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急疹

嬰兒急疹

嬰兒急疹,又稱嬰兒玫瑰疹,是人類皰疹病毒6型導致的嬰幼兒期發疹性熱病,臨床以持續高熱3~5天,熱退疹出為特點。一般幾小時內皮疹開始消退,2~3天內消失,無色素沉著及脫皮。本病主要多見於周歲內嬰兒,四季均可發生,一生中感染兩次以上者極少見。其臨床表現是起病急,高燒達39-40℃,持續3-5天自然驟降,精神即刻好轉。它的特點是燒退疹出或疹出熱退。皮疹多不規則,為小型玫瑰斑點,也可融合一片,壓之消退。先見於頸部及軀幹,很快遍及全身,腰部及臀部較多。皮疹在1-2天內消退,不留色素斑。該病在出疹前可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狀,如咽炎、腹瀉,同時頸部周圍淋巴結普遍增大,這對幼兒急疹的診斷很有意義。

基本信息

發病原因

嬰兒急疹嬰兒急疹
目前認為,HHV-6(全稱HumanHerpersViruses,中文全稱人皰疹病毒6型)是該病的主要病因,但並不是惟一的病原。HIV-7感染亦可引起本症。HHV-6還可引起嬰兒發生無皮疹的急性發熱性疾病。
1.HHV-6美國Salahuddin等於1986年從6例各種淋巴增生性疾病患者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s)中分離出一種新病毒。其後的研究證明其基因構型與人類皰疹病毒特別是與CMV有66%同源性,屬於β-皰疹病毒科,於1987年定名為HHV-6。
HHV-6為嗜淋巴細胞病毒,可在T型及B型淋巴細胞內複製。根據抗原性不同,又可將HHV-6分為A、B兩組,兩組病毒間的基因同源性達96%以上,但兩型間的抗原性和致病性等方面略有不同。1988年從ES患者外周血多形核白細胞分離出HHV-6。此後又從ES患者CD4+、CD8+、CD3+、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分離到HHV-6。套用中和試驗測定ES疾病不同階段的HHV-6抗體,其結果陽性率為18%~100%。目前已確認HHV-6感染是引起ES的病因。絕大多數ES由HHV-6B組感染引起,極少由A組感染引起。
HHV-6具有典型的皰疹病毒科病毒的形態特徵,病毒顆粒呈圓形,由162個殼粒組成20面體對稱的核衣殼,直徑90~110nm;外面由皮質粒組成皮質層,厚約20~40nm;最外面覆蓋一層脂質膜,表面有不規則糖蛋白突起。核心是線狀雙鏈DNA纏繞在一核心蛋白周圍形成軸絲;成熟釋放的病毒顆粒直徑180~200nm。
2.HHV-7Frenkel等於1990年首次從一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細胞中分離出HHV-7。此後又從一患慢性疲勞綜合徵患者體內分離出該病毒。病毒顆粒直徑約為200nm。HHV-7有囊膜。與HHV-6、CMV同屬於β-皰疹病毒科。
3.無症狀的成人患者是本病的傳染源,經呼吸道飛沫傳播。胎兒可通過胎盤從母體得到抗體,出生後4個月時抗體陽性率為25%,11月為76%,5歲時90%,17歲時達98%。

發病機制

HHV對淋巴細胞具有親嗜性。
嬰兒急疹嬰兒急疹
1.HHV-6HHV-6的基因組為163~170kb,能編碼70多種產物,包括早期即刻蛋白IE-A和IE-B。HHV-6有2種變型(variant),變型A和B。兩種變型在核苷酸水平上的同源性在最保守的基因為95%~99%,而在差異最大的部位則有75%。有人提出HHV-6的這兩種變型應當被列入兩種不同的屬。不同變型在引起兒童或成人感染方面的親嗜性可能不同。與其他皰疹病毒相似,HHV-6在人類引起原發感染,並在感染消退之後,該病毒的基因組可在宿主細胞內長期潛伏存在。此病毒有若干糖蛋白,其中gH糖蛋白可能在該病毒進入細胞引起感染以及使受感染細胞融合中起主要作用。
HHV-6的核酸主要潛伏在外周血單核細胞、唾液腺、腎及支氣管的腺體內,在一定條件下,HHV-6可被激活,引起再感染。HHV-6激活機制尚不清楚,研究顯示體記憶體在HIV、EB病毒、麻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感染時,可激活HHV-6。
在電鏡下無法將HHV-6與其他皰疹病毒區分開,但可用DNA雜交、PCR或用HHV-6特異的多克隆或單克隆抗體以免疫螢光抗體法將其與其他皰疹病毒區別開。HHV-6雖然與皰疹病毒屬中的巨細胞病毒最接近,但這兩種病毒之間沒有抗體交叉反應性。
2.HHV-7基因研究顯示HHV-7與HHV-6和HCMV的DNA同源性較高。HHV-7可在臍帶血單核細胞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培養,方法類似HHV-6。HHV-7對T淋巴細胞有很強的親嗜性。此病毒也常存在於健康成人的唾液中。
因本病很少死亡,缺少解剖資料,發病情況仍不十分清楚,根據其他皰疹病毒發病過程推測為:病毒從口咽部入侵,很快到達局部淋巴組織,生長繁殖,大量進入單核細胞,並隨血流散播至全身器官組織。無論在感染極期、恢復期或甚至在健康成人中都可在循環的淋巴細胞中檢出病毒,最多在單核巨噬細胞中獲得陽性。病毒血症引起臨床上各種表現。有認為皮疹系機體對病毒的免疫反應所致,但也有認為系病毒直接造成病變的局部表現。對熱退而疹出的機制尚未能解答。發現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似與HHV-6有協同作用,兩類病毒都侵入CD4淋巴細胞並進行繁殖,HHV-6促CD4+表達而利於HIV入侵,而HIV則能提高HHV-6基因表達和繁殖,故HIV感染促使免疫力下降,則使HHV-6病毒得以生存和擴散。帶有HHV-6病毒的巨噬細胞使受染的宿主細胞受體得以表達,而有利於該病毒在免疫低下機體中持續存在並有效地擴散。

