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

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又稱為七月最後通牒,由奧匈政府於1914年7月23日向塞爾維亞發出的最後通牒。事件起因是奧地利皇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被人刺殺而身亡。 塞拉耶佛事件引起的一連串國際危機,終於引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簡介

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又稱為七月最後通牒,由奧匈政府於1914年7月23日向塞爾維亞發出的最後通牒。事件起因是奧地利皇儲斐迪南大公在塞拉耶佛被人刺殺而身亡。
英國外長愛德華·格雷 (Edward Grey) 指出,此項最後通牒是“有史以來一個國家對他國發出之最可怕的檔案”。一般認為,檔案的條款難以實現,實際上是奧匈用以懲罰塞爾維亞的開戰理由 (casus Belli) 。奧匈在最後通牒中開出10個條件,塞國只接受其中8個條件,奧匈因此在7月28日向塞國宣戰。塞拉耶佛事件引起的一連串國際危機,終於引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奧匈要求塞爾維亞政府作以下行動:
查封任何引起對奧地利皇室憎恨和藐視的刊物;
馬上取締民族自衛組織 (Narodna Odbrana) ,並取締其他作反奧匈宣傳的組織;
即時從教育團體及教學方法中,刪除任何會或可能會煽動反奧匈之宣傳的教學內容;
革除軍部或行政部中被指進行反奧匈之宣傳的官員,而此等官員的名單由奧匈政府提供;
接受與奧匈政府有關部門合作,在塞爾維亞鎮壓企圖顛覆奧匈帝國領土完整的活動;
在奧國政府指定的有關部門之協助與指示下,採取法律行動,懲罰策劃或執行6月28日之刺殺事件,而現在於塞爾維亞領土的人士;
即時逮捕奧匈初步調查所顯示的兩名被點名人士;
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內的軍火走私;
向奧匈解釋對其懷有敵意、在塞爾維亞境內或境外的塞爾維亞高級官員之言論;以及
馬上採取以上措施,並告知奧匈帝國

反應

除了第五條和第六條條款,塞國政府接受了其他條款。原因是它違反塞爾維亞的憲法和破壞她的主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