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

太平道

太平道,是中國出現的最早民間宗教之一,張角以黃天為至上神,認為黃神開天闢地,創造出人類。又信奉黃帝和老子,認為黃帝時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類最美好的事情。在這個太平世界裡,既無剝削壓迫,也無饑寒病災,更無詐欺偷盜,人人自由幸福。在此基礎上,張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義和宗教理想。

基本內容

太平道太平道

教義:陰陽五行、符籙咒語。“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太平。”

教儀:傳教方式是:“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

教團:大賢良師張角,黃天張角,天公將軍張角。太平道以“方”為單位組織教徒,每方設“渠帥”統領。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共建三十六方。

太平經

《太平經》的問世,標誌著早期道教基本教義的初步形成,對漢代原始道教的創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太平道為早期道教的一支,它的理論基礎直接來源於《太平經》,張角是太平道的創始人。

《太平經》配圖《太平經》配圖

《太平青領書》一般都認為就是現在《道藏》中的《太平經》。它脫胎於西漢時齊人甘忠可的《天官曆包元太平經》,是戰國時代陰陽家鄒衍學說的繼承,秦漢之際燕齊方士們就把它作為傳授的資料。《漢書·李尋傳》說,甘忠可詐造《天官曆包元太平經》十二卷,傳授夏賀夏、丁廣世、郭昌等人,但由於劉向反對,說他"假鬼神罔上惑眾",忠可因此死於獄中。哀帝時,由於李尋贊助,此書一度大行;後來夏賀良等也終以左道亂政罪名伏誅,李尋亦獲重罪。此書遂成為禁書,秘密地流傳在民間,日久年深,由於傳經者遞相增補,篇幅日繁,到了宮崇手中時,已變成一部一百七十卷的鉅著了。

關於《太平經》的內容,《襄楷傳》中說得很簡單,僅說:"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又說:"而多巫覡雜語"。這與今日《道藏》中殘留的《太平經》內容也差不多,並不帶有革命意味。惟《前漢書·李尋傳》引證了甘忠可《天官曆包元太平經》,"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於天,天帝使赤精子下教我此道。"這樣話不見於今曰殘本《太平經》中,但張角等黃巾起義時所宣傳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那種讖記式的標語,未必沒有來源,也許受了甘忠可預言的影響。

自從黃巾軍失敗以後,太平道在中原的龐大聲勢也同時受了打擊而一蹶不振。再過十餘年,最初傳授《太平青領書》的人于吉又出現於吳(江蘇吳縣)、會(浙江會稽縣)等地方,仍舊以符水治癒,吸引了許多徒眾,並且博得孫策手下諸將士的信仰,因此觸動孫策之怒,慘遭殺害。太平道後來遂無復興的機會。

他最初出現在農民大眾面前,是一個 善道教化 的 大賢良師.約在東漢靈帝建寧年間(公元168- 171年),張角開始其布道傳教活動。他通過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廣泛地在社會上活動,大收徒眾,發展力量,擴大影響。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發展成為遍布青、徐、幽、荊、揚、兗、冀、豫八個州,連結郡國,道徒達幾十萬的道教組織。

張角傳道的方式,在史書中有較多的記載。《後漢書·皇甫嵩傳》說: 初,巨鹿張角自稱' 大賢良師' ,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連結郡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帥。 又《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說: 光和中,東方有張角,……角為太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雲此人不信道。 從這些記載看出,張角的傳道活動,主要是以符水、符咒為人治病,同時還廣招弟子,派遣弟子八人奔赴四方,以善道

教化天下。此外,張角對道徒所宣傳的教義中,融合了《太平經》和黃老道的思想。

張角信奉《太平經》,他把自己創立的道教組織命名為 太平道 ,就是直接來源於《太平經》。所謂太平道,即 行太平之前 之義,因為 太平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 ①。張角自稱 大賢良師 ,亦來源於《太平經》。卷九十: 今行逢千斤之金,萬雙之璧,不若得明師乎· 學而不得明師,知何從得發乎·治國欲樂安之,不得大賢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 卷九十八: 眾星億億,不若一日之明也。柱天群蚑行之言,不若國一賢良也②。張角把自己稱之為 大賢良師 ,實際上是把自己看成是太平道的先知先賢,目的就是要行大順之道,以教救世賑民,實現天下太平。

張角傳道的主要法術,是教人 叩頭思過 ,以符水治病。這 叩頭思過 ,也來源於《太平經》。在張角看來, 天以至道為行,地以至德為家,共以生萬物,無所匿,無所私 ③。人之過,是違天犯過所致,要治病,就得 跪拜首過 ,跪拜首過的方法是 常以除日於曠野四達道上四面謝,叩頭各五行,先上視天,回下叩頭於地。……解子過於天地也。後有過者,皆像子也 ④。天是看得見人間行為,聽得懂人間語言的,向天地跪拜,就是請求天神地只寬恕自己,解除自己的罪過與痛苦, 所以當於曠野者,當於鮮明地;所以四達道上者,道者主通事;所以四達者,當付於四時。天之使氣也,且為子上通於天也。四時者,仁而生成,且解子過於天地也 ⑤。

