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

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

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在臨床上不常見,但危及到母親、胎兒的生命安全,故令人十分擔心。妊淋巴瘤早期可無明顯全身症狀,僅表現為淋巴結腫大,多為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質硬,粘連融合一起,尤其是以表淺的頸部、腋下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疾病進展可出現畏寒、發熱、夜間盜汗、消瘦、乏力、厭食、瘙癢等症狀。

基本信息

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

症狀體徵

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惡性淋巴瘤
淋巴瘤早期可無明顯全身症狀,僅表現為淋巴結腫大,多為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質硬,粘連融合一起,尤其是以表淺的頸部、腋下和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疾病進展可出現畏寒、發熱、夜間盜汗、消瘦、乏力、厭食、瘙癢等症狀。妊娠時由於腹部增大,正確觀察腹部情況困難,從而影響了對病情及分期的估計。

ML的臨床分期近30年來已趨向統一,原用1965年Rye會議制定的分期,於1971年AnnArbor會議進行了修改,將其分為4期,並根據有無全身症狀將每一期分為A、B2組。1989年在英國Cotswold對AnnArbor分期作了進一步修訂。目前認為是比較簡單易行的分期方法。

Cotswold分期(1989)

Ⅰ期:侵犯單個淋巴結區或侵犯1個淋巴組織(如脾臟、胸腺韋氏環)。
Ⅱ期:侵及2個或2個以上的淋巴結區,均位於橫膈的一側(如縱隔為1個部位,一側的肺門淋巴結是1個部位),解剖部位的數目,應詳細標明,如寫為
Ⅱ2Ⅲ期:淋巴結區或淋巴組織的侵犯涉及橫膈的兩側。
Ⅲ1:有或無脾門、腹腔或門脈區淋巴結受侵。
Ⅲ2:有主動脈旁、髂部、腸系膜淋巴結受侵。
Ⅳ期:淋巴結以外的部位(S)受侵犯,稱之為E。

A:無全身症狀。
B:不明原因的發熱>38℃連續3天以上,盜汗,在半年以內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10%。
X:大瘤塊,大於縱隔寬度約1/3者,淋巴結融合包塊的最大直徑>10cm者。
E:單一結外部位受侵,病變侵犯到與淋巴結或淋巴組織直接相連的器官、組織時,不記錄為Ⅳ期,應在各期後記入“E”字母(如病變浸潤至與左頸部淋巴結相連的皮膚,記錄為“ⅠE”)。

疾病病因

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致病因子
已證明,很多動物如雞、小鼠、貓和牛的惡性淋巴瘤可由病毒引起。在人類,雖然多年來人們考慮到淋巴瘤的某些臨床表現如發熱、多汗、白細胞增高等在許多方面很像感染,直到近年才證明部分淋巴瘤確為病毒所引起。有關淋巴瘤的病因研究大多是從高發區或高發人群開始的。

1.病毒
2.免疫抑制
3.細菌感染
4.環境因素
5.其他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毛細血管擴張性共濟失調、Wiscott-Aldreich綜合徵、Chediak-Hig綜合徵等亦常並發惡性淋巴瘤。

病理生理

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
1.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機制由於淋巴細胞的分化階段不同,因而在受侵的淋巴結或淋巴組織中可出現不同階段的瘤細胞。在同一病灶中,可有低分化的瘤細胞,也可有分化較為成熟的細胞。隨著病變的進展,惡性淋巴瘤的組織學類型可有轉變,如結節型可轉變為瀰漫型。增生的腫瘤組織可呈單一細胞成分,但由於原始多能幹細胞可向不同的方向分化,有時細胞成分可是2種以上或多種多樣的。

2.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病機制絕大多數經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伴有克隆性細胞遺傳學異常,這種異常隨不同病例而不同,且克隆內異常也為異質性,提示染色體不穩定。許多病例顯示14q異常,類似B細胞性淋巴瘤,但很少發生t(14;18)的異常。2個研究組套用螢光原位雜交技術(伴或不伴螢光免疫分型),發現所有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的RS細胞顯示克隆數值異常。

診斷檢查

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檢查診斷
診斷:惡性淋巴瘤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X線檢查及病理學檢查,但對於惡性淋巴瘤的確診和分型,病理學檢查是必不可少的。診斷性治療,在臨床上常常可以看到有的患者因長期消瘦、乏力或不明原因的低熱;或個別情況下有的人淋巴結腫大,因顧慮取活檢造成播散,而進行診斷性放療。但相當多的患者後來證實不是惡性淋巴瘤。

