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漢

季漢

季漢,即三國時期的 蜀漢( 221年--263年), 三國之一,始於漢 昭烈帝(先主 劉備),終於 漢懷帝(後主 劉禪),共2帝。 劉邦建立的漢朝在歷史上被稱為前漢(又稱 西漢), 劉秀建立的漢朝在歷史上被稱作 後漢(又稱 東漢)。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在 諸葛亮等人的輔佐下,在 西蜀建立了一個地方性的政權,與另兩個地方性的政權 曹魏與 東吳形成了 三足鼎立之勢,劉備所建立的漢朝在歷史上被稱作“季漢”(相對於前漢和後漢)。後世更多的依據其立國的地理特點,稱其為“蜀漢”。

政權概況

蜀漢(221年—263年)三國之一,始於漢昭烈帝(先主劉備),終於漢懷帝(後主劉禪),共2帝。東漢末割據勢力劉備為延續 三國-蜀漢-全圖
漢室政權稱國號為“”,後一度稱為“季漢”。不過,由於西晉取代了魏國,為了維護西晉的正統地位,所以《三國志》的作者晉朝官吏陳壽便以曹魏作為三國中的正統王朝,因劉備所建“漢”的國土主要在蜀地,於是將其國稱之為“蜀國”或“”,其歷史記載於《蜀書》當中,而不再使用“漢”這個正式國名,以致後來將之稱為“蜀漢”。
三國鼎立時期全圖
蜀漢雖然偏安蜀川一隅、是三國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一國,但是因其為漢室宗親劉備所建立,意在延續漢朝,加之劉備本人仁義兩全,頗得民心,所以,史家紛紛將蜀漢視為三國中的正統。如南宋朱熹、明初羅貫中、民國蔡東潘皆以蜀漢為正統。
東漢末年,劉備募兵參加鎮壓黃巾,數有戰功,先後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縣令、平原相。曹操攻打陶謙,欲奪取徐州,陶謙求救於劉備。劉備挺身而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後,再陶謙等人的再三相讓下,領徐州牧。後徐州又被呂布奪去,劉備不得已而依附曹操,與曹操共擒呂布下邳,後曹操表奏漢獻帝,封為左將軍豫州牧,然而劉備志不在小,乘機逃脫曹操的控制,斬殺徐州刺史車胄,重新占領徐州。但是,曹操親自率大軍前來攻打,劉備大敗,退至新野依附劉表,荊州人才多歸附劉備,曹操大將夏侯惇曹仁等率大軍來攻,劉備以其非凡的軍事才能,火燒博望坡,大敗曹軍,後又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忠心輔助。後曹操南征荊州,因為劉琮投降,劉備又敗於當陽長坂。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聯合孫權,與周瑜率領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南收荊州四郡。劉備先占據荊州,再吞併劉璋所統轄的益州的大部分地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北攻漢中,在漢中之戰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又迫使曹操退軍,完全占據了曹操的漢中,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進位漢中王,使蜀漢政權達到了最為鼎盛時期。
然而,漢中占領不久,關羽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以白衣計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開始走下坡路。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劉備在曹丕篡漢為後,於成都稱帝,以漢室宗親的身份重新建立漢朝,繼續東漢大統,年號“章武”。同年,劉備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意圖奪回荊州,但於222年夏被吳將陸遜夷陵之戰中打敗,最終撤退到白帝城。劉備於223年四月逝世,諡號為昭烈帝。太子劉禪繼位,由託孤大臣—丞相諸葛亮扶助朝政。諸葛亮立即與東吳修好,恢復了聯吳抗曹的政策,雙方從此再無互相爭戰。蜀漢此後的三十多年歷史中,內外幾乎只有對曹魏作戰一個焦點,小有出現魏吳兩國政變、叛亂等情況。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多郡的叛亂,並利用懷柔政策降服了南中少數民族部落勢力,解決蜀漢的後方問題。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曹魏,陸續奪取郡縣,卻在馬謖在關鍵的街亭戰役中失敗,迫使諸葛亮撤軍。後來依法處斬對此負有重大責任的參軍馬謖,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揮淚斬馬謖”。之後諸葛亮繼續北伐,但多次因補給線太長糧草不濟被迫撤軍,致使北伐始終無法獲得重大成效,不過仍然長期進占了原來曹魏的武都陰平兩個郡。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於第五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之後由蔣琬費禕董允等接手執掌朝政,蜀漢因而仍保持政治清廉。到蔣琬、費禕、董允死後,劉禪開始自攝國政,但因寵信宦官黃皓和陳祗,令朝政開始變壞,而大將姜維在247年至262年不斷的北伐,使得蜀漢政治壓力加劇,宮中政事無人處理,力量日漸消耗。內廷逐漸為宦官黃皓把持,使得前方戰事不為劉禪所知,最終導致鄧艾偷襲成都成功、劉禪舉國而降。後來姜維“詐降”,意圖藉助鍾會之力復國,但是計畫失敗被殺。蜀漢領土範圍大致為今四川及雲南、貴州北部、陝西舊漢中府一帶。

