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邯贊

姜邯贊(948年-1031年)是高麗王朝著名的官員和軍事指揮官。姜邯贊雖然是高麗的文官,但卻在第三次高句麗與契丹的戰爭中大勝遼國的入侵而聞名於世,被喻為朝鮮半島的第二個乙支文德。

早年
姜邯贊948年出生於衿州(今首爾冠岳區)的貴族家庭。姜邯贊的父親是高麗官員曾幫助王建統一朝鮮半島,並受嘉獎。據說姜邯贊出生的那一天,一顆隕石落入他家的院中。來訪的高麗皇帝的顧問見此景後認為此人以後必有大的作為。姜邯贊的出生地目前叫作“落星垈”, 位於首爾捷運2號線"落星垈站"附近。

雖然姜邯贊兒時身材相對弱小,但卻顯示很強的領導才華與衷心。7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開始教他儒學,軍事理論和武藝。964年,姜邯贊的父親去世後,姜邯贊開始在朝鮮各地巡遊。983年,姜邯贊36歲那年,他在科舉考試中考得高分而成為高麗官員。992年,姜邯贊被任命為高麗王朝教育部副部長,進入高麗宮中任職。

高麗契丹戰爭
姜邯贊在高麗契丹戰爭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993年,契丹第一次入侵高麗時,高麗通過外交談判的手段使契丹撤兵,而且不用一兵一卒便收復了朝鮮半島北部領土。這一聰明舉措的背後就有姜邯贊的支持。

1009年,高麗發生軍變。康肇殺死高麗穆宗,擁立穆宗堂叔王詢為王,即高麗顯宗。次年,遼聖宗趁機以為穆宗報仇為由,率40萬契丹大軍攻打高麗。康肇被契丹活捉後處死。得知康肇的死訊,姜邯贊建議顯宗離開開城皇宮,在羅州等待時機反攻。契丹占領開城後,高麗開始對契丹偷襲。由於戰線拉得太長,軍隊補給沒有保證,遼聖宗擔心高麗會反攻於是決定向北撤退。高麗藉機追擊契丹。契丹大約有2到3萬軍隊在從鴨綠江回軍時被高麗擊殺。姜邯贊在第二次高麗契丹戰爭後被提拔為高麗宰相。

1018年,契丹遼發兵10萬攻再次攻高麗。考慮的上次契丹入侵給高麗帶來的嚴重破壞,許多高麗官員建議顯宗與契丹講和。姜邯贊看到遼此次來犯兵力要比上一次小, 於是建議顯宗對遼宣戰。71歲高齡的姜邯贊還請命親自率兵抵擋遼軍。姜邯贊令人在河上築壩蓄水。在契丹軍隊正在過河之時,姜邯贊下令放水。契丹軍隊傷亡慘重。契丹並未因此而放棄,繼續攻打高麗,不過最終不敵高麗大軍。契丹軍隊被姜邯贊擊敗,幾乎全軍覆滅。姜邯贊因此成為高麗的民族英雄。此次戰爭勝利後,契丹與高麗簽訂和平協定。契丹之後沒有入侵高麗,雙方睦鄰友好。高麗與遼國都進入其文化鼎盛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