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伶四大皇后選舉

女伶四大皇后選舉

女伶四大皇后選舉是1930年由天津的《北洋畫報》所舉辦的一次選舉,目的是選出當時京劇界公認最佳的四位女性旦角演員,在當時中國戲劇界娛樂界造成很大的轟動和迴響。這個事件也反映了民國時期城市社會文化的許多面向。

選秀”已成為了大眾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之一,各大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更是風起雲湧前赴後繼地打造各式各樣的選秀欄目,其中良莠不齊,甚至到了泛濫的程度。打著娛樂中國大旗的湖南衛視更是通過“超女”事件而成為了一個全國性的娛樂平台,超女事件預示著一個娛樂化時代的開始。無獨有偶,早在1930年代,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報——天津的《北洋畫報》,也通過了一次選秀活動,即是----

(圖)北洋畫報北洋畫報
(圖)北洋畫報重印北洋畫報重印

女伶四大皇后的由來

“四大女伶皇后” (習稱“四大坤伶”),是三十年代天津《北洋畫報》主辦人馮武越發起選舉產生的。當選之四位女伶,今已其說不一。《中國京劇史》中卷,在介紹章遏雲條文中,說是章遏雲、雪艷琴、新艷秋、金友琴;《京劇談往錄續編》中《四十年的藝術道路》一文,說是章遏雲、新艷秋、金友琴、胡碧蘭;《京劇二百年概況》說是雪艷琴、新艷秋、章遏雲、杜麗雲;《六十年京劇見聞》說是雪艷琴、新艷秋、章遏雲、胡碧蘭(並說因胡碧蘭後來離開舞台,以杜麗雲充數);《藝海無涯》說是章遏雲、雪艷琴、新艷秋、陸素娟(或胡碧蘭);《章遏雲自傳》則說是章遏雲、雪艷琴、新艷秋、胡碧蘭;另有報文刊載《話四大坤旦》說公布的名單為雪艷琴、章遏雲、新艷秋、胡碧蘭;《關於“四大坤旦”》一文說選舉結果是雪艷琴、新艷秋、章遏雲、胡碧蘭。僅從上述八篇文中所說,且不論“四後”次第順序,僅就四伶之名就有五種說法,共出現了七位坤旦之名,卻惟獨沒有盂麗君。究竟實為哪四位?筆者為核實此事,特意查閱了《北洋畫報》,終於在1930年6月21日(第488期)版面上,查到了當年選舉的情況和結果,當選的“四後”依次為胡碧蘭、孟麗君、雪艷琴、章遏雲。

女伶四大皇后的介紹

(圖)胡碧蘭胡碧蘭

胡碧蘭

京劇青衣,兼擅胡琴。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北京。誕辰:1909年,宣統元年(己酉);逝世:1953年3月,農曆癸巳年。

啟蒙老師胡素仙王雲卿,後從王瑤卿習藝,經常出入大馬神廟“通天教主”府中,深受王瑤老器重,且與王鳳卿、王少卿、王幼卿等相處融洽,對王瑤老所授技藝遵循不改,終按王派戲路演出。
她練功極其刻苦,不管嚴冬酷暑,天天早起對井口喊嗓子,從未間斷。有時雪天練功歸來腳已凍腫。
曾組“一鳴社”班,先後與吳鐵庵孟小冬郭仲衡譚富英侯喜瑞郝壽臣李萬春王少樓言菊朋貫大元王又宸周瑞安奚嘯伯等眾多名家合作演出。
1929年6月30日,曾於新明戲院為仁慈醫院募捐義演《四郎探母》。惜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因嗓敗而息影舞台。1953年3月因患心臟病辭世,享年44歲,葬於北京東郊平房公墓。

其嗓音柔潤寬亮,且氣力充沛,久唱不竭,20世紀20年代曾以“鐵嗓鋼喉”著稱一時。尤其《祭塔》的大段反調,極為悅耳動聽令聽者神怡。她扮相俊美大方,戲路寬廣且規範,青衣花旦俱佳。

