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陵

嫘祖陵

嫘祖陵,坐落在金雞青龍山,是家蠶的創始人嫘祖的墓陵,屬中華女祖第一陵。

概述

位於嫘祖出生和歸葬之地---金雞青龍山,該陵為八卦行,外露三方,內藏五方。陵墓邊長為24.95米,意為二十四節、九五至尊,陵直徑60米,高190米,屬中華女祖第一陵。西周至清朝的幾千年間受到了下至萬民百姓,上至朝廷官員的普遍崇敬嫘祖,因為她首先馴養家蠶,創造蠶絲業而被人們奉為先蠶。為了便於人們的直觀了解,廟裡的牆上請人畫了“嫘祖采果奉親發現天蟲”的壁畫。廟裡有這樣的文字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偏房有間沒有會議桌的會議室,牆上有幅通俗易懂的軒轅黃帝向嫘祖求愛的圖。畫家想像的房屋遠遠超出此間寺廟的建築風格,簡直像嫘祖的宮殿,畫上的黃帝活像是位戲劇里的新郎官角色,一副老實巴交的樣子,而嫘祖表現得大度而有分寸,想是畫家站在嫘祖立場上的表現。後院的大殿是新修的。爬十幾階石梯登上後面的一個平台,院壩里種滿了菜。大殿里由於花格窗花投進的光線使殿里顯出一種因通透明亮而形成的莊嚴。碑亭前的香爐也是目前全國別具特色的石制龍鳳浮雕香爐,長7m,寬1.5m,高2.5m。
宏輝高華、堂煌典麗的嫘祖宮、造型壯觀的舞台、整潔雅致的紀念館、會議室、辦公室、接待室、廚房等組成3000多平方米的廟建築群。嫘祖宮所地高燈鎮有豐富多彩的嫘祖傳說故事、各具特色的嫘祖景觀多處。更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如:石斧、古桑化石、古桑殘 、銅鏡、金蠶、古絲絹、古梭子、陶雞、陶虎、陶杯、陶房、開元通寶銅錢和祭文原件。嫘祖文化以其大民族、大文化、大團結和統一的獨特內涵,在古文明、祖文化中獨樹一幟。
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傳播中華文明、學習先祖精神,既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強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感,有效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進程,又有利於激發全球華人的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不息勇攀時代科技高峰的創新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

嫘祖典故

少年時的嫘祖便顯現出與眾不同的聰慧。一天,嫘祖在摘桑葚時,偶然發現桑蟲結的黃繭,便摘來含在口中玩耍,由於唾液浸泡加熱溶解了膠質,嫘祖無意中順手理出了繭中的絲線。用手一摸,還挺結實,不像蜘蛛絲那樣容易斷。聰明的嫘祖頓生編織蠶絲以代替獸皮樹葉作衣服的欲望。後來,嫘祖將野桑繭變為家養,又發明了一些繅絲的工具,實現了她以絲綢作衣服的夢想。從此,開啟了西陵部落衣著文明時代,結束了穿樹葉、披獸皮的生活方式。此後,年輕的嫘祖以發明絲帛而稱雄西陵,並受到黃帝的仰慕。便與黃帝聯盟聯姻,巡行天下,教民養蠶,普及蠶桑絲綢文化。輔佐黃帝,統一中原,奠立國基,是以稱她為母。