興衰轉折點

在魏蜀吳三國 中,蜀漢是最後一個發展起來的,這與劉備的寒微出身是不開的。他雖然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是他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賴販草鞋、織草蓆度日。但他志存高遠、以卓越的品質、謙遜的作風招攬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關羽、張飛、孫乾等),雖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最後卻堅韌不拔的毅力,終成大事,建立蜀漢,真可謂奇矣!
縱觀蜀漢整個歷史時期,其盛衰轉折點大致如下:

赤壁聯吳,以荊為棲

赤壁之戰以前,劉備奔勞半生,一無所就,連個棲息之地都沒有 。雖然他曾經兩次占據徐州,但是,最終都在呂布和曹操的猛烈攻勢下失敗。他先後依附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等割據勢力,居於人下,但終不為人下,足見其志向遠大。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趁劉表新亡、荊州不穩之時,舉兵南下,進攻劉琮,劉琮束手投降,曹操占據荊北,劉備則不得不南逃。曹軍虎豹騎以日行300里的速度在長坂追上並又一次擊敗了劉備,劉備不得不拋下妻兒,與張飛趙雲、諸葛亮等數十騎逃走。曹軍奪得劉備軍馬、輜重不計其數。劉備令張飛率二十騎斷後,張飛先拆去橋樑,在河邊橫矛立馬說:“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無人敢近,劉備因此才得以逃生,而曹操亦沒有繼續追擊劉備,而是趕往軍事重鎮江陵。
孫權聽聞曹操南下後,派遣魯肅以為劉表弔喪的名義前往荊州探聽劉備等人的意向及訊息。魯肅在當陽長阪與劉備會面,勸說劉備與孫權聯合。劉備聽從,轉向東行,與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又遇到前來增援的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遂一起退至長江東岸的夏口。 諸葛亮見曹操東下,乃對劉備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遂與魯肅同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面見孫權,以求聯盟抗曹。諸葛亮以其非凡的智慧,成功地使孫權接受聯盟的請求,共抗曹操。
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權派遣周瑜、程普率領水軍數萬人與劉備合兵一處、共抗曹操,並且主動出擊、攻打合肥,以求牽制曹軍。曹操自江陵征討劉備,到了巴丘,派遣張郃去救援合肥,孫權聽說張郃到,於是撤退。曹操到了赤壁,和劉備交戰,結果被打得大敗,恰巧瘟疫流行,士卒死去大半,曹操引只好退去。
劉備乘勝利之時,攻取南四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武陵太守金鏇、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劉備,劉備於是占據荊州南部四郡。東吳也毫不懈怠,周瑜率軍圍攻軍事
借荊州後的形勢圖
重鎮江陵,圍攻一年才攻下來,周瑜也因受傷而亡。
借荊州:赤壁之戰後,總的來說獲利最多的是劉備,東吳雖然攻取了江陵,但也是損失巨大,周瑜也因攻打江陵受了傷,不久就死去。雖然如此,劉備的地盤還是很狹小,劉備兩次向東吳提出“借荊州”---荊州的南郡(治所是江陵),南郡雖然只是一個荊州的郡,但是戰略意義非常重要,孫權起初不願意,後來魯肅從大局考慮,勸說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孫權終於答應“借荊州”給劉備。這樣一來,劉備占據荊州五個郡,實力日益強盛。
至此,劉備總算有了個棲息之地----荊州五郡,劉備這位“沒有地盤的英雄”有了創業根本。