常演劇目有《王寶釧》、《四郎探母》、《祭江》、《柳迎春》、《金水橋》、《朱痕記》、《忠義節》、《王春娥》、《浣沙溪》、《二進宮》、《罵殿》、《玉堂春》、《鐵弓緣》、《胭脂虎》等。

孟麗君

(圖)孟麗君孟麗君

1926年15歲即於南京挑班演出極受讚譽。1927年北上來京,居住於宣武區棉花頭條。她青衣、花旦、刀馬旦皆精,能演梅派的《嫦娥奔月》、《廉錦楓》等,尚派的《秦良玉》等,荀派的《盤絲洞》、《英傑烈》等,並能兼演小生戲《水淹下邳》、《白門樓》等,尤其《花木蘭》、《再生緣》(即《孟麗君》,又名《華麗緣》)戲中女扮男裝極見光彩。她在“城南遊藝園”日夜演出,有時一個月內竟演出40多場。孟麗君演《孟麗君》紅遍京、津、滬等地,聲譽日顯。1930年當選“四後”之時,年僅19 歲。曾與言菊朋、雷喜福、安舒元、唐韻笙、梁一鳴等合作演出。解放後以演小生戲為主。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任濟南“大眾京劇團”副團長,1963年調山東省戲曲學校任副校長。

1950年她作為華東區代表,參加了全國戲曲工作會議。在全國第一屆文代會時,周恩來總理握著她的手笑道:“孟麗君,好名字,孟麗君演孟麗君,希望你更多地演戲、演好戲。”周總理的音容笑貌,始終印在她的腦海中。1976年,得知周總理逝世的訊息悲痛欲絕,數日不能安眠,從而引發了腦血栓症,導致半身不遂臥床不起。這位多才多藝勇於開拓奮進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和戲曲教育家,198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夙願。她曾任全國劇協理事、山東省劇協副主席、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1991年10月1日因病故於濟南,享年80歲。

孟麗君愛人陸少樓(武生),女婿孟喜平(孟小冬之侄)。妹孟麗華適麒派老生劉少春

誕辰: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
逝世:1991年10月1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廿四日

雪艷琴

(圖)雪艷琴雪艷琴

京劇旦角女演員。工青衣花旦。原名黃詠霓,回族,祖籍山東濟南市。其子黃世驤,為著名的里子老生,能戲極多。
六歲(一說八歲)登台,是我國最早的女演員中藝齡最長,成就最高的。她與侯喜瑞、馬連良齊名,被稱為梨園回族三傑。這三位藝術大家多次合作登台,偉為盛事。

她在8歲時,到北京從靳國瑞學戲,及長,又師從張采林、榮蝴仙、王瑤卿等名家深造,藝事大進,成名很早。是北京戲劇界早期女藝人中聲譽較高的一位,名聲直逼“四大名旦”。1925年後經常搭崇雅、慶麟、李德等坤班演出,並唱大軸。因其技藝出眾,深受觀眾喜愛,20年代末曾被譽為“美艷親王”。
到1931年,北京盛行男女合演,她就開始自己組成戲班,到漢口、上海等地巡迴演出,與譚富英、王又宸、貫大元、周瑞安、楊寶忠、郭仲衡等合作,風靡一時。
雪艷琴還與譚富英合拍過中國第一部整齣戲曲影片——全本《四郎探母》,是為京劇藝術走上銀幕的珍品。該影片於1931年在北京東安市場吉祥戲院首映,第天放映五場,場場爆滿,這種盛況,在當時實在是不多見的。
雪艷琴藝術生涯70餘載,曾有兩度息影舞台。一次是日本軍國主義侵入東北之後,她謝絕演戲,閉門不出。
儘管她生計拮据,靠典當度日,仍兩次堅拒權貴的重金邀請。只有一次例外,那是1940年各界愛國人士為賑濟河北水災募捐發起義演,她應邀以黃詠霓的本名掛牌登台,為賑濟災民獻藝。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雪艷琴隱居蘭州,直到1951年天蘭鐵路通車時,為慶祝盛典,雪艷琴才重施粉墨,再現舞台。解放後,經梅蘭芳推薦參加了中國京劇院。此後,隨著大陸文藝界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雪艷琴很活躍了一陳子。1958年,她和李少春、杜近芳合演了現代京劇《白毛女》,劇中也突破京劇行當限制,飾演黃母,為旦行藝術的開拓作出新嘗試。
1960年,雪艷琴受聘任教中國戲曲學校。這次是為了培養京劇藝術新苗,再次告別舞台。從此,專心從事教育事業,直到最後一息。