張角傳道的另一重要法術,就是用符水咒說療病。符水療病亦稱吞符、吞精。《太平經》說得很清楚: 請問重複之字何所主,主導正,導正開神為思之也。……精者吞之,謂之神也。……以丹為字,以上第一,次下行將告人,必使沐浴端精,北面西面南面東面告之,使其嚴以善酒,如清水己飲,隨思其字,終古以為事身。……或見其字,隨病所居而思之,名為還精養形 ①。所謂 重複之字 即復文,亦即最早道教的 神符. 吞精 即吞符。 以丹為字 即以朱筆書寫的神符,為一種筆畫屈曲、似字非字的圖形。

所謂符水療病 ,就是把神符焚燒成灰,用酒或水和合飲下,即為吞符。

吞符就是使符存於心中,心有所思,符的神力就隨之發出,神力發出,百病被驅散,人就會恢復健康狀態,精神飽滿,所以《太平經》說: 今日吞吾字,後皆能以他文教,教十十百百而相應,其為道,須臾之間,乃周流八方六合之間,精神隨而行治病。 ②這就是張角的符水療病咒,亦作 祝 ,即神的言辭,它法力無邊,念念它,就可祛疾治病。

《太平經》卷五十《神祝文第七十五》稱咒語為 神祝 : 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之' 神祝' 也。

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其祝有可使神位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無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讖語也。又說: 此者,天上神語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時時下漏地,道人得傳之,傳以相語,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癒病也。 《後漢書·襄楷傳》注引《太平經》這段話說: 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眾得之謂神咒也。咒百中百,十中十,其咒有可使神為除災疾,用之所向無不愈也。張角的 咒語療病 ,就是對病人念咒。咒文的本子叫祝讖書,它是神言要語,具有無上的法力,念一念神咒,百病就可以消除。

張角傳道, 師持九節杖為符祝.九節杖,即權杖之義,傳道之具,也來源於《太平經》。《太平經》卷四十二說: 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氣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 所謂九人,即 其無形委氣之神人,職在理元氣;大神人職在理天;真人職在理地;仙人職在理四時;大道人職在理五行;聖人職在理陰陽;賢人職在理文書,皆授語;凡民職在理草木五穀;奴婢職在理財貨.《太平經》卷七十一說: 道有九度。……一名為元氣無為,二為凝靖虛無,三為數度分別可見,四為神遊出去而還反,五為大道神與四時五行相類,六為刺喜,七為社謀,八為洋神,九為家先。

一事者各為九,九九八十一首,殊端異文密用之,則共為一大根,以神為使……其上三九二十七者,可以度世;其中央三九二十七可使真神吏;其下三九二十七其道多耶。 就是說,九節杖就是類似於權杖,既能招神又能劾鬼,持杖即職可理九人九氣之事,可以統攝天地萬物;可以度人得道。

張角事奉黃老道,在傳道的過程中,他以黃老 善道 教化天下。黃老道成了張角宣傳民眾、組織道徒的工具。其時,東漢朝野多有信黃老道者,許多統治者也都相信他是以 善道教民 ,以至 青、符、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或棄賣財產,流移奔赴 ①。經過十餘年的傳教,張角的教徒發展到幾十萬人。

張角所創立的太平道,其奉祀的神為黃老,也尊奉 中黃太乙. 太乙 又作 太一.《史記·天官書》說太一居紫微宮北辰: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張守節《正義》說: 泰一,天帝之別名也。 秦漢時期,太一被認為是紫微宮北極天帝或 天帝大皇 ,是天中央主宰四方的最高神。《史記·封禪書》說: 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兩漢時期,太一又被視為比北斗神黃帝更高明的神仙。《漢書·王莽傳》引《紫閣圖》文:太一、黃帝皆仙上天。 緯書《春秋合誠圖》又有黃帝問太乙長生之道 之說。在《太平經》中也出現太一信仰,並有 太一 位於中央的觀念。《太平經》說: 然天地之道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守氣而不絕也。……乃上從天太一也,朝於中極,受符而行,周流洞達六方八遠,無窮時也。 ①太平道在 太一之前冠以中黃二字,當與 五德終始說 有關。東漢光武帝得赤符稱帝,以火德自居。五行相生說是以木- 火- 土- 金- 水的次序,火可生土,五行中土居中,色尚黃,黃為大吉之色。

太平道以 土 為吉,信仰 中黃太一 ,崇尚黃色,隱含著主運土德的張角太平道即將取代主運火德的東漢王朝,建立黃天太平 社會的願望。張角自稱黃天,頭裹黃巾,提出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的口號,奉 中黃太一 為尊神,原因就在這裡。