西取蜀川,擁有厚基

接下來,劉備必須進入諸葛亮“隆中策”的第二階段,實現占領益州、漢中,奠定三分鼎立的局勢,掌握關中門戶,作為北伐中原、爭奪天下(或“興復漢室”)的基礎。
劉璋手下的張松等思賢若渴的一些人士,早已看出了劉璋暗弱,不足以安定益州。張松想借向曹操進貢之機引曹操入蜀,但曹操不喜張松的傲慢無禮,張松很是惱火,決定投靠劉備,回到益州,向劉璋說:“劉豫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劉璋於是派遣法正與劉備修好,不久又命令法正和孟達帶領數千軍隊幫助劉備鎮守荊州。張松又向劉璋說道:“現在益州的有將領恃功自傲,有異心,應當請劉備來益州幫助您,這樣才能萬無一失!”劉璋又採納了,主簿黃權、從事廣漢王累等人以死相諫,劉璋置之不理。
劉備攻川
建安十六年,劉備率步卒數萬入蜀,幫助劉璋討伐張魯,而劉備並沒有立即討伐張魯,厚樹恩德、收買民心。第二年,曹操進攻孫權,孫權請劉備來解救,於是,劉備派遣使者對劉璋說:“曹操征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又向劉璋請求給一萬軍隊和軍資,將要東行,璋只給四千軍隊,其餘皆給半。而張松卻以為劉備要放棄益州,急忙作書與劉備和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釋此去乎!”張松的兄長廣漢太守張肅害怕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向劉璋告密,劉璋大怒,斬殺張松。於是劉璋開始懷疑劉備有異心,並且命令各關守將不要放劉備東行。 劉備大怒,召劉璋白水軍都督楊懷,責以無禮,並且殺了他。於是派遣黃忠、卓膺勒兵攻打劉璋,占據涪水關。劉璋派遣劉璝、冷苞、張任、鄧賢等抵禦劉備軍,都被劉備擊敗,劉璋軍退保綿竹。劉璋又派遣李嚴總督綿竹諸軍,李嚴率領綿竹軍投降劉備。劉備軍更加強盛,於是分派諸將平定各屬縣。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率兵溯流評定白帝、江州、江陽,只有關羽留鎮荊州。劉備進軍圍攻雒城。當時是劉
劉備占據蜀川後的形勢
璋兒子劉循守城,圍攻了一年。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雒城破。劉備進圍成都數十日,劉璋出來投降了。於是,劉備占據蜀川。之後,劉備領益州牧,任賢用能,《三國志》記載:“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至此,劉備占據蜀川,有了穩固的根據地。