嫘祖故里初探

鴻蒙初開,乾坤始奠,萬物萌生,靈長漸進。猿類分化,古猿類人。寰球至第四紀,母系之人成群,食野果,齧腥臊,披樹葉,衣獸皮,採獵有獲則飽,得穴築巢則安。後數世,母系群落為男性主宰,剽悍男性群落征並小系,形成部落。軒轅丘之部落聯合併征並若干部族,戰蚩尤,勝炎帝,北起涿鹿,橫跨黃河長江,征至東海、黃海、渤海,而為其首領之軒轅,被擁為大酋長黃帝,為中華民族奠定了雛形。黃帝入雍,得周部落始祖后稷(今陝西武功人),教民種植畜養;南入荊,得西陵氏慧女雷氏,立為正妃,教民栽桑養蠶,繅織縫綴蔽體。於是農耕定居社會雛形奠基。後世傳說上蒼賜穀神后稷、衣神雷氏(即嫘祖亦稱雷祖、先蠶)予黃帝耕織安民,以定天下。斯時,民安定而貢賦興,銅、錫、玉帛、皮、墨等,歲必上貢。
西陵氏為何部落,嫘祖為何地何族人氏?文字所記最古之事,惟有傳說,況資料極少,有文字記載乃四千年以後之事。據我國最早的地理學文獻《書經?禹貢》載,夏禹治水,初奠山川,禹以冀為中州,冀之西分為荊、豫、梁、雍四州,冀之東分為兗、青、徐、揚四州。《禹貢》載:“荊及衡陽惟荊州(湖北南漳西南之荊山陽湖南衡山以南是荊州。)江漢朝宗于海(長江、漢水入海好像諸侯朝見天子一樣),九江孔殷(沅水、漸水、元水、辰水、敘水、酉水澧水、資水、湘水都合於洞庭湖,水勢盛大),沱潛既道(長江的支流沱水、漢水的支流潛水已疏通),雲土夢作義(音)(雲土,澤名,中有土丘可耕種;夢,澤名,在江北側,兩個澤開始得到治理)。”夏禹所劃荊州疆域獨以疏通長江為標誌,西陵為長江開口之地,處荊山之西南,巫山以東,其地廣西陵峽周圍數百里,此地人之群落以地名之,為西陵氏。正如黃帝起於軒轅丘為軒轅氏,以地名為姓氏耳。上古之世,長江尚未疏導。西陵峽羈鎖五龍(長江上游五大支流),上下游水患尤甚。“洪水泡天”、“洪水濟天”多患於此。近江峽數百里,洪水動輒淹沒數月乃至經年,氏族群落不可沿江而居,惟峽之東北百餘里之山丘利於人群居住。斯地即今之苟家埡區域,近西陵峽,通荊山北地。當時道途閉塞,無戰亂之憂,處峽江東北之山丘,無水患之憂。其山陵有雷丘雷公山)居住西陵氏部族雷氏,倚狩獵種植果腹,養蠶繅織蔽體,雷氏中有慧女,繅絲綴縫出色,為軒轅所羨,娶為正妃,專事教民養蠶繅織,蔽體禦寒。至此,黃帝令養蠶之民歲必以絲帛上貢。今之苟家埡上古時或為雷公丘、雷公山不可確知,然雷家沖其地今在近處。至於苟家埡之“苟”或說為“敬”,或說“敬”家分姓為“苟”、“文”兩姓,另外儲存原姓“敬”,現在此地仍存三姓
上古之文明,其傳承方式主要是靠傳說,傳說傳承了人類的習俗、崇拜、儀節等。苟家埡之養蠶史古遠,養蠶習俗有上古之風,尤其祭祀蠶神之禮儀流傳深遠。養蠶人每年三祭。一是初祭,在懷孵蠶卵前舉行。先是選身強力壯、已有生育之少婦孵蠶卵。清掃專用房間,用艾蒿煙燻,以雄黃調白酒口噴牆角,擇吉日上供,在房內焚香三日祭蠶神,孵蠶婦淨身靜心,單身獨居,避生人,避葷腥油煙,禁說“鼠”、“蠅”、“病”之類的字或音,禁忌很多,直待蟻蠶出,莊嚴氣氛始得解除。二是大祭。每年時值春蠶大眠放食之前的夏曆三月十五日(一說是蠶神生日,一說為蠶神升天之日),古時蠶農群聚雷丘(一說雷家沖)祭祀蠶神,祈禱豐收,後若干世,蠶農逐年集資,修成蠶神廟(一說財神廟),即雷祖廟。大祭之日,祭品除香菸酒果外,給神龕、神像披絲綢是必須的。主祭多為女性,或遇豐年,多有唱戲、玩燈之盛舉。大祭形成了廟會,常常聚南漳、保康、東湖、當陽臨縣之民數以萬計,祭至三日才散。三是末祭,為收繭繅絲、種蛾產卵之後。其時,家家戶戶殺雞、烹臘肉、繅絲鍋里煮鹽雞蛋,擺上供品作祭,請蠶卵入侵,送蠶神回天宮,舉家入宴慶豐收。宴後,洗滌蠶具,並用艾蒿、柏枝、雄黃等煙薰後專屋收藏。此種鄭重而廣有影響祭祀蠶神之禮儀,西陵峽周圍數百里區域唯有苟家埡有之。這一套完善祈祭蠶神之禮儀,苟無古遠傳說之傳承,豈能傳世!解放後,此禮儀早已打倒,然廟會依然熱鬧異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