流行病學

本病一年四季可見,但以冬春季為最多。發病人群以6個月以上至2歲的嬰幼兒為主。尤以1歲以下嬰幼兒最多。國外有學者對年齡為4~12個月的幼兒急疹進行統計,80%以上為生後6個月發病。病兒、無皮疹的病人和隱性感染者都是本病的傳染源,健康帶毒者可能是原發感染的主要來源,可經唾液及血液傳播。發病後人多可獲得終身的免疫力。

臨床表現

分為前驅期與出疹期。
1、前驅期
患兒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高熱,體溫達39~40℃或更高,呈稽留熱或弛張熱型,持續3~4日後體溫驟降,也有少數病例體溫逐漸降落,或高熱24h後降至正常,再繼以間歇發熱2~3日降至正常。大多數病兒除高熱外,一般情況良好,少數病兒於高熱時出現驚厥和腦膜刺激征。發病在冬季常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流涕,多數有鼻炎,咽部輕或中度充血。夏秋季發病者常伴有噁心、嘔吐、腹瀉等。
2、出疹期
皮疹大多出現於發熱3~4日,體溫驟退後,少數在退熱時出現皮疹,是本病的主要特徵。皮疹呈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直徑約~3mm,周圍有淺色紅暈,壓之褪色,多呈散在性,亦可融合,不癢,皮疹由頸部和軀幹開始,1日內迅速散布全身,以軀幹及腰臀部較多,面部及四肢遠端皮疹較少,肘膝以下及掌跖部多無皮疹。皮疹數小時後開始消退,1~2日內完全消失,不脫屑,無色素沉著。發熱期少數患者在軟腮及懸雍垂可見淡紅色斑疹,出疹後即消失。頸部淋巴結腫大,尤以枕後及耳後淋巴結為明顯,熱退後可持續數周才逐漸消退,脾臟偶可腫大。
本病一般症狀較輕,多數為良性經過。

併發症

1、高熱驚厥
研究證實,由HHV-6感染引起的高熱驚厥占高熱驚厥病因的30~70%。感染的證據包括從高熱患兒腦脊液中檢測到HHV-6DNA,HHV-6IgG抗體滴度恢復期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HHV-6IgM抗體陽性等。部分患兒高熱驚厥後可出現腦海馬的硬化,進而引起癲癇發作。
2、腦炎
神經系統症狀可以在發熱期出現,也可以發生在熱退出疹期後。腦脊液、腦電圖、CT檢查所見無特徵性改變。SPECT檢查結果為大腦半球和大腦基底核區域血流低下,支持HHV-6感染造成腦血管病變,引起腦炎的論點。從腦炎患者腦脊液中可檢測到HHV-6DNA及抗體。 3、偶有腹瀉並發,腹瀉時不可攝入白開水或者葡萄糖、含乳糖的食物(包括含乳糖的牛奶),應喝濃稠的米湯,加適量鹽。4、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可能發生肝炎或肺炎等併發症;
5、其它少見併發症:脊髓膜炎、面神經麻痹、急性肝炎、心肌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診斷

根據2歲以內的嬰幼兒,高熱3~4天,全身症狀輕微,熱退時或熱退後出現紅色斑丘疹,皮疹持續1~2天消退,即可作出臨床診斷。
幼兒急疹在患兒高熱、皮疹發出之前診斷有一定困難,但國外有學者研究發現,由HHV-6感染引起者,在發熱期(出皮疹前),89.5%的患兒其懸雍垂根部兩側出現潰瘍。因此,懸雍垂根部兩側潰瘍對於HHV-6引起的幼兒急疹可能具有早期診斷意義。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檢查:在發病第1~2天,白細胞計數可增高,但發疹後白細胞計數下降,淋巴細胞相對增加。
2.病原學檢查:
(1)病毒分離
HHV-6感染髮熱期從末梢血單核細胞中進行病毒分離,90%以上為陽性,出疹期減少為40%左右陽性,疹退後很難分離到病毒。病毒分離需要8~10天。
(2)特異性抗體、抗原檢測
活動性HHV-6感染時特異性lgM抗體5~7天后轉陽,10天內雙份血清特異性IgG抗體4倍升高。用單克隆抗體檢測末梢血單核細胞中HHV-6特異性早期抗原,因其和病毒分離結果符合率達90%以上,當日可出結果,能為臨床做出快速診斷。
(3)病毒DNA檢測
當有HHV-6活動性感染時,用定量PCR方法檢測末梢血單核細胞,105細胞中HHV-6DNA量可達105以上拷貝數。進入恢復期逐漸減少為105細胞中可檢出10拷貝的病毒DNA,數年以後仍然可以檢測到。所以PCR方法檢測末梢血單核細胞中HHV-6DNA陽性,有活動性感染或繼往感染的可能性。但是用PCR方法在血漿中檢測到HHV-6DNA,可以診斷HHV-6活動性感染。
通常依據典型臨床表現即可作出臨床診斷,臨床醫生一般不需要依靠病原學檢查診斷此病。