雪艷琴博採眾長,唱念兼取王瑤卿及四大名旦之特色,不拘一格,化為己用,故能長期受到觀眾歡迎。
她扮相清秀端莊,嗓音寬亮醇厚,表演認真細膩,唱做念打俱佳,因而與當時盛名在身的章遏雲、新艷秋並駕齊驅。

雪艷琴能戲甚多,戲路寬廣。擅長劇目包括《貴妃醉酒》、《黛玉歸天》、《霸王別姬》、《玉堂春》、《杏元和番》、《寶蓮燈》、《打金枝》、《冤孽姻緣》、《十三妹》、《雙姣奇緣》、《天河配》。

章遏雲

(圖)章遏雲章遏雲

女,京劇旦角。北京人。小名鳳屏。原名鳳屏,字珠塵,別號“珠塵館主”,乳名萍兒。原籍廣東。

自幼由養母鄧氏撫養成人,養母妹夫即名武生張德俊。在養母教養下,七歲開始拜師學戲。
十一歲在北京新明劇團首次登台。最初向老藝人江順仙學戲。
十二歲從名票王庾生習老生,於上海首次登台演出《武家坡》,後改學青衣、花旦,於天津演出《汾河灣》。後遷居北京西城舊帘子胡同,經議員佘子立取藝名“遏雲女士”,曾於北京“城南遊藝園”邊學藝邊演出。幾乎北京名伶如梅蘭芳、尚小雲、李寶琴、榮蝶仙等人,她均先後拜門求藝。又從李壽山、張彩林、江順仙、律佩芳、陶玉芝等名師學藝。
十六歲時她帶藝投師,拜在通天教主王瑤卿門下,精研劇藝,《雁門關》、《乾坤福壽鏡》、《金猛關》等戲,頗得王派神髓,被王瑤卿譽為“女伶中的梅蘭芳”。後又向梅蘭芳學了《霸王別姬》,曾先後與楊小樓、金少山、袁世海合作演出。當她最走紅之時,與當年新艷秋、金友琴、胡碧蘭合稱為四大坤旦,馳名南北。
1932年間,她不惜以每月三百銀元高價,聘請程硯秋的琴師穆鐵芬操琴,隨穆專攻程派戲路,一學就通,《荒山淚》、《碧玉簪》、《文姬歸漢》為常演劇目。
1948年去香港,曾一度息影舞台。
1954年到台灣演出《六月雪》,十分轟動。
1958年定居台灣,被大鵬劇校聘請任教。曾赴香港、泰國等地演出,極受讚譽。
尤其《得意緣》,曾得余玉琴、江順仙、李寶琴等名家指教。她多才多藝能戲頗多,曾在《群英會》中反串魯肅,從不與女演員配戲的程繼先,竟破例與其合作扮演周瑜,茹富蕙飾演蔣乾,程繼先並向其傳授了周瑜,她亦曾登場反串演出,並留有所飾周瑜劇照。她還向朱素雲學了《轅門射戟》。亦曾在《八蜡廟》戲中反串黃天霸,充分說明她有著深厚的功底。她初搭雪艷琴班,後自行組班,曾與諸如香、李壽山、王又宸、馬連良、高慶奎、侯喜瑞、王又荃、周瑞安、一斗醜、葉盛蘭、馬富祿、王士英、陳少霖等眾多名家合作演出。

