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

太平經

《太平經》是道教的主要經典,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宣揚散財就窮、自食其力。又名《太平清領書》。據中國《後漢書·襄楷傳》稱:漢順帝時,琅玡人宮崇詣闕,獻其師于吉所得神書,號曰《太平清領書》。此神書即《太平經》,系東漢原始道教重要經典。原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今道藏本僅殘存57卷,另有唐人閭丘方遠節錄的《太平經鈔》10卷,敦煌遺書《太平經目錄》一卷。

道教經典 。又名《太平清領書》 。據中國後漢書·襄楷傳》稱:漢順帝時,琅玡人宮崇詣闕,獻其師于吉所得神書,號曰《太平清領書》。此神書即《太平經》,系東漢原始道教重要經典。原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今道藏本僅殘存57卷 ,另有閭丘方遠節錄的《太平經鈔》10卷,敦煌遺書《太平經目錄》一卷。近人王明據有關資料輯校補遺,撰成《太平經合校》一書 ,大體可見原書舊貌。此經假託人(又稱天師)與六方真人問答,演說原始道教教義和方術。其卷帙浩繁,內容龐雜 。大抵以奉天法道,順應陰陽五行為宗旨,廣述治世之道,倫理之則,以及長壽成、治病養生、通神占驗之術。其說雖受漢代讖緯神學影響,宣揚災異祥瑞,善惡報應觀念,“多巫覡雜語”。但亦自成體系,以順天地之法,治政修身,達於天下太平為主旨。有代表下層民眾反對統治者恃強凌弱 ,主張自食其力,周窮救急的思想。故為張角等早期民間道教領袖所利用,組織發動農民起義。後世道教各派教義,亦受此書影響。

經文思想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爾注》中,繼承了《道德經》的“無為”思想,認為無為是“道性”,不為惡事,“有天下必無為,守樸素,合道意矣”,而“無為”的狀態就如同嬰兒,“嬰兒無為,故合道。但不知自製,知稍生,故致老”,“專精無為,道德常不離之,更反為嬰兒”。太平道的《太平經》則認為:“天地之性,萬物各自有宜。當任其所長,所能為。所不能為者,而不可強也。”“無為”與“道”相連,上古所以“無為而治”,就因為“得道意,得天心意”。人如果能夠“入無為之術,身可有也;去本來末,道之患也”。魏晉以後,無為的思想成為道教社會觀和道士全身修仙的基礎。《雲笈七籙》卷九十《七部語要》中有一則稱:“執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機,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離咎,終不起殆也。”因此,事主、事師以及全身都需要以無為作為指導,無為就是“道德”的綱要。東晉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認為“天道無為,任物自然,無親無疏,無彼無此也”。批評“仲尼雖聖於世事,而非能沉靜玄默,自守無為者也”,並稱老子曾訓誡孔子:“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同時,葛洪還認為求仙之法,也要“靜寂無為,忘其形骸”。
南朝齊梁時陶弘景的《真誥》指出“喜怒損志,哀感損性,榮華惑德,陰陽竭精,皆學道之大忌,仙法之所疾”,而“仙之要道,生之本業”,就是“知而不為,為而不散”。《西升經》有“道以無為上,德以仁為主”之句。韋處玄注曰:“道無體,無為而無不為,故最為天地人物之上首。”他將“無為”置於天地、人物之最高處。《西升經》還稱“人能虛空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無為養身,形骸全也”。徐道邈注曰:“清淨無為,抱德養身,和氣已復,故形骸保全也。”金元以後道教全真派的一些高
道從天道與人道的區別來論述無為和有為。認為:“無為者,天道也;有為者,人道也。無為同天,有為同人。如人擔物,兩頭俱在則停穩,脫卻一頭即偏也”。接著他又說,如果兩頭和擔子俱脫,那就回到原來的狀態了。CF有的則從有無的角度閘述:“無者,明恍惚之妙也;為者,明變通之理也。”《玄教大公案》中批評了將“無為”視作“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來,逼之不動,塊然一物”的說法,讚頌“無為”是“貴乎一點靈明,圓混混,活潑潑,無心無而為,時止時行,以輔萬物之自然”。在
《道樞》卷十二《大丹篇》中,稱“易成子嘗遇至人,謂曰:無為之道莫過乎金丹,得道必由乎金符焉。”CI後世的內丹家更稱內修之術是以“有為”作為根基的“無為”。
宋代張伯端的《悟真篇》有詩云:“始之有作無人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力要妙,豈知有作是根基。”蕭廷芝的《金丹大成集》中也有詩云:“得悟無為是有為,潛修妙理樂希夷。幾回日月灘頭立,直把絲綸釣黑龜。”內丹家們將丹成以後,煉神
返虛的狀態稱作“無為”,將煉養過程稱為“有為”。清代著名道士、內丹家劉一明批評某些內丹家將“子午運氣、運轉河車,心腎相交、任督相會,聚氣腦後,氣沖頂門,”等等一些具體操作方法視為“有為”,他認為:“如此類者,千有餘條,雖道路不同,
而執相則一,以是為有為之道,失之遠矣。”劉一明還批評了將“守黃庭,思門,思鼻端,觀明堂或守臍下”等等一些具體操作方法視為“無為”,並認為:“如此類者,千有餘條,雖用心不一,而著空則同,以是為無為之道,錯之多矣。”劉一明認為“有為”乃“非強作強為。
蓋人自先天埋藏,性命不固,若不得栽接之法,返還之道,焉能延年益壽,完成大道哉。有為者,欲還其所已去,返其所本有,此系竊陰陽,奪造化,轉生殺之道”;而“所謂無為者,非枯木寒灰之說。蓋以真種不能到手,須假法以攝之,既已到手,則原本復回,急須牢固封藏,沐浴溫養,防危慮險,以保全此原本,不至有得而復失之患”。當然,在修煉的順序上,劉一明則認為要“先求其有為之道,後求其無為之道,更求其有無不立之道,則修真之事,方能大徹大悟”。 蓋人自先天埋藏,性命不固,若不得栽接之法,返還之道,焉能延年益壽,完成大道哉。有為者,欲還其所已去,返其所本有,此系竊陰陽,奪造化,轉生殺之道”;而“所謂無為者,非枯木寒灰之說。蓋以真種不能到手,須假法以攝之,既已到手,則原本復回,急須牢固封藏,沐浴溫養,防危慮險,以保全此原本,不至有得而復失之患”。當然,在修煉的順序上,劉一明則認為要“先求其有為之道,後求其無為之道,更求其有無不立之道,則修真之事,方能大徹大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