鑑別診斷

幼兒急疹需與麻疹及風疹相鑑別。
1、風疹
風疹的皮疹與幼兒急疹相似,但風疹好發於學齡期兒童;有接觸史(學校及托幼機構內常有小規模流行);出疹前無發熱症狀,或僅有輕度發熱;皮疹稀疏分布於全身,手足心可有皮疹;個別病例皮疹消退後留色素沉著或脫屑;枕後淋巴結腫大更為明顯;發病1周左右可檢測到抗風疹病毒IgM抗體。
2、麻疹
麻疹在出疹前除有高熱症狀外,還伴有咳嗽、結膜充血、流淚、畏光、鼻塞及流涕等卡他症狀;第二磨牙對側頰黏膜出現藍白色或紫色小點,周圍有紅暈,此稱為Koplic斑,是麻疹的早期診斷依據;麻疹的皮疹與幼兒急疹相似,但顏色更為鮮艷,為鮮紅色或暗紅色的斑疹或斑丘疹,皮疹全身分布,可波及手足心,皮疹消退後留色素沉著及脫屑;並且麻疹出疹時發熱更高,而幼兒急疹出疹時熱退,依據此點較易鑑別。麻疹皮疹出現後3~4天血液中出現抗麻疹病毒抗體,2~4周后抗體滴度最高。患兒一般未接種過麻疹疫苗,出疹前往往有麻疹病人接觸史。
3、藥物疹
主要見於磺胺類或青黴素治療者,可根據有藥物史、皮疹形態多樣性、分布較泛、瘙癢、停藥後皮疹即消退等特點可進行鑑別。

疾病治療

一般不需特殊治療,主要是對症處理,尤其對高熱病人應予以退熱鎮靜劑;如果持續高熱,就需要加強水分和營養供給,可以多喝白開水、菜湯、果汁等;如果出現腹瀉等併發症,也是由於該種病毒引起的,腹瀉時不可攝入白開水或者葡萄糖、含乳糖的食物(包括含乳糖的牛奶),應喝濃稠的米湯,加適量鹽。
目前尚無十分肯定的抗病毒藥,可服用比較溫和的清熱解毒的中成藥。對巨細胞病毒有用的抗病毒藥可以在重症患者試用,有人用阿昔洛韋(aciclovir)效果不顯著。認為更昔洛韋(ganciclovir)或膦甲酸鈉(foscarnetsodium)效果較好。本病一般不重,應著重一般處理,加強護理,臥床休息,多飲水。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飲食。高熱可用物理降溫或小量退熱劑,哭鬧煩躁試用鎮靜劑。驚厥則及時止驚。
治療建議:
(1)讓患兒休息,病室內要安靜,空氣要新鮮,被子不能蓋得太厚太多。
(2)要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經常給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漬,以免著涼。
(3)給孩子多喝些開水或果汁水,以利出汗和排尿,促進毒物排出。
(4)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
(5)體溫超過39時,可用溫水或50%酒精為孩子擦身,防止孩子因高熱引起抽風。
(6)高燒時期由些寶寶會發生抽筋現象,但是這些抽筋通常是良性,而且不會留下後遺症。
(7)出疹子的同時通常伴有發燒,建議等退燒後再打預防針,晚幾天接種沒關係的。任何預防針發燒時都不要打。
(8)在出疹子期間,小寶寶照樣可以外出、可以洗澡,也不需禁食某些食物。
(二)預後
ES無需特殊治療,預後良好。

處理

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抗生素治療無效。只需對症處理,高燒、煩躁或易驚跳時,可用退熱鎮靜劑;如果持續高熱,就需要補充更多液體,多喝白開水、菜湯、果汁等.如果出現腹瀉等併發症,也是由於該種病毒引起的,腹瀉時不可攝入白開水或者葡萄糖、含乳糖的食物(包括含乳糖的牛奶),應喝濃稠的米湯,加適量鹽。

預防

本隔離患兒至出診後5天。病傳染性不強,預防措施參照呼吸系統疾病預防方法。
幼兒急疹是由人類皰疹病毒6、7型感染引起的,這類病毒可能是經由唾液等的口腔分泌物所傳播。所以,預防寶寶患該病,應該阻斷其傳播途徑,家長應多注意口腔衛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