張角除了在家鄉冀州傳道以外,還派出八名弟子分赴到各地傳道。短短的十餘年間,全國十二個州當中就有八個州的百姓參加太平道,道徒達幾十萬人之多。為了便於組織和管理,張角把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的道徒編為以 方 為單位的教區組織,全國共設三十六方,大方有萬餘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各方均設渠帥總領其事。

這樣,張角經過十餘年的創教活動,終於建立了一個擁有幾十萬教徒,遍及全國三分之二以上州府的龐大的道教組織--太平道。

基本教義

張角以黃天為至上神,提出了“致太平”理想。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義和宗教理想。

文化

太平道樂是太平道活動中的“法式音樂”又叫“道場音樂”,源於當時張角及其信徒誦經傳道的過程中。經樂曲調一般起伏不大,鏇律線條平穩,氣氛莊嚴、肅穆,有導引修持者入靜,進入清虛之境的作用,這是太平道樂最初形式。邢台一帶的經樂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它的聲腔韻調是由這一帶的方言語調發音使然。1800多年來,這一音樂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得到補充、完善和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套由經樂和器樂組成的完整的太平道樂體系。

太平道樂太平道樂

太平道樂演奏分靜樂和動樂兩類。靜樂在演奏時或坐或立;動樂是邊演奏邊行

進,又稱道舞。道舞的音樂效果和舞蹈效果相得益彰,其形式有“剪子股”、“十字梅花”、“三盞燈”、“龍擺尾”、“芝麻開花”等,這些道舞圖形均來自儒家的陰陽五行、八方九官、太極等道教信仰。道舞可以單獨表演,也可連貫表演,人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

樂器主要有管、笙、笛、簫、壇鼓、雲鑼、鐺子、鐃、釵、磬等。樂器多為自製。新的科學技術和樂器材料足以使他們的樂器更新為現代化的,但樂師恪守師祖的傳統,堅持用天然的材料,手工製作,這與道人崇尚自然的觀念是一脈相承的。製作管子用當地老紅棗木,手工削圓取段兒,用手拉鑽打眼兒,燙孔,繞筒鏤刻不間斷花紋,用液態錫灌注鏤空處,既美觀又防止斷裂。笙的工藝比較複雜,一般由樂器作坊製作,但簧上的六綠(用五色石在銅盤上研磨的粉沫)要根據高低音的需要自己上,還有點蜂蠟調音,都是憑經驗進行,有“吹笙容易,點笙難”之說。笛子和簫的製作,選竹、開孔、調音,也頗講究。

黃巾起義

太平道太平道

中國東漢末年,張角領導的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全國性農民起義。因起義軍頭戴黃巾為標幟,史稱黃巾起義。東漢末年,社會危機日益深重,廣大農民與豪強地主及封建國家的矛盾激化。黃巾起義正是在農民鬥爭蓬勃開展的基礎上爆發的。

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以傳道和治病為名,在農民中宣揚教義,進行秘密活動。10餘年間,徒眾達10萬 ,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分為36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 。張角在各處府署門上用白土塗寫“甲子”字樣,作為發動起義的信號 。中平元年(184,甲子年)初 ,張角命於三月五日同時起義。但預定起事前一月,因叛徒告密,張角派人飛告各方提前起義。於是36方“一時俱起”,眾達數十萬人。

起義初期,黃巾軍的主力分散在巨鹿、潁川、南陽等地,他們各自為戰,攻城奪邑,焚燒官府,取得了很大勝利。與此同時,各地還出現了許多獨立的農民武裝。但黃巾軍各自為戰,缺乏戰鬥經驗,以致東漢王朝能集中兵力各個擊破 。潁川、陳國、汝南、東郡和南陽的黃巾軍相繼失敗。冀州黃巾軍在張角病死後,由張梁統率固守廣宗。當年十月,皇甫嵩率官軍偷襲黃巾軍營 ,張梁陣亡 。3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5萬多人投河而死 ,張角被剖棺戮屍 。張寶也隨即於下曲陽兵敗陣亡,10餘萬黃巾軍被殺害。

黃巾起義和在它影響下的各族人民起義,持續了二十多年。由於起義農民本身的弱點,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在黃巾起義中,大批太平道骨幹多在戰鬥中犧牲,太平道組織無形解體,殘餘的信徒大都融入五斗米道中。

主要影響

太平道雖在黃巾起義後瓦解,但對後世仍有相當的影響。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術數觀念,為後世道教所繼承;後世道士持九節杖、著黃衣、戴黃冠,用符水、咒語等道術為人治病消災,等等,也都承襲太平道的規制。唐宋時期的“明教”更尊張角為其教主;清代中期川陝白蓮教起義宣揚“黃天將死,蒼天當生,大劫在邇,人民有難”的讖語,亦明顯受太平道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