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而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和1659年的庇里牛斯和約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系列之一。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是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簽約雙方分別是統治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和法國、瑞典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內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等諸侯邦國。而在1648年10月24日簽定的西荷和約,正式確認了威斯特伐利亞這一系列和約,並象徵三十年戰爭結束。

一般史學家會視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和1659年的庇里牛斯和約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系列之一。

和約主要內容如下:

重申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約繼續有效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哈布斯堡皇室承認新教在神聖羅馬帝國內的合法地位,同時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在帝國內地位平等

神聖羅馬帝國內閣諸侯邦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其中歸正宗加爾文教派獲帝國承認為合法宗教

神聖羅馬帝國內閣諸侯邦國有外交自主權,唯不得對皇帝及皇室宣戰

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為獨立國家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奧地利領地被迫割與法國,瑞典和部分帝國內的新教諸侯

法國得到洛林內梅林、圖爾、凡爾登等3個主教區 和除斯特拉斯堡外整個阿爾薩斯

瑞典獲取西波美拉尼亞地區和維斯馬城、不萊梅-維爾登兩個主教區,從而得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南岸的重要港口

普魯士獲得東波美拉尼亞地區和馬格德堡(Magdeburg)主教區

薩克森獲得路薩蒂亞(Lusatia)地區

普法爾茨(palatinate)公國一分為二

信奉天主教的上法普爾茨與巴伐利亞合併

信奉新教的下普法爾茨(萊茵蘭-普法爾茨)維持獨立

神聖羅馬皇帝選舉不得在現任皇帝在世時進行,以免皇帝干預,影響結果

法國和瑞典在神聖羅馬帝國議會有代表權,巴伐利亞公爵被封為選帝侯

此和約導致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領地,也削弱了皇朝對神聖羅馬帝國內各邦國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國陷入封建分裂的時代,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勞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把一個較為完整的奧地利保留下來,也保留下奧地利在中歐的地位,使他在今後的歐洲政治中依然起著重要作用。

另外,此和約導致法國,荷蘭和瑞典這三大歐洲新霸主的崛起。

該和約的簽署,開創了由國際會議解決國際問題的先例,被譽為“影響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

該和約還可以被翻譯為“威斯特發利亞和約”。

深遠影響

改變了歐洲政治力量對比

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的衰落

(1)導致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領地,也削弱了皇朝對神聖羅馬帝國內各邦國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國陷入封建分裂的時代。

(2)但是皇帝的首席代表特勞特曼斯道夫施展外交手腕,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把一個較為完整的奧地利帝國保留下來,也保留下奧地利在中歐的地位,使他在今後的歐洲政治中依然起著重要作用。

(3)西班牙陸戰海戰皆敗,從此失去了歐洲一等強國的地位。

法國、瑞典、荷蘭、布蘭登堡的崛起

(1)法國在此戰中獲得了洛林的三個主教區,實力大增,為後來稱霸歐洲打下基礎。

(2)瑞典獲得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為北歐強國。

(3)荷蘭獨立得到西班牙的正式承認,成為17世紀前期的海上霸主。

(4)布蘭登堡在德意志內部崛起,成為德意志境內僅次於哈布斯堡皇室的諸侯,便是後來普魯士王國乃至於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前身。

創立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

確定了國際關係中應遵守的國家主權、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被譽為“影響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

確立了國家主權平等原則

近代國際法的形成是以主權國家的建立為標誌的。威斯特伐利亞公會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許多邦國是獨立的主權國家。於是,在歐洲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獨立的主權國家。威斯特伐利亞公會以及在會議上籤訂的契約確立了國家主權平等、領土主權等原則,從而為近代國際法奠定了基礎。

配圖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