北得漢中,達到極盛

正當劉備攻取蜀川、安定民心之時,孫權認為劉備已經有益州了,於是向劉備索要荊州,劉備回答說:“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孫權大怒,派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引兵五萬奔荊州,欲奪回荊南三郡,正當孫劉關係緊張之時,曹操奪取漢中,漢中也是軍事要地,曹操據有漢中,直接威脅到蜀川,劉備不得不與孫權講和,荊州的江夏、長沙、
劉備攻打漢中
桂陽為東吳的,南郡、零陵、武陵為劉備的。於是,劉備回蜀川以防曹操進攻。曹操派遣夏侯淵、張郃屯漢中,多次犯暴巴郡。劉備令張飛進兵宕渠,與張郃等戰於瓦口,大敗張郃等,張郃敗逃回南鄭(漢中郡治所)。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劉備率諸將進兵漢中,派遣將軍吳蘭、雷銅回軍成都,都被曹操軍所殺。然後劉備在於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等相拒。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春,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依山緩緩前進,在定軍擺開陣勢、安營紮寨。夏侯淵率兵來爭奪地盤。劉備命黃忠乘士氣正盛是攻擊夏侯淵,結果大敗淵軍,斬殺夏侯淵以及曹軍所屬益州刺史趙顒等人。曹操自長安率軍南征。劉備認為:“曹操就算來了,也無能為力,我必定據有漢川(漢中)。”等到曹操來時,劉備“斂眾拒險,終不交鋒”,一個多月過去了,曹操未能攻破劉備,而且曹軍傷亡慘重。這年夏天,曹操不得不率軍退去,劉備於是占領漢中。劉備又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曹軍將領申耽於上庸,在猛烈的攻勢下,申耽投降。
建安二十四年秋天,劉備進位漢中王。至此,劉備據有益州全境(包括漢中、南中)、荊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勢力達到極盛時期。

痛失荊州,隆中策夭

然而,劉備集團錯誤地估計了當時的形式,隆中決策上說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關羽失荊州
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那時的形勢並沒有“天下有變”,關羽卻急於求成,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以白衣記乘機偷襲荊州,糜芳、傅士仁投降東吳,荊州後方基地已失,關羽又久攻襄陽不下,也不能打退徐晃援軍,軍心潰散,關羽只好率軍撤退,但是,此時人心離散,士卒逃亡者大半,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
關羽失荊州,導致蜀漢國力衰減,失去進取中原的大基地,徒失一方,隆中決策也就此夭亡,以後,蜀漢攻取中原,不得不從隴西進軍,結果是數十年北伐,一次也沒有成功。
關羽失荊州,是季漢(蜀漢)衰落的開始。

慘敗夷陵,實力大削

關羽失荊州,關羽身亡、劉備集團勢力衰弱。當初劉備與孫權早已約定好:荊州的江夏、長沙、桂陽為東吳的,南郡、零陵、武陵為劉備的,孫權背信棄義,趁人之危,奪人土地,是可忍孰不可忍!再者,荊州可是隆中決策中必須占據的地方,如果要堅持隆中決策、興復漢室,劉備無論如何也要多回荊州。
漢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廢掉漢獻帝,建立了魏國,定都洛陽,接著劉備為了延續漢祚,也於魏黃初二年(221年)4月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改元章武元年。
剛剛稱帝的劉備不聽諸葛亮等大臣的勸阻,毅然決定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孫權在幾次求和都遭到拒絕的情況下,積極做好準備,首先向曹魏稱臣求和,同時加強荊州的防禦工作。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六七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占領秭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
夷陵之戰
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正當此時,孫權果斷任命年輕的陸遜為大都督 ,前往退敵。次年(222年),蜀漢將軍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陸遜則堅守不出。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也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蜀軍遠來,士氣逐漸低落。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吳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章武二年夏天六月,陸遜大破劉備軍於猇亭,蜀漢將軍馮習、張南等都力戰而亡。劉備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士,對其船舫,從步道退壞魚復縣,改魚復縣為永安(今四川奉節東) ,吳軍不敢深追,劉備得以生還,夷陵之戰以劉備的慘敗而告終。
對季漢(蜀漢)來說,夷陵慘敗,大損國力,元氣大傷,許多將領在此戰中陣亡,如張南、馮習、傅彤、沙摩柯等,還有一些奇謀異能之士也在此戰中陣亡,如馬良等。季漢後來的幾十年,再也沒有恢復元氣,。諸葛亮隆中對策時制定的宏偉戰略藍圖也就此成為泡影,給日後季漢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政治分期