1.診斷標準淋巴瘤的診斷依據是病理學檢查。

2.診斷評析淋巴瘤的診斷依靠病理學檢查,取得足夠、合適的病理標本是正確診斷的首要條件。通常伴有淺表淋巴結腫大者,可常規進行淋巴結活檢。縱隔或腹腔內淋巴結腫大,而缺少淺表淋巴結腫大者,則需要剖腹術或開胸術獲取標本。當深部淋巴結融合成巨塊,以Tru-Cut針穿刺效果也相當滿意。僅有脾臟腫大,臨床高度懷疑淋巴瘤時,應及時行脾切除術,術中同時做肝活檢,以得到更多的診斷依據。肝臟病變時,可在CT或超聲引導下行肝穿刺術,得到所需要的肝組織。胃腸鏡檢及鏡下活檢對胃腸道淋巴瘤的診斷非常重要,但活檢病理與術後病理結果不完全一致,北京協和醫院一組病例不符合率達25.8%。

少數NHL在疾病早期表現為發熱、黃疸、肝功能異常、全血細胞下降或神經-肌肉症狀,沒有明確的瘤塊或存在穿刺術、活檢術的禁忌證,此時骨髓檢查十分重要。骨髓穿刺和活檢同時進行,必要時需重複數次,而且儘可能做染色體、免疫表型和基因重排等新技術檢測,以早日明確診斷。典型的淋巴瘤診斷並無困難。但臨床醫師應對疾病的病變範圍及分期給予足夠重視。當通過病理學檢查確診為淋巴瘤後,一定要做骨髓檢查、胸腹CT;儘量進行全胃腸鋇餐造影。超聲檢查雖然價廉、易行,但重複性較差,缺少長期保存的圖像,僅適於初篩檢查和治療後隨診。淋巴瘤的分期是制訂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在HL時尤為如此。目前國際採用AnnArbor分期標準(1971,1989年Cotswald修訂)主要適用於HL。對NHL,這一分期標準並未能很好地預測疾病的預後,因此,可據以簡約地作出大致分期即可。

實驗室檢查:

1.轉肽酶(r-GT)、β2-MG及血沉(ESR)增高,均可作為參考指標。
2.血沉檢查。
3.外周血。
4.生化檢查可有血沉、血清乳酸脫氫酶、β2-微球蛋白及鹼性磷酸酶升高,單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以上改變常可作為腫瘤負荷及病情檢測指標。
5.免疫學表型檢測
6.染色體檢查
7.病理檢查惡性淋巴瘤一般說來應由病理檢查證實,由於在顯微鏡下不但要觀察細胞的形態,而且需要觀察整個淋巴結的結構和間質細胞反應,所以最好取完整的淋巴結送檢,儘可能地不要取部分淋巴結。

其他輔助檢查:

1.病理檢查ML的診斷必須取活檢,經病理檢查確定其組織學性質及類型。
2.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檢查、CT、MRI、B超、胃腸造影、PET、腎盂造影、淋巴造影等,可根據病情選用。

鑑別診斷

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
在臨床上惡性淋巴瘤常易被誤診,例如以表淺淋巴結腫大為首發表現的惡性淋巴瘤患者,有70%~80%在初診時被診斷為淋巴結炎或淋巴結結核,以致延誤治療。因之惡性淋巴瘤的鑑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惡性淋巴瘤應與以下疾病鑑別:

1.慢性淋巴結炎

2.巨大淋巴結增生

3.HD和NHL的病理和臨床表現各有不同特點,但這些特點都是相對的,只供臨床參考。

治療方案

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藥物治療方法
妊娠並發淋巴瘤的治療是複雜的,應個體化,根據胎次、妊娠期病情危重程度及妊娠期限,全面權衡利弊。放、化療可使疾病控制在相當的階段,局部的病變可放療,而廣泛淋巴受累則需要全身化療。不論放療還是化療均給母體和胎兒帶來不利的影響,對母體來說,可增加母體出血和易感染的危險性;對胎兒則可引起胎兒畸形、流產、宮內生長遲緩、死胎等危險。

