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臍疝

嬰幼兒臍疝

嬰幼兒臍疝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缺陷性疾病,隨著年齡的增加,該病逐漸減少。大多數可在2歲內自愈。自臍部突出的疝稱臍疝,嬰幼兒臍疝是指嬰兒腹腔內容物由臍部薄弱缺損突出形成的病症,多為先天性疾病。臍部是胚胎髮育過程中最晚閉合的部位。同時,由於新生兒臍部缺少脂肪組織,使腹壁最外層的皮膚、筋膜與腹膜直接連在一起,成為全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在腹腔內壓力增大的時候,腹腔內容物很容易於此部位突出形成臍疝。臍部可復性腫塊是最重要的臨床表現,尤其在嬰兒啼哭時更為明顯,一般無其他症狀。由於嬰兒腹壁及疝環均較柔軟,嵌頓甚為罕見。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嬰幼兒臍疝 圖1幼兒臍疝 圖1

嬰兒臍疝俗稱“氣肚臍”,是指嬰兒腹腔內容物由臍部薄弱缺損突出形成的病症,多為先天性,是新生兒和嬰兒時期常見的疾病之一。臍帶脫落後,臍部瘢痕區由於胎兒階段臍帶從腹壁穿過,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處;在嬰兒期,兩側腹肌未完全在中線合攏,留有缺損,在醫學上稱為臍環。當哭鬧過多、咳嗽、腹瀉等促使腹內壓力增高時,便會導致腹腔內容物,特別是小腸,連同腹膜、腹壁皮膚一起由臍部逐漸向外頂出,形成臍疝。
發生率在新生兒中有5%~10%,多發生在早產兒。有人調查體重在1000~1500克的新生兒臍疝的發生率為84%,而在2000~2500g之間者為20.5%。女孩較男孩多2~3倍。

病因

嬰兒臍帶脫落後臍部瘢痕是一先天性薄弱處,且在嬰兒時期兩側腹直肌前後鞘在臍部未合攏,留有缺損,形成臍疝發生的條件各種使腹腔內壓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瀉、過多哭鬧等,皆能促使臍疝的發生。

發病機制

臍是腹腔最後閉合的部位,是胎兒的臍帶所在處。臍靜脈在臍的最上部,穿過腹壁,向內移行至鐮狀韌帶下緣出生後近臍部的一段臍靜脈成為肝圓韌帶。胎兒時的兩支臍動脈位於腹橫筋膜與腹膜間在臍兩側偏下部進入臍帶,出生後退化成纖維性索條被稱為臍外側韌帶。胎兒的臍尿管位於下腹部的中線、腹壁與腹膜間,出生後退化成為臍中韌帶。出生時臍帶被結紮剪斷斷面瘢痕形成以上諸韌帶間被疏鬆結締組織充填,成為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臍環包繞臍周,較堅韌,是由腹直肌前、後筋膜及腹橫肌筋膜融合而成。初生時臍環較大,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收縮,最終消失。臍環較大時諸韌帶間的空隙增大,腹腔內臟帶著腹膜穿過韌帶間的空隙,突出到臍環外,形成臍疝。嬰兒,特別是早產兒、低體重兒、營養不良兒及大腦性痴呆症患兒,臍周圍的組織發育欠佳或較鬆弛臍環較大臍環的收縮及閉合較遲緩,是這類小兒好發臍疝的解剖因素。
另有人做組織學研究,在胎兒期,臍動脈壁內的彈力纖維不斷向周圍延伸,加固了臍的下部環繞著臍動脈及臍尿管,如同括約肌一樣。在臍帶脫落後,臍環閉鎖,臍環的下部緊密閉鎖臍靜脈的周圍無此“括約肌”結構,使臍的上部比下部薄弱,故易在上部發生臍疝。

臨床表現

嬰幼兒臍疝 圖2嬰幼兒臍疝 圖2

多發生在臍帶脫落後的數天和數周的嬰兒,此時臍帶的切斷處已有上皮形成,因此疝的表面有皮膚覆蓋主要表現在臍部有腫物突出,哭鬧時腫物增大,皮膚緊張很薄呈微青色安靜平臥或睡眠時腫物縮小消失,臍部留有鬆弛的皺褶,用手指將疝內容還納後,往往可以聽到氣過水音,並且可以觸到組織堅硬的臍環,以手指深入臍孔內,可估計到臍環的直徑當小兒咳嗽、哭鬧、用力時手指可有衝擊感。