劉備集團自建安十九年(214)攻占益州到炎興元年(263)蜀漢滅亡,共50年。在這50年中,諸葛亮治國約20年,可以視為蜀漢政治的前期,也是其最輝煌的時期;接著蔣琬、費禕執政約20年,他們並無變革,保持了蜀漢政治前期主要優點,但也留有隱患,這一時期可視為蜀漢政治的中期;蜀漢政權的最後10年,陳祗、黃皓亂政,位高權重如大將軍姜維也岌岌可危,朝政混亂,迅速滅亡。這三個時期中尤其是蜀漢的前期和後期之間,政治狀況有著明顯的差異。將其分別進行研究,有助於把握不同時期政治狀況。

季漢前期

公元214年劉備占領益州後雖然並未立即建立封建王朝,但政權實際是存在的,同時也馬上著手對這一地區進行治理。從占領益州時起,至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去世,共約20年。建興元年(223)以前,諸葛亮雖說是劉備的助手,但由於劉備經常征戰在外,因而在治國方面諸葛亮仍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受託孤遺命輔佐後主,“事無巨細,鹹決於亮”,在治國方面發揮主要作用。這一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吏治良好,既有效控制了益州士族勢力的過度膨脹,也得到其支持。

季漢中期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234~254),他們治國“鹹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繼續保持了社會的安定, 注意維護與益州士族的關係。可以說,這一時期蜀漢政治狀況與前期大致相同;但是,費禕對奸佞陳秖的提拔和縱容,為日後陳秖、黃皓的弄權亂政,留下了禍根。這是蜀漢的中期。

季漢後期

自253年年初費禕遇刺身亡後,蜀漢政治發生了很大改變。陳祗把持朝政,宦官黃皓與之“互相表里”,操弄權柄,位高權重如大將軍姜維竟至不敢回朝議事,惟擁軍在外以自重;政治的昏暗也引起社會的動盪,益州士族由於自己應有利益得不到封建王朝的保護,對蜀漢政權的存亡也漠不關心。於是263年魏軍攻入益州,蜀漢迅速滅亡。這10年,可視為蜀漢的後期。

經濟概況

農業

季漢政權控制下的益州地區,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為中心的巴蜀地區;二是作為益州北面門戶的漢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區。前兩個部分自戰國以來已得到較好的開發,其經濟發展水平不亞於中原地區,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譽。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以後,劉焉、劉璋父子先後領益州牧,統治益州本部;而漢中則在道教首領張魯的控制之下。那時,中原大亂,益州獨安,故而流民不斷遷入。史載:“南陽,三輔人流入益州者數萬家”,而關西(關中隴右)民從子午谷奔漢中者亦“數萬家”。在劉備規取前,益州是“國富民強,戶口百萬”,漢中地區也是“民殷國富”。這同慘遭破壞,戶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顯著的反差。由於劉備集團占據益州之後所面臨的社會經濟狀況同北方的曹魏集團不一樣,因而治理蜀漢,恢復、發展經濟的政策便呈現出一定的差異。
首先,恢復農業生產不是採取以大規模屯田為主的措施,而是大力扶植和發展州郡農業經濟。史載,劉備既定益州以後,曾有人建議,將成都城內屋舍和城外園地桑田分賜將士,趙雲反對說:“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接受了這個意見。
這樣,讓百姓“安居復業”,然後征其賦役,就成為蜀漢發展農業的基本政策,並得以延續下去。小農經濟是蜀漢立國的基礎。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治理者,深諳足兵足食是“富國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復漢室的前提條件。因此,他始終重視“務農殖穀”這件大事。史書上關於他“務農殖穀,閉關息民”;“閉境勸農,育養民物”,“休士勸農”等記載,比比皆是。他反對“妨害農事”。認為“使民心不亂”,才能安心地從事農業生產。為了保證農業豐收,諸葛亮十分重視農田水利灌溉事業。自戰國時秦蜀守李冰作都江堰以來,它一直是西蜀農業的命脈。諸葛亮繼續維護這裡的水利設施。據《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用“征丁千二百人”保護一個水利工程,可謂前無古人,充分表明了他對農業生產的命脈——水利設施的重視。由於有都江堰灌溉,水旱由人,成都平原“溝洫脈散,疆理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出現一片繁榮景象。蜀地本來就“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之饒,加上諸葛亮的精心治理,農業產量很高。處於都江堰灌區的綿竹(今德陽)、廣漢一帶的水田,保持著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
諸葛亮在發展州郡農業的同時,也進行屯田。見於記載的,有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屯田於渭濱。史書云:“(建興)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司馬懿)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蜀末,姜維率兵士屯沓中種麥,說明軍屯仍然存在。除軍屯外,又設有民屯,且民屯長官由同級行政官員兼領。史載:呂乂(yi,音義)為“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繼軍糧”,便是其證。由於益州的經濟沒有遭受如中原那樣嚴重的破壞,沒有廣行屯田的必要和可能,故而,其屯田的規模也不如魏、吳大。儘管如此,它對減省軍糧轉運之煩,減少小農的經濟負擔,還是有積極意義的。諸葛亮征南中後,促進了南中的進一步開發及其與內地的聯繫。李恢為陜降都督(今雲南味縣),重視農業生產,所在屯墾,政績頗著,故南人稱味縣為“屯下”。他又遷濮民數千落於雲南、建寧二郡從事農業生產。他在任期間徵調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等,使軍國所用充足。史稱諸葛亮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就是對他發展農業的肯定。
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相繼執政,繼續執行諸葛亮的既定國策,重視內部安定,沒有輕易出兵攻魏。因此,蜀中農業生產在這一時期能持續穩定發展。直至蜀末,猶謂“男女布野,農谷棲畝”,農業也未受到根本損傷。

