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宣王

孔宣王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魯哀公親誄孔子。誄文說:“旻天不弔,不慭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左傳·哀公十六年》)古人認為“尼父”是給孔子的諡號。其實這只是對孔子的敬稱,並非諡號。父,同“甫”,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古人認為“褒成”是國名,“宣尼”是諡號,“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稱孔子為“文聖尼父”。“文聖”是尊號,“尼父”是敬稱。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靜帝宇文衍追封孔子為“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楊堅稱孔子為“先師尼父”;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為“先聖”。“先師”、“先聖”都是尊稱。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稱孔子為“宣父”,“宣”為諡號,“父”是美稱。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贈孔子為“太師”,“太師”為官位。
武周天綬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封孔子為“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文宣”為諡號,“王”是爵位。這兒的“王”不是後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趙恆加稱孔子為“玄聖文宣王”,五年(公元1012年),又改稱“聖文宣王”。“玄聖”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後漢書》首先以此稱孔子;“至聖”是指道德最高尚的人,司馬遷首先以此稱孔子,《史記・孔子世家・贊》說:“……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秋,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稱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孟子始用大成讚頌孔子,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孟子・萬章下》“玄聖”、“至聖”、“大成”都是對孔子的讚辭。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世宗朱厚�厘定祀典,尊孔子為“至聖先師”,取消諡號、封號。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世祖福臨加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十四年(公元1657年),又改稱“至聖先師”。
自此以後,直至清末,孔子的封諡號未再更動。到了民國年間,一切封諡號皆廢置不用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