1.放射治療適合早期患者,進行全身淋巴結的照射,療程6周,5年存活率為84%,半年以上放療後可存活10年。

2.化學療法以聯合化療效果最好,可明顯改善晚期病人的預後。國外報導用MOPP方案,治療6個療程可使晚期病人的完全緩解率達到80%,5年無病存活率為68%。

3.產科處理要點妊娠對本病的病程無明顯影響,但是在妊娠期間進行放療和化療可增加母體的感染和出血的危險,引起胎兒畸形和死亡。因此,妊娠早期應積極終止妊娠,在妊娠中期和晚期可先試行低度或中等劑量的放射治療,待妊娠結束後再做正規的放射或化療。分娩後預防出血和感染,並注意產婦的全身情況,給予一般支持療法。

併發症

惡性淋巴瘤的併發症主要見於貧血、感染、發熱、胸悶、胸痛、咳嗽、氣短、吞咽受阻、呼吸困難、腹痛、腸梗阻、黃疸、腹水、肝硬化、腎盂積水、尿毒症及神經系統症狀。

預後及預防

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
預後:

研究發現,在淋巴瘤化療使用的抗腫瘤藥物中,烷化劑,如苯丁酸氮芥、環磷醯胺氮芥,顯示早孕期接觸的胎兒畸形風險為13%,以後則為4%。抗代謝藥,如甲氨蝶呤,在第1個3月接觸對胎兒流產和畸形有最高的風險,在此階段應避免使用。抗生素抗腫瘤藥如博萊黴素阿黴素和柔紅黴素,尚未有報導對胎兒有不良影響。長春新鹼類藥物,長春鹼和長春新鹼,在動物中能導致胎兒畸形。綜上所述對於妊娠合併淋巴瘤患者如要進行化療,在第1個3月化療對胎兒風險最大,在第2個和第3個3月進行化療風險性有所減小。在選擇抗腫瘤藥物時,葉酸拮抗劑應避免在早期妊娠使用。抗腫瘤藥物對於存活兒童長期發育的影響,目前尚不明確。在妊娠早期,若病變限於或波及膈下,胎兒不能避開照射野者,則應終止妊娠。如病變廣泛、病情發展迅速者,亦應考慮終止妊娠

在妊娠中、晚期,且病變暫時不威脅生命時,可允許繼續妊娠。尤其是妊娠晚期可至胎兒存活分娩後再治療。對於妊娠中晚期,病變在ⅠA或ⅡA期,而遠離骨盆區域時,可予低至中等劑量的放療。由於放療可能損傷性腺而引起不育,放療時應給予保護,把性腺置於放射野之外。若需要放療膈區淋巴結,則應保護腹部、避免胎兒受到照射。

目前研究尚無證據表明孕期所處的免疫狀態使惡性腫瘤發生率增加。妊娠本身亦不改變淋巴瘤的病理過程,也不使孕婦的自發流產率增高。淋巴瘤一般不通過胎盤屏障轉移到胎兒,罕有報導胎兒也患此病。妊娠與非妊娠淋巴瘤的5年及15年存活率無明顯不同。

預防:

由於淋巴瘤病人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所以預防的方法不外:①儘可能減少感染,避免接觸放射線和其他有害物質,尤其是對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藥物;②適當鍛鍊,增強體質,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流行病學

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妊娠合併惡性淋巴瘤

調查研究結果,惡性淋巴瘤的發生與人種、基因、生活環境、家族發生的傾向有關。研究表明惡性淋巴瘤的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有原發或繼發免疫缺陷者,惡性淋巴瘤的發生率增高。

在25~35歲生育高峰年齡的婦女中,惡性腫瘤的發生率為0.06%,而孕婦中惡性腫瘤的發生率為0.07%,2組間無顯著差異。淋巴瘤是妊娠所合併惡性腫瘤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淋巴瘤分霍奇金淋巴瘤與非霍奇金淋巴瘤2類。霍奇金淋巴瘤多發生於20~40歲的青年人,妊娠合併霍奇金淋巴瘤的發生率可達1/1000~6000。而非霍奇金淋巴瘤發生於年齡較大的人群,合併妊娠較為少見。

保健貼士

由於淋巴瘤病人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所以無特殊預防的方法,儘可能減少感染,避免接觸放射線和其他有害物質,尤其是對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的藥物;適當鍛鍊,增強體質,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