工商業

在季漢農業發展的同時,工商業方面也很有起色。手工業方面,以鹽、鐵、織錦業最為發達。劉備剛定益州,立即實行鹽鐵專賣,把這兩個“利入甚多”的部門抓到政府手裡。為此,設定鹽府(或曰司鹽)校尉,下設鹽府典曹都尉,掌管鹽業。蜀中素來富有井鹽、鐵礦資源。史載,蜀地“家有鹽泉之井”,臨邛的井鹽,“一斛水得五斗鹽”,產量不低。至於臨邛的鐵冶歷史,更可追溯到漢代。蜀漢政權設司金中郎將,負責農具和武器製造。鹽鐵官營,不僅滿足了國家的需要,而且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鹽、鐵之外,蜀漢的絲織業,特別是織錦業,上經兩漢,至漢末三國達到發達時期。劉焉、劉璋父子治蜀期間,蜀錦的產量就相當可觀了。否則,劉備據有益州之初,就用現成的蜀錦賞賜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各千端”(每端六丈)就是不可想像了。到諸葛亮治蜀時,設錦官,專門管理蜀錦生產。晉左思《蜀都賦》形容其繁盛狀況是:“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濯色江波,黃潤比筒,籯金所過”。織錦業的規模和產量提高了。
蜀錦馳名全國,遠銷吳、魏,其收入成為蜀漢政府軍費的一大來源。終蜀之世,錦和其他絲織品的產量一直較高。以至蜀亡之時,庫存錦、綺、彩、絹尚“各二十萬匹”。錦、綺都是名貴而技術要求極高的絲織品,能生產如此之多,充分顯示出蜀國手工業生產的昌盛和發達。據專家考證:“蜀錦之盛,當在蜀漢之世”;“蜀中工業之盛,較之中原各地,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也”。
農業生產是手工業生產的基礎。蜀漢手工業的繁盛狀況,反過來說明了諸葛亮及其繼承者治理蜀國,的確卓有成效,農業及整個社會經濟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季漢的商業可分兩類,一類以交聘、互市的形態存在。如諸葛亮曾以川馬、蜀錦作為和吳交聘的禮物,而魏國所得之蜀錦,則“市於蜀”。交聘也好,互市也好,由於各國幣制及幣值不一致,恐怕多是以物易物。這是屬於第一類。至於蜀漢之境內貿易,通用貨幣,則屬於另一類。如劉備剛平定益州,在府庫被將士搶光之後,為了重新籌集軍資,曾接受劉巴的建議,鑄造直百大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數月之間,“府庫充實”。這是一次特殊交易,但同樣顯示了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蜀漢貨幣的流通,交換經濟的活躍,長期勝過中原。蜀都成都,商業也相當繁榮。左思《蜀都賦》形容成都的商業時說:“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重,羅肆巨千。賄貨山積,纖麗星繁”。由於商業發達,店鋪林立,各種奇珍異品,均窮極於時,市場呈現出繁榮景象。
總之,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益州地區社會經濟沒有受到大的破壞。劉備控制益州之初,蜀中經濟仍是比較好的。其後,雖然由於連年北伐,經濟發展受到一些影響,但由於益州基礎和自然條件好,加上諸葛亮及其繼承者們的悉心經營,直至亡國,社會經濟也不是處於危機之中。

