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墓祠

子路墓祠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叫季路,以擅長政事著稱,曾任衛國蒲大夫、後為衛權臣孔悝的家將,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儒學後人尊其為仲夫子。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宮廷政變中為保衛孔悝而戰死,留下了‘君不死,冠不免’的歷史佳話,死後葬於戚城東,即今子路墓祠。子路墓祠的整體布局自北而南有:墓冢、墓碑、石象生、衛國公石坊、望柱,再向南為享殿、兩廊、‘高明正大’石坊、山門。

河南長垣縣

子路墓祠子路墓祠

子路曾擔任過蒲邑得令宰,祠墓一直延續千年,杜仁傑記載“自公結纓之後,蒲之民時而思之,父母祠而祀之,神明之者,有年矣。逮秦漢魏晉而下,六朝隋唐之間,天下不知其幾陵遲,而幾版盪。……喪亂後,獨此祠僅存”。

長垣縣仲子墓,據《仲子三墓誌》記載,一說長垣子路墓葬其骨骼,一說為衣冠墓。該墓在宋代子路被追封為河內公後,稱河內公墓,入元明兩朝也一直稱為河內公墓,清之後,俗稱“子路墳”。位於長垣城東北嶽莊村東北100米處。

子路墓祠子路墓祠

墓前有祠。至元八年,監察御史王惲撰《重修河內公廟化縁疏》,呼籲重修長垣子路墓祠,邑人薛某回響

,“歲涓月除,朝經暮構,至於一草、一芥、一瓦、一礫,皆手所自掇,而又執契券以明公私,按圖志以杜侵冒。雖尺寸之地不得匿。若夫門三,其首榱棟已陳;廡兩,其旁階陛隨築,駸駸乎見落成之漸。”濟南杜仁傑有記。此碑兵災後不存,明弘治八年歲次乙卯春二月既望,知縣杜啟等重立石於城東三里仲子墓前,高六尺,寬二尺七寸,正書字徑寸許。

明正統年,知縣蕭翼重修墓祠。天順間,知縣劉弘増修。成化五年正月十六欽差大理寺左寺正劉瀚為書墓碣“大賢河內公子路墓”(字徑七寸),巡按監察御史俞藎樹石。”字徑二寸。

弘治十八年,知縣白思誠悉撤其舊新之。嘉靖三十五年,知縣鍾崇武置祭田六畝。隆慶六年,知縣胡宥重修,置祭田五十畝。

萬曆三十年,墓祠頹敗不堪,知縣張文炫重修,煥然一新。

萬曆四十三年,大名府知府陳所行批准泗水仲氏六十代宗子仲銓之子仲則達仲則威分守長垣開州清豐三墓。

崇禎六年十月十六,吏部尚書邑人王永光撰《崇禎六年復先賢子路墓田碑記》立碑於仲子墓,記載仲子六十代孫仲則達仲則威守墓、接管祀田的緣由。

清朝之前,長垣仲子墓祠的規模如下:前有山門,山門右旁立“先賢仲由祠墓”巨碑。過山門為牌坊,上書“三善遺蹤”金匾。過牌坊為影壁牆。牌坊與影壁左側為廡一排,右側為筒子樓三層。影壁後為子路祠主殿,門上方有“先賢河內公墓”六個大字,後改為“正大高明”匾。主殿後為子路墓,墓前有巨型石碑,上書“大賢河內公子路墓”(字徑七寸)。整個祠墓占地數十畝。春秋二祭,除祀田所得外,縣衙每次撥銀三兩為助。

國朝康熙十八年,知縣宗琮、教諭劉漢裔因年久毀廢,建修門堂牆垣塑像,種樹,煥然一新,有碑記。

乾隆十九年,知縣屠祖賚、邑人貢生楊鍾恆重修。

乾隆二十七年,知縣吳鋼再次重修。

乾隆五十六年所立記載,每年九月九日重陽節,在子路墓前舉行敬賢大會,公布子路墓附近村民的優免事項。該碑碑高1.93米,寬0.71米,厚0.20米,今存。

可惜的是,1930年代黃河泛濫,子路祠墓均被衝垮,如今僅剩遺址,墳頭都沒了。但僅《仲子三墓》流傳下來的讚頌長垣河內公墓的明朝詩歌就有一百餘首,其文化積澱不容忽視。

山東莘縣

山東莘縣觀城鎮子路墓,觀城鎮為舊觀城縣縣城。

據《山東通志》記載“仲子子路墓,在觀城縣東南負瑕村。”,相關記載在《觀城縣誌》《曹州府志》中也有。該墓封土較早,宋代即有文字記載,明朝尤詳。

但由於該縣建制屢次興廢,此墓很少為人注意,甚至仲氏族人也很少知曉,直到清代中期才被收入《仲子書》。由於該縣位置較偏,且文人墨客足跡罕至,故而今天並沒有留下一篇相關詩文。

