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音樂家

奧地利音樂家有小約翰·施特勞斯、海頓、莫扎特、舒伯特、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貝多芬等,奧地利雷哈爾交響樂團在武漢琴台音樂廳舉辦了一場經典絢麗的新年音樂會,為江城觀眾奉上一道特別的音樂盛宴。

奧地利雷哈爾交響樂團在漢舉辦新年音樂會

奧地利雷哈爾交響樂團在武漢琴台音樂廳舉辦了一場經典絢麗的新年音樂會,為江城觀眾奉上一道特別的音樂盛宴。
從1939年起,每年的1月1日這一天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金色大廳內都會奏響迎接新年的交響樂,70多年的堅持讓金色大廳、維也納、奧地利成為全世界熱愛音樂人們心目中的聖地。奧地利雷哈爾交響樂團享譽歐洲乃至全球,以演奏著名音樂家弗朗茨·雷哈爾的作品而著稱,在奧地利樂團中僅次於奧地利維也納交響樂團。弗朗茨·雷哈爾是維也納輕歌劇之王,是繼小約翰·施特勞斯之後,又一位偉大的奧地利著名作曲家。
這次雷哈爾樂團應文化部之邀訪問中國,在中國主要城市舉辦2012年中國新年音樂會。樂團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曲目基礎上,增加了部分雷哈爾的圓舞曲和輕歌劇作品,讓中國觀眾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雷哈爾的輕歌劇作品,感受濃郁的異國風情,享受純正的奧地利音樂。
當晚的新年音樂會上不僅有經典的《蝙蝠序曲》《金與銀圓舞曲》《藍色多瑙河》等保留曲目,樂團還特別為武漢觀眾送上了王洛賓的《掀起你的蓋頭來》、紅色娘子軍中的《斗笠舞》等曲目。當多才多藝的奧地利女高音埃娃·庫帕夫穆勒高歌一曲《我愛你中國》時,全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據奧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常愷介紹,奧地利雷哈爾交響樂團是首次來武漢演出。奧中文化交流協會致力於推動中奧、中歐文化交流,也將把中國音樂和音樂人介紹給奧地利觀眾。

小約翰·施特勞斯

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約翰·施特勞斯長子,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施特勞斯家族的傑出代表。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一個音樂世家家庭,與父親同名。被世人譽為“圓舞曲之王”。1844年組成自己的樂隊,演奏本人和父親的作品。1855-1865年應邀在聖彼得堡指揮夏季音樂會達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宮廷舞會指揮。後又從事輕歌劇的創作。
其創作以《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享受生活圓舞曲》《檸檬樹花開的地方圓舞曲》《藝術家的生活圓舞曲》《南國的玫瑰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等一百二十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後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鏇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他還作有《閒聊波爾卡》《火花波爾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法蘭西波西米亞風格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1844年10月,年僅十九歲的約翰·施特勞斯率領自己的樂隊在維也納一流的飯店進行首演,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一場圓舞曲的“父子之戰”就此展開。老約翰動用自己的關係阻止各娛樂場所聘請兒子的樂隊演出,但聰明的約翰開始逐步培養有別於父親的觀眾,他把目光轉向年輕人和民族主義者,創作了《維也納的年輕人》、《塞爾維亞進行曲》、《捷克波爾卡》等早期音樂作品。
1873年奧地利維也納世博會上,小約翰·施特勞斯演奏了風靡全球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作品第314號)。

海頓

海頓,J.Joseph Haydn(1732~1809)
奧地利作曲家。1732年3月31日生於奧匈邊境下奧地利的一個村鎮羅勞,1809年5月31日卒於維也納。他的父親是世代相傳的車匠,母親是貴族府中的廚工,家境貧困,12個孩子有6個夭折,海頓是12個孩子中的第2個。
生平
喜愛音樂的父母使海頓自幼受到民間音樂和教堂音樂的薰陶,從孩提時代就顯示了出眾的才華。他有漂亮的童聲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聽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製的小提琴上拉出這些鏇律。海頓的親戚──海恩堡教會合唱團指導J.M.弗蘭克看中了他,從此6歲的海頓永遠離開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會合唱團里唱彌撒曲,學習樂理和常用樂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學業艱辛,正如他後來回憶的那樣“鞭撻多於膳食”。兩年後,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樂長G.羅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頓被選進了唱詩班。
17歲這一年,海頓因變聲被解僱,開始了一貧如洗備嘗辛酸的生括。為了餬口他教幾個孩子學音樂。一位朋友為他在維也納找到了一間閣樓棲身,聊以自慰的是閣樓里有一架舊哈普西科德。晚年他對G.A.格里辛格爾(第一本海頓傳記作者)談起那段生活時說:“每當我坐在那架破舊的、被蟲咬壞了的哈普西科德旁邊時,我對最幸福的國王也不羨幕”。在這裡,他勤奮自學,練鍵盤樂器、小提琴,研究理論。1754年他認識了當時頗負盛名的義大利作曲家、聲樂教師N.波爾波拉,海頓向他學習作曲、義大利文和聲樂,同時為他的聲樂課彈 伴奏,兼當僕人。

莫扎特

沃爾夫岡·阿瑪迪烏斯·莫扎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1756年1月27日生於奧地利薩爾茨堡糧食街9號,1791年12月5日卒於維也納,終年35歲。
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創作了22部歌劇、41 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鋼琴協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鋼琴協奏曲,他對於歐洲器樂協奏曲的發展同樣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歌劇是莫扎特創作的主流,他與格魯克(Gluck)、華格納(Wagner)和威爾第(Verdi)一樣,是歐洲歌劇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與海頓貝多芬一起為歐洲交響樂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為宗教音樂中難能可貴的一部傑作。作為18世紀末時的歐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樂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尤其是體現在歌劇作品中的市民階層的思想,無疑在當時具有進步的意義。莫扎特賦予音樂以歌唱優美歡樂性,然而,其中又深合著悲傷,這正反映了莫扎特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並且,莫扎特是歐洲當時唯一一個不接受貴族供養的音樂家。

舒伯特

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奧地利作曲家,出生於維也納郊外的教師家庭。自幼隨父兄學習小提琴和鋼琴,少年時既顯示出他在音樂創作上的特殊才能。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貧困中度過的,艱難的生活使他過早地離開人世。然而,舒伯特卻為人類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被稱為“歌曲之王”。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他作品,被稱為“歌曲之王”。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它作品 。他為不少詩人如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爾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寫了大量歌曲,把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敘事曲、充滿戰鬥性的愛國歌曲,也有源於民間音樂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 王》、《鱒魚 》、《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羅米修斯》、《致音樂》、《迷娘之歌》、《紡車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戰鬥中的祈禱》、《劍之歌》、《戰士之歌》等,主要歌曲匯有3部歌曲集 :《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鵝之歌》。被後人稱為“歌曲之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於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優秀的文藝作品。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 “樂聖”。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出身於夫拉芒家族,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祖父叫魯特維克,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親是一個女傭,一個廚子的女兒。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像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 。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
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薩利耶里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訊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