季漢帝系

烈祖

昭烈帝劉備 ,在位時間:(221-223) ,年號:章武
昭烈帝劉備
昭烈帝,名劉備(公元161~223年),字玄德。販草鞋、草蓆出身。在位3年。病死,終年63歲。葬於惠陵(今四川省成都市南郊)。
劉備,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賴販草鞋、織草蓆度日。他不喜歡讀書,愛養狗,養馬,喜歡音樂和修飾外表,又喜歡結交豪傑。他在當地富戶的資助下,趁軍閥混戰之機招兵買馬,結識了前來應募的兩個壯士關羽、張飛。劉備見兩人武藝高強,又和他志同道合,就引為心腹。 劉備起兵後,因參與鎮壓黃巾起義有功,被封為安喜尉。不久投靠公孫瓚,代領豫、徐兩州牧。由於力量弱小,先後依附於曹操、袁紹,劉表,輾轉寄人籬下。他感到要獨樹一幟,打開局面,必須聘用人才。他打聽到南陽臥龍崗(今河南省南陽市西南)有位傑出的人才,叫諸葛亮,時隱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陽縣西),十分高興,帶著關、張兩人去請他出山輔助。諸葛亮起初不想出山,聞知劉備要來,一再躲避。劉備連著撲空兩次,並不泄氣,第三次再登門拜訪,諸葛亮終於被他感動,接待了他。
劉備向諸葛亮陳述了自己的志向,懇切地表示自己無能力開創局面,請他指教。諸葛亮就侃侃而談,分析天下大勢,認為北方已被曹操統一,曹操正在準備南下;江東又已被孫權占據,立足已穩;只有物產豐富的軍事重地荊州和益州,因為它們的割據者無能,可以去占領。然後聯合孫權,整頓內政,鞏固地盤,伺機出兵,攻擊曹操。這才有可能爭奪天下,復興漢朝。劉備聽了這一番精闢的分析,十分高興,懇請諸葛亮幫助他爭奪天下。諸葛亮見他如此熱情誠懇,就隨劉備出山,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顧茅廬”故事,諸葛亮的那番見解,被稱為“隆中對”,成為日後劉備爭奪天下的基本戰略方針
劉備在諸葛亮的謀劃下,主動結好孫權,合力於赤壁擊敗曹操,並乘機進占荊州。不久又引兵奪取益州和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公元220年4月,曹丕稱帝,221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定都成都,建年號為“章武”。史稱蜀漢或蜀。
劉備稱帝後,依照諸葛亮的主張,著力整頓內政,實行法治,使蜀中初步安定。
公元219年,關羽被東吳攻殺後,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執意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在彝陵(今湖北省宜昌縣境內)之戰中,被東吳統帥陸遜用火攻擊敗,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東),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劉備又悔又恨而病倒。
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重,忙詔命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趕來白帝城,囑託後事。他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高過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國,成就大業。我的兒子阿斗,你如果認為可以輔助,就輔助他;如果認為不能輔助,你就自己稱帝吧!”
諸葛亮聽了,急忙哭拜在地,表示一定忠於劉氏父子。劉備便命令李嚴起草遺詔,傳位於劉禪。然後將劉禪兄弟叫進臥室,叮嚀說:“我死以後,你們一定要象伺候父親一樣伺候丞相。”又叮囑翊軍將軍趙雲盡心輔佐嗣君。說完,他又長嘆了一聲。癸巳日,劉備病死於白帝城。
劉備死後諡號為昭烈帝,廟號烈祖,史家又稱為劉先主。

