要科研項目

(一)主持項目
1. 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協調研究:目標與手段(項目號11AZD039)。
2. 201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後危機時代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戰略研究(項目號10AZD017)。
3. 2009年教育部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利率管制條件下貨幣政策對外自主性的衡量(項目號09YJA790037。
4. 2008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外部衝擊對我國巨觀經濟運行的影響和應對策略(資助編號NCET-08-0762)。
5.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1年度重大預研項目,國際貨幣動盪與我國匯率政策應對(ZD2-02)。
6. 200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匯率制度與貨幣政策和經濟穩定增長的協調關係(批准號05BJL056)。
7. 2009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十一五”211工程子項目《匯率制度彈性與貨幣政策自主性》(課題號73100017)。
8. 2004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十五”211工程子項目,“真實利率――真實匯率差異:人民幣與美元、日元、和英鎊的整合關係”暨“人民幣匯率平價可持續性研究”。
(二)參與項目
1. 2006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11 工程項目“以所有權為基礎的貿易平衡統計體系” (項目號: E11020 )。
2. 2004年香港嶺南大學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s Monetary policy During the Periods of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Funding Reference: DR03B3。

主要研究成果

(一)國際學術期刊
1. “Accounting for China-US Trade imbalance: An Ownership- Based Approach”,(第三作者)with Yi Ping Xu and Gui Jun Li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US,SSCI),18(3):540�551,2010。
2. “The Autonomy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under De Facto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China and World Economy(China,SSCI),Volume 17,Number 3,May-June 2009 :23-38。
3. “Saving Flow, Net Capital inflow, and Interest Rate: Any Link?”,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STP/ISSHP 檢索。
4. “Hot Money Inflows and Renminbi Revaluation Pressure”,with Yue Ma,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Vol. 5, No. 1:19�36, February 2007。
5. “Policy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revaluation pressures on the renminbi”, with Yue Ma, China Economic Review(US,SSCI), Vol. 16, No.2:103-117, 2005。
6. “Measuring the Extent of Openness of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Parity Test”, (第二作者)with Majid Taghavi,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US), No.10:38-45, 2004。
7. “Money and Price Relationship in China”,with Yue Ma,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ies(UK), Vol. 2, No. 3:225�247, 2004。
二) 國內經濟學學術核心期刊
8.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基於進口非競爭型投入產出表的研究”,(第二作者),和王家瑋、門明,《國際金融研究》,2011年10月。
9. “堅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中國金融》,2010年第07期:70-71。
10. “堅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以改革促進內外均衡”,《國際貿易》,2010年第4期。
11. “操縱人民幣匯率的可能與現實”,《世界經濟》,2010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外貿經濟、國際貿易》分類)2010年12期全文轉載。
12. “傳統釘住匯率制度下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和有效性: 1998到2005”,《世界經濟》,2007年第1期:29-28。
13. “中國貨幣政策獨立和有效性檢驗: 1994-2004”,《當代財經》,2006年7月:26-32。
14. “匯率的四個事實――伯格斯坦《匯率的四個神話》背後的事實”,《武漢金融》,2006年6月:4-7。
15. “貿易差額的衡量:基於所有權還是所在地”(和許亦平),《國際貿易問題》,2006 年第5期:5-11;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外貿經濟、國際貿易》分類)2006年09期轉載。