她聰慧穎悟且練功刻苦,其水袖功、園場功及蹺功均佳。她博採眾長,青衣、花旦、刀馬旦皆精。其扮相秀麗、颱風端莊,嗓音甜潤響亮,唱腔流利酣暢。

章遏雲拿手劇目《虹霓關》、《牧羊圈》、《杏元和番》、《雙姣奇緣》、《四郎探母》、《寶蓮燈》、《芙蓉劍》、《天河配》、《燕子箋》、《女起解》、《金鎖記》等頗受讚譽。

1989年獲美國“亞洲傑出藝人獎”。

背景

在近代以前,也有類似於此活動的菊選,其與有長久傳統的妓女花榜一脈相承,方式是由文人之間私下聚會,選出心目中的好演員來表彰,如在清代北京,每逢科舉會試之年必菊選一次,選十或二十名,二十名則分文武(旦生二榜),放榜時選名勝之地,通知入選者師徒參加盛會,入選演員聲望增加生意也會變好。

而利用現代報刊采公開的方式來舉辦類似的選舉,則始於清末文人李伯元在上海辦《遊戲報》中的花榜,之後類似的妓女花榜選舉陸在續各種小報出現。演員的公開選舉也在民初開始出現,如北京的《順天時報》,於1917年即曾舉辦過票選名角名劇的活動。但一直要到了1930年代,即京劇發展的鼎盛時期,這類的選舉才更加風行熱絡,許多娛樂性報刊紛紛舉辦各種演員票選活動,而其中又以女伶四大皇后選舉最轟動,最受注目。

選舉經過

1930年5月3日,天津《北洋畫報》的戲劇專刊出刊滿百期,除了刊有一些紀念性的文章之外,並發布了四大女伶皇后選舉的公告。其大致內容是希望藉由所謂的“公意選舉”來解決戲劇界對於誰才是四個最佳女性旦角演員的爭論,其投票方式采不記名投票,每期的北洋畫報都會附選選票,將所選的四個人寫上寄至報社即可。期限為一個月。

但過了一個月之後,《北洋畫報》又“應讀者要求”延長選期半個月,並且每天公布各演員的票數。開始公布票數之後,各演員的支持者開始緊張,拚命追趕競爭,票數突然開始快速增加,甚至到最後兩天,各主要女演員的票數都增加了一倍之多。當時參選者之一的章遏雲回憶到當時演員和捧角者都努力互相競爭,造成《北洋畫報》銷路大為增加。

選舉結果

最後經過激烈的競爭,票數依序為胡碧蘭、孟麗君、雪艷琴、章遏雲獲選為四大女伶皇后,而其中在當時受重視的女演員之一新艷秋則落選為第五名。前幾名得票數都在兩萬票上下,以當時全國最大報紙上海《申報》的銷售量約數萬份來比較,《北洋畫報》以一個小報,能達成此的票數是相當可觀的,也是在當時各報刊所辦演員選舉中少見的。

還舉結束後,在當期的《北洋畫報》刊登了四人的照片上面畫了后冠。並撰文強調四個當選人在演技、武功、唱腔等方面各有優點,因此無分先後,盼望平息支持者們可能的爭端,根據章遏雲回憶,當時有不少落選者的支持者認為有作弊偽造選票等,在各個報刊上引發很多爭論攻訐。

《北洋畫報》並進一步徵求各演員的當選賀詞,于是之後幾期的戲劇專刊上出現了讀者的各種賀表文書,如給胡碧蘭的賀表中,作者自稱臣,模仿古代皇后登基的賀表文字形式,並用古雅的文字把演員的種種好處吹捧一番,而其中一個章遏雲的支持者,甚至因為她只得到第四名,非常難過,在賀詞寫道“臣甯蹈東海死耳,豈能於小朝廷求活耶?”表現出支持者的“忠心”。