懷帝

後主 劉禪 ,在位時間:(224-264)
年號:
建興(15)223
延熙(20)238
景耀(6) 258
炎興(1) 263
漢懷帝劉禪
孝懷帝,名劉禪(公元207~271年),字公嗣,小字阿斗。劉備子。劉備死後繼位。在位41年,國亡投降魏,後病死,終年64歲。葬處不明。
劉禪,被劉備立為太子。劉備於公元223年4月病死,他於同年5月繼位,改年號為“建興”。
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蔣琬、費禕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
而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
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這時,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還在劍閣駐守,毫無損傷。後主一聽敵軍逼近,慌作一團,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有人建議後主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但那裡情況複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後主竟採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並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季漢(蜀漢)滅亡。
三月,劉禪被押到洛陽,降封為安樂公。魏國還將他的子孫和舊臣50多人封侯,以籠絡人心,穩定蜀漢局勢。劉禪卻認為這是對他的很大恩典,感激不盡。
樂不思蜀: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君臣,命樂工吹奏蜀國音樂,歌女演唱蜀國歌舞,在座的蜀國舊臣聽了,都為亡國而感到悲傷,只有劉禪咧著嘴,傻笑著,觀賞得津津有味。幾天后,司馬昭問劉禪:“你很想念蜀國吧?”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裡很快活,我不想念蜀國了。”站在一旁的舊臣郤正聽了,覺得這實在有失體統,在劉禪回府後就對他說:“主公方才的答話不妥。如果以後再問你這類話,主公應該流著眼淚,難過地說:“祖先的墳墓都在蜀國,我怎能不想念呢?”
後來,司馬昭又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國,劉禪按照郤正的指教,背出了那幾句話,並竭力裝作淒傷的樣子,只是苦於流不出眼淚來,只好閉上眼,裝出一副哭腔。司馬昭一見,心中有數,突然說:“你的話怎么像郤正說的一樣。”劉禪一驚,睜開眼,直視著司馬昭,說:“這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馬昭和左右都忍不住笑起來。劉禪還東看看,西望望,不明白他們笑些什麼。
司馬昭見劉禪實在是個愚蠢透頂的角色,留著不會有什麼危害,就沒有殺他,讓他閒居於洛陽,直到公元271年病死。
劉禪史稱劉後主,匈奴劉淵稱孝懷帝。
有人認為,劉禪在劉備死後,能先後信任、重用諸葛亮,姜維等人,支持伐魏,開拓疆土,使蜀國繼續存在了四十餘年,並非庸碌無能之君,而是一個有所作為的皇帝。至於他被俘後的傻態,只是他身處險境採取的明哲保身的韜晦之汁而已。
季漢(221年—263年)皇帝世系表:
廟號 諡號 姓名(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 皇陵
烈祖 昭烈皇帝 劉備(161年—223年) 221年—223年 章武 惠陵
仁宗 孝懷皇帝 劉禪(207年-271年) 223年~263年 建興,延熙,景耀,炎興

部分文臣武將

文臣

葛亮龐統法正廖立許靖、蔣琬、費禕、董允、劉巴、馬良、費詩彭羕楊儀董和郭攸之秦宓糜竺諸葛均

武將

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姜維陳到、馬謖、王平孟獲鄧芝劉封廖化陳式關興關平張苞趙統趙廣李嚴諸葛瞻張嶷張翼向寵、李嚴、霍峻馬忠嚴顏、李恢、李球馬岱鄂煥張南馮習沙摩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