併發症:

1.疝容物粘連 粘連時可引起臍部疼痛尤其是大網膜在疝囊內粘連時疼痛更明顯,有時可引起腹脹、嘔吐等症狀。
2.臍疝嵌頓 臍疝的內容物多為小腸、大網膜等很少發生嵌頓。一旦臍疝嵌頓,則各種症狀加劇。
3.臍疝穿破 臍疝疝囊及被蓋較薄,遇有外力時易發生穿破。

診斷

臍部有可復性腫物,哭鬧時脹滿,安靜時消失即可診斷。

如何護理臍疝

患有嬰兒臍疝的寶寶大都愛哭,因此日常護理時一定要注意,不能讓寶寶老發脾氣、哭鬧、咳嗽,寶寶經常生氣的話容易導致腹部壓力增大引起臍疝加重,家長應該多多安撫寶寶,努力消除腹壓增大的因素。
寶寶排便也會影響到臍疝,由於大便硬,在排便時用力等,也會增大腹腔內壓力增大,加重嬰兒的臍疝。可飲嬰兒果汁以易於排便,多給寶寶吃些補氣的食物。
再者要及時採用專業嬰兒臍疝帶治療嬰兒臍疝,挑選臍疝帶時要注意的除了要比較療效外,更要注意臍疝帶的材質、束縛的鬆緊度、固定性和安全性等等。

治療

嬰幼兒臍疝對嬰兒的健康有一定的影響,需要早發現早治療。嬰兒有自愈,但是自愈的時間一般在6個月以上,嬰兒多好動,疝環口隨著反覆突出會逐漸變大,如果在2歲內沒有自愈,就必須要接受手術治療。為了嬰兒的身體健康,嬰兒臍疝要早發現早治療。
1.臍疝帶治療臍疝 2歲以內的嬰幼兒臍疝多為可復性臍疝,一般不需要使用手術治療。大多寶寶可以選用專門治療嬰幼兒臍疝的臍疝帶進行治療。

臍疝帶包含臍疝帶和疝包,使用前給先將臍疝突出物輕柔回納至腹腔,將疝包壓住肚臍,綁好臍疝帶即可。

傳統臍疝帶多為小圓疝包,寶寶使勁時腹腔壓力增大,容易導致疝包移位。目前,國家最新專利平壓式疝包效果較好,採用的是平壓式疝包,疝包可全面覆蓋住寶寶肚臍部位,持續將疝容物壓回腹腔,一般持續使用1-2個月大部分患兒就可康復。避免臍疝產生嵌頓(肚臍硬硬的,回不去了)而要接受手術治療,也不需要寶寶難受的等待6個月以上的自愈。

臍疝帶展示臍疝帶展示

2.手術療法 如果嬰兒沒有及時使用臍疝帶治療,在2歲後仍未自愈者,必須要手術治療。
(1)有下列情況者可考慮手術:①疝較大臍孔直徑在2cm以上;②經1年的保守治療沒有治癒,年齡在2歲以上;③已經嵌頓,內臟與疝囊有粘連;④臍部疼痛,推測有大網膜粘連者。
臍疝帶展示臍疝帶展示

(2)手術方法:圍繞臍疝之下方作半圓形皮膚切口,分離皮下組織後游離疝囊,將疝囊從臍部皮膚下面切除後,縫合腹膜,然後將二側腹直肌筋膜緣用粗的絲線在正中線上縫合,逐層縫合皮膚(圖2)創口用無菌紗布覆蓋後用寬粘膏固定,以消除腹壁的張力。
(3)術後併發症的防治:皮下血腫是術後常見併發症,其形成多因剝離疝囊後創面局部滲血,形成血腫並逐漸擴展到腹前壁。治療不當可導致感染形成膿腫。避免的辦法是仔細徹底止血;術畢應在臍窩處放置與臍窩同樣大的棉紗球加壓包紮小的血腫可自行吸收,大的血腫可剪開部分縫線去除積血及凝塊,加壓包紮,同時全身套用抗生素治療。

預後預防

預後:

臍疝經手術修補後效果良好,而且可以保留良好的臍外觀,很少有復發。

預防:

防止腹壓增高,是預防臍疝發生和發展的重要措施,如加強對嬰兒的必要照料,減少嬰兒的哭鬧;定時、定量供給飲水、果汁或菜汁促進排便通暢;酌情加減衣被,防止呼吸道感染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