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蹄動物

奇蹄動物

蹄是指馬、牛、羊等動物的腳趾端的堅硬物,奇即單數。四肢中只有單數的趾端具備蹄,並以此蹄著地奔跑的動物,稱為奇蹄動物。

基本信息

奇蹄目是哺乳動物下的一個目。包括有奇數腳趾的動物。原始奇蹄動物的腳趾是前四後三,現生的奇蹄動物貘(tapir)就是這樣的腳趾結構。奇蹄目成員胃簡單,不具備偶蹄目部分成員那樣多的胃室,但盲腸大而呈囊狀可協助消化植物纖維。與之對應的有偶蹄動物!
現存奇蹄類只有科、科和犀牛科3科7屬17種。 已知最古老的奇蹄動物是發現於北美歐洲的大約5500萬年前的始馬,又被譯名為始祖馬,因為它是最早的馬化石。亞洲也發現過此屬動物,但時代稍晚。北美是馬科進化發展的中心,早第三紀期間,由早始新世的始馬幾乎直線地發展出山馬、後馬、中馬、細馬。其他大陸這時雖也曾有馬類的發展,如中國的黔馬 ,但不是進化的主支。新第三紀期間,馬類多次由北美遷往其他大陸 ,中國中新世的安琪馬 ,中新-上新世的三趾馬都是由北美遷入的 。第四紀的真馬也源於北美。 與馬科系統關係最為接近的是古獸科。這一科動物的歷史很短,只見於始新世和漸新世,漸新世以後便絕跡了 。歐洲是這類動物的發展中心。除歐洲外 ,僅中國有少量化石發現。這類動物的牙齒似馬,身材似小犀,鼻子似貘,前後足都只有3趾。雷獸科的歷史也很短暫。早始新世出現最早的雷獸——蘭布達獸,只有犬那樣大,至中漸新世肩高可達2米,中漸新世以後突然消失。從開始出現到最後絕滅,雷獸的前足都有4趾,外趾不退化,後足有3趾。這類動物頭骨很原始,牙齒齒冠不高,下臼齒內側有兩個丘形齒尖,外側的齒尖發展成W形脊 。下臼齒由兩個前後相連V形脊組成。早-中始新世的雷獸主要發展於北美,亞洲也有少數化石發現。晚始新世和早漸新世,亞洲的雷獸很繁盛,屬種非常多,其中有些向西擴展到東歐。 爪獸科動物的牙齒與雷獸相似,但身體遠不如雷獸笨重,如歐洲大陸的巨爪獸只有馬那么大,頭骨及體形輪廓亦像馬。不同之處在於它腿長,腳甚短,每腳有3趾,趾端有爪,而不是蹄,它們成小群地生活在河邊,以其爪挖掘植物根為食。爪獸科延續的歷史甚長,從始新世開始有其化石,一直到人類出現後才絕滅 。但始終沒有非常繁盛過 。早第三紀期間,進化速度快,屬種相對也較多,自中新世以後,形態上變化不大。中國早第三紀和新第三紀地層中都有其化石發現。 今犀只有非洲的兩個種和亞洲的3個種。但在第三紀,犀繁盛而多樣, 有善於長跑的,有適應於水邊生活的,有食嫩葉的,也有食乾草的。按照譜系關係,犀科分為跑犀亞科、兩棲犀亞科和真犀亞科3個亞科。 跑犀亞科出現於始新世中期,漸新世達到其全盛時期,以後漸趨消失。在北美和亞洲發現的漸新世的跑犀,身材小巧,細長的四肢適於迅速奔跑。前足4趾,後足3趾;上臼齒齒冠成П形齒脊,下臼齒齒冠為兩個新月脊。這些脊形齒顯示出草食食性。 兩棲犀亞科興起於始新世晚期,從一開始它便是大而笨重的動物,有強壯的四肢和短而寬的腳 。它還有類似貘的鼻骨結構,所以推測它是非常喜愛水的動物。晚始新世至早漸新世的中國北方,河川湖泊星羅棋布,這類動物的化石非常豐富。漸新世結束不久 ,兩棲犀便絕跡了。儘管歷史短暫,這類動物一度很成功,分布遍及亞洲、歐洲和北美。
奇蹄是指馬、牛、羊等動物的腳趾端的堅硬物,奇即單數。四肢中只有單數的趾端具備蹄,並以此蹄著地奔跑
的動物,稱為奇蹄動物。如馬的前後肢都只有一蹄,犀的前肢有四蹄,後肢有三蹄,總蹄數是單數,馬和犀都是奇蹄目的動物。奇蹄動物一般是食草的奔跑獸類,主要以第三指(趾)的蹄最發達,直接接觸地面,其他各指(趾)或者完全退化,或者不發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