事件的歷史分析

捧角文化的發展

隨著京劇在清末民國時期的發展,一種演員與觀眾之間捧角文化逐漸產生,參與的“捧角家”來自於有錢商人、文人、學生、清代遺老等,他們用贈詩、寫劇評、捧場、經濟援助等方式與演員們建立私下的關係,並進一步一起認同其所支持的演員,並希望所支持的演員能有好的形象和地位。

四大坤伶選舉的參與,即反映了捧角家們的這種心態和作法。選舉這種看似較有公信力的競爭方式(相較而言,劇評或贈詩里的吹捧比較像是一家之言),使他們甚為在意勝負,用盡各種方式希望所支持的演員能夠獲勝,以提高所支持者其在戲劇界的形象,選後賀表的內容中的吹捧和落敗者的失望,更鮮明反映他們對演員的認同感。

女演員地位的改變

在近代以前,京劇的舞台上僅有男性演員,一直到清同治年間才有女演員開始在上海出現,並逐漸影響到天津武漢,最後是北京。但早期的女演員地位低下,被視同於妓女,而她們演的戲,也被一般看戲人士評為“不入流”,捧場的觀眾也大多是喜好女演員的外貌或為私下結識女演員而來。

但到了1930年代,隨著女演員人數的增加以及技藝上的進步,雖然對她們輕視仍然存在,且女性旦角在京劇藝術上的地位仍不能與“四大名旦”為首的男性演員相提並論,但已經有不少劇評開始對她們另眼相待,認為頂尖的女性演員已足以匹敵男性演員。

在這場選舉中即可以看到這種對京劇女演員看法的改變,首先“四大皇后”即是因為先有“四大名旦”而出現的頭銜,即表示雖然認為男女演員之間仍有差距,因此要以性別作區分來選舉,但也認為女性演員中,足以選出各方面表現優異的演員,而不再完全是“不入流”的。其次,在選舉的過程及結果里,她們被支持者的文字們形塑成具有很崇高的地位形象,而雖然許多投票的人不一定是因藝而是因色才支持某位女演員,但《北洋畫報》卻更強調她們唱腔、身段、武功表現等方面的優異,來展示這各選舉結果的合理性。

新式媒體與“公意”的展現

新式的媒體報刊在清代後期開始出現,逐漸成為城市居民獲取資訊的重要管道,並在市民心中取得了較高的地位權,重要的報紙如上海的《申報》開始成為具有公信力的訊息來源,並借著讀者投書成為市民發抒討論看法的媒介,但儘管如此,仍然只能是少數精英人物參與其中。

娛樂性質的小報則改變了這種情形,其輕鬆娛樂的性質讓更多人能參與投稿,而類似選舉的舉辦則讓在民國時期現實政治混亂之下,無從表達民意的市民,有了一種抒發意見的管道。《北洋畫報》即為小報性質的刊物,其所舉辦的這次選舉即發揮這種展現“公意”的作用,各派的捧角家雖然平常也會自己替支持的演員奉上種種響亮的稱號,但其遠不及這種以“公意”為號召的選舉所得到的頭銜來的重要,因此這次選舉能受到大家的歡迎重視。而報刊則藉菊選的方式,也可看出其企圖在廣大的戲劇觀眾之中,掌握“公意”的力量,藉此來增加其刊物的權威性及發售量。

外部連結

[1] 華夏經緯 http://big5.huaxia.com/wh/jjjc/yw/00047127.html

[2] 中國京劇戲考 http://history.xikao.com/event.php?id=499

[3] 玲瓏戲曲藝術網 http://www.llxiqu.com/YLWC/ShowArticle.asp?ArticleID=832

[4] 新民網 http://ygb.xinmin.cn/2007/09/30/911344.html

[5] 老魯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de41e01008g50.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