16. “固定匯率制度與浮動匯率制度下經濟的自動穩定性”,《國際貿易問題》,2005年第8期:98-104。
17. “化解熱錢流入形成的升值壓力――市場自動調節機制和政策措施”,(和馬躍),《世界經濟》,2005年第4期:13-21。
18. “利率市場化:目標、障礙和對策探討”,《金融論壇》,2004年第9期:10-14。
19. “通脹和通縮時期中國貨幣數量與價格的動態關係”,(和馬躍),《國際貿易問題》,2004年第10期:88-91。
20. “‘不可能三角’不能作為中國匯率制度選擇的依據”,《國際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11-16 ;《金融信息參考》,2004年第12期轉載。
21. “升值壓力的緩解:利率機制和政府對策”,(和馬躍),《金融研究》,2004年第6期:17-26。
22. “資本賬戶和經常賬戶負面衝擊與釘住匯率制度危機的理論分析”,(和馬躍),《世界經濟》,2003年第10期:3-10。
23. “中國貨幣政策與股票市場的關係”,(和馬躍),《經濟研究》,2003年第7期:44-53;《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金融與保險分類)》 2003年第10期轉載。
24. “IS―LM模型中政策乘數的解析”,《國際商務》,2003年第1期:53-56。
25.“論通貨緊縮及其對策”,《國際商務》,2000年第5期:43-47。
26. “貨幣政策的操作重點應從貨幣數量轉向利息率”,《經濟科學》, 2000年第1期:13-19。
27. “從貨幣內生性看利率下調之必要”,《經濟學動態》,1999年第 1期:25-28。
28. “淺議財政政策與貨幣供給的關係”,《經濟縱橫》,1998年6月。
29. “擴張性財政政策與貨幣供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1998年4月。
(三)非核心期刊和報刊
30. “匯率政策目標應從貿易平衡轉向金融穩定”,中宣部社科規劃辦編輯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要報》2011年第60期刊發。
31. “科學看待外匯儲備損益,合理控制外匯儲備增長”,中宣部社科規劃辦編輯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要報》2011年第60期刊發。
32. “人民幣升值並非解決中美貿易失衡問題的有效途徑”,中宣部社科規劃辦編輯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要報》2011年第10期刊發;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向校黨委發來通報,高度評價。
33. “應對美“匯率法案”中國可開出報復清單”,《華夏時報》,2011年10月15日。
34. “我國貿易順差不是通貨膨脹的根源”,《對外經貿實務》,2011年第8期:4-6。
35. “認清通貨膨脹根源,採取適宜對策”,《國際貿易論壇》,2011年夏季號。
36. “政策轉向或致順差持續下降”,《華夏時報》,2011年4月15日。
37. “人民幣匯率:有管理,非操縱 ”,《中國經濟》(香港),2010年第7期:117-120。
38. “人民幣“被”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國際商報》,2010年7月2日。
39. 關於“分蛋糕”的一種計量,《南方周末》,2010年6月24日 。
40. “Phenomenal growth expected to continue”,(第二作者 )with Robert Dekle, China Daily ,2007-05-31: page11。
41. “How long can the Renminbi Peg Last?Policy Options to Deal With Revaluation Pressures”,with Yue Ma,《中國經濟理論》(季刊),第1卷第1期。
42. “短期內利率下調對經濟有利”,《經濟學訊息報》, 1999年6月18日。
43. “流動性陷阱不適合我國經濟分析”,《經濟學訊息報》,1999年1月15日
(四) 書和書中章節
44. 《匯率制度貨幣政策和巨觀經濟運行》,孫華妤、潘紅宇趙忠秀劉曉惠,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年。
45. 《社會經濟讀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46. The Impact of Monetary Variables on the Price Level during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Periods in China ,Globalisation Competition and Growth In China,Edited by Jian Chen and Shujie Yao,(Taylor & Francis Group),2006。
(五)論文集文章
47. “外匯儲備的規模、損益和控制”,遼東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承辦的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第十次代表大會暨“國際經濟新變化與中國對外經濟政策”理論研討會,2011年9月17-18日在遼寧大學蒲河校區舉行。
48. “The Autonomy and Effectiveness of Chinese Monetary Policy under Conventional Fixed Peg Arrangement”,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 Busin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yoto, Japan, August 8-11, 2007。
49. “國際遊資對人民幣匯率所帶來的壓力”,“匯率制度變革:國際經驗與中國選擇”國際研討會的論文集,中國金融出版社出,2005年6月。
50. “中國貨幣政策獨立性和有效性探查:1994 -2004”,收於上財中國金融改革與風險防範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2005年11月25日-11月27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