目前與觀城縣相鄰的范縣大部分區域已經劃歸莘縣管轄。范縣的子路堤、仲子廟(又名子路書院)也已經歸入莘縣管轄。《(康熙)范縣誌》卷之中“古蹟”記載頗詳:“子路書院,在縣城東北半里。考《卞里志》:‘周敬王十一年壬辰,即魯定公二年,子路三十五歲,因陽虎亂政,退修詩書於此。次子諱啟隨世居焉。’又《人物考》:‘周敬王七年,從孔子子自齊返魯。魯亂,避此講學。衛水大泛,築堤防禦,時值家貧親老,負米百里之外。孔子聞之曰:‘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矣。’’《卞里志》有《百里負米贊》、《築堤拯溺贊》。至今堤形蜿蜒,名曰‘子路堤’,環堤悉仲氏居,堤巔有廟,即舊為書院處,遺像巍然,廩生仲文化等奉祀,至今未湮。”《仲里志》也有記載:“祠堂……康熙二十九年知縣宮廣重修,有碑記,三十八年,范縣六十四代孫仲繼賢等又重修。”仲文化是明朝天啟年間的歲貢生,可見明朝天啟年間莘縣仲氏族人聚居聚居規模就已經很大了。假如這記載可靠的話,那么莘縣就是仲子路的第二故鄉,仲子路卒後安葬在莘縣也就順理成章。

河南清豐縣子路墓

清豐縣

子路墓,在縣西南三十里趙讓村。嘉靖三十七年,知縣李汝寬封土列樹,創建祠屋,立石以表之。春秋特祭焉。有晁記,並李汝寬奠辭。

〖《清豐縣誌》〗

河南濮陽

簡介

子路墓掠影子路墓掠影

據傳,子路墳修於漢代。墳高4.30米,直徑約29米。墓側古柏肅穆,四周圍牆環繞,墳前有石柱、石門、石碑、石獅、石龜等。篆刻有致,史跡翔實。

子路墓祠子路墓祠

子路墳,亦稱仲由墓,位於濮陽縣城北5公里,今京開大道西側,其西南半華里是戚城遺址。相傳戚城曾是衛靈公的外孫孔悝的封邑,所以俗稱孔悝城。墳的東北1華里有蒯聵台遺蹟。

仲由墓直徑28米,高4.30米,墓周有青磚砌成的圍牆。墓前有碑,上刻“仲夫子之墓”五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再往南有石象生、衛國公石坊、石闕和望柱,有四通明清兩代重修仲由墓祠祀碑排列兩旁。其路東側有一巨碑,上書“仲夫子落纓處”。墓園原來翠柏蔥鬱,大者可二人合抱,惜全毀於1958年。再往前南為墓祠,其享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酸復頂,宏偉壯觀。還有東西兩廡享堂,內有明、清兩代碑刻題詠二十來方,多刻文人官紳讚頌仲夫子的詩詞歌賦。

文獻記載

部分文獻部分文獻

子路墓祠是濮陽市區一處重要名勝古蹟,其始建年代不詳,據《水經注·河水》所載戚城東有“子路冢”,說明在1400年前北魏酈道元寫《水經注》時,已確認這裡就是子路的葬所。

仲由墓曾被盜掘,墓室內有殘鐵劍一把,陶壺、陶鼎、陶陲各一件。墓基為夯打,墓室為繩紋小磚券砌。專家認為此墓始建於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之西漢中葉。以後歷代均有修葺,明代重修再三,今有碑文在其墓側。

其他

1991年至1992年,濮陽市人民政府對子路墓祠進行了全面整修復原。整修後的享殿、兩廂房、山門、石碑坊皆為明清風格。大殿為綠琉璃瓦單檐歇山頂式仿明建築,面闊 五間,進深三間,三交六木宛 雪花窗欞。四周有石欄桿環繞。兩廂房,面闊十一間,為硬山前抱廈式仿明建築。山門亦為綠琉璃瓦、面闊三間的仿明式建築。現在的子路墓祠,雕樑畫棟,古色古香,為典型的陵墓式建築。

子路墳位於新市區的中心地帶,濮陽市政府已對其修繕一新。

濮陽市著名旅遊景點

概況濮陽市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濮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景點世錦園 | 毛樓生態旅遊區 | 中原綠色莊園 | 將軍渡 | 倉頡陵遺址 | 迴鑾碑 | 子路墓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