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綠龜

太平洋綠龜

太平洋綠龜,一種動物魔術與龜類,體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龜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龜一般在四五月間離巢而出,爭先恐後爬向大海。只是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便可能成為鷹等食肉鳥的食物。

基本信息

太平洋綠龜

太平洋綠龜的體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龜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龜一般在四五月間離巢而出,爭先恐後爬向大海。只是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便可能成為鷹

太平洋綠龜太平洋綠龜
等食肉鳥的食物。

(一)形態特徵

太平洋綠龜太平洋綠龜

海龜屬龜鱉目,體長1~1.3米,體重大於100千克,體型巨大,四肢槳狀,適於划水。龜頭背面有前額鱗1對,背甲盾片相間排列。頸盾板短而寬,椎盾5枚,助盾4對。前肢較後肢短小。背面棕色或橄欖色,腹面黃色。

(二)食性

以魚類、海藻、甲殼類、頭足類軟體動物為食。

(三)生殖

每年6~9月,海龜灣便有成群綠海龜回遊來此,上岸產卵。每當夜深人靜,雌龜便慢慢地爬上沙灘,在不被水淹的高潮線上,找到合適地點,挖出一個寬大的坑,才開始產卵,每次產卵50~200多枚(圖2)。產完用沙土覆蓋,龜卵在溫暖潮濕的沙灘里自然孵化,經過49~60天,幼海龜例破殼鑽出,爬入大海。保護區工作人員幫助幼龜回歸大海(圖3),海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國際上重點保護動物。

(四)經濟價值

海龜的經濟價值很高,龜肉鮮美、營養豐富,龜板、血及膽汁均入藥,目前被列為抗癌食品之一,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五)綠毛龜的品種

1、青龍戲水:龜的頭部、四足、背甲、腹甲、尾部都長有綠毛。
2、五子奪魁:龜的頭部、四足、背甲、腹甲長有綠毛,雖比青龍戲水略差一籌,但仍屬罕見,活的珍寶,極為名貴。
3、牡丹頭:僅龜的頭頂部長有綠毛,為名貴品種。
4、天地纓:龜的背甲、腹甲長有綠毛,在水中,似一團綠絨球。
5、天纓:龜的背甲上長有綠毛。
6、雙纓:龜的兩隻前足或後足長有綠毛。
7、三點纓:龜的三隻足上長有綠毛。
8、器纓:四隻足上長有綠毛。
9、呂纓:龜的頭、尾長有綠毛。
10、品纓:龜的頭部和兩隻前足長有綠毛。
11、鬍子纓:臉頰或上下頜長有綠毛,一般不多見。
12、長毛纓:毛長超過35厘米,稱長毛綠毛龜。

(六)綠毛龜的選擇

1、金壽綠毛龜:外貿出口品種。
2、麒麟龍尾綠毛龜:孔雀斑綠毛龜、金線綠毛龜為龜中極品。
世界現存海龜共7種,在中國海域棲息的有綠海龜螺龜太平洋麗龜棱皮龜玳瑁五種,以綠海龜最多,其餘已很稀少。
頭頂有兩對前額鱗,上頜鉤曲。背面的角質板覆瓦狀排列,隨著年齡增長而漸趨平鋪狀,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黃色相間的花紋,四肢呈鰭足狀。前肢較大,有兩爪,後肢短小,僅具一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性強暴,以魚、海藻為食。卵可食;角質板可制鈕扣、眼鏡框或裝飾品;中醫學上以甲片入藥,性寒、味甘,功能清熱解毒,定驚,主治熱病發狂、小兒驚風、癰腫瘡毒等症。

棱皮龜

棱皮龜,也稱“革龜”。爬行綱、棱皮龜科,長達2米多,是現存龜鱉類中最大的一種,背面無角質板,被以柔軟的革質皮膚,上面有七條縱棱,棱間微凹如溝;腹甲骨化不完全,有五條縱棱,四肢呈鰭足狀,無爪,前肢很長,後肢短,尾短。體背漆黑色或暗褐色,微帶黃斑,腹面色淺。善於游泳,以蝦、蟹、軟體動物、魚類、海藻等為食。肉粗,多脂肪,無食用價值,可制油,卵可食;甲可制裝飾品。
海龜
Chelonia mydas Linnaeus
別名綠海龜,英文名 Green turtle
海龜 :hǎi ɡuī
爬行綱,海龜科。長可達1米多。頭頂有一對前額鱗。四肢如槳,前肢長於後肢,內側指、趾各有一爪。頭、頸和四肢不能縮入甲內。主要以海藻為食。生活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到陸地上產卵,孵出幼體。肉可食,脂肪可煉油。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海龜是龜鱉目海龜科的1種。因脂肪呈綠色,又稱綠色龜。廣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產的屬於日本海龜,北起山東、南至北部灣近海均有分布。海龜上頜平出,下頜略向上鉤曲,顎緣有鋸齒狀缺刻。前額鱗1對。背甲呈心形。盾片鑲嵌排列。椎盾5片;肋盾每側4片;緣盾每側11片。四肢槳狀。前肢長於後肢,內側各具1爪。雄性尾長,達體長的二分之一。前肢的爪大而彎曲呈鉤狀。背甲橄欖色或棕褐色,雜以淺色斑紋;腹甲黃色。生活於近海上層。以魚類、頭足綱動物、甲殼動物以及海藻等為食。每年4~10月為繁殖季節,常在礁盤附近水面交尾,需3~4小時。雌性在夜間爬到岸邊沙灘上,先用前肢挖一深度與體高相當的大坑,伏在坑內,再以後肢交替挖一口徑20厘米、深50厘米左右的“卵坑”,在坑內產卵。產畢以砂覆蓋,然後回到海中。每年產卵多次,每產91~157枚。卵白色,圓形,徑41~43毫米,殼革質,韌軟。孵化期50~70天。
數月前,7個旅行者和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島。那個海島上有許多太平洋綠海龜用來孵化小龜的巢穴,他們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
那天上島時,已近黃昏,他們很快就發現一隻大龜巢,突然,一隻幼龜率先把頭探出巢穴,卻又欲出而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躑躅不前時,一隻嘲鷹突兀而來,它用尖嘴啄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旅行者們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問嚮導:“你得想想辦法啊!”嚮導卻若無其事地答:“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嚮導的冷淡招來旅行者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喚。嚮導極不情願地抱起小龜,把它引向大海,那隻嘲鷹眼見到手的美食給抱走,只能頹喪地走了。然而接著發生的事卻使他們極為震驚———嚮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那隻先出來的幼龜,原來是龜群的“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會返回龜巢。現在做嚮導的幼龜被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於是急先恐後地結伴而行。沙灘上無遮無擋,很快引來許多食肉鳥,數十隻幼龜成了嘲鷹、海鷗、鰹鳥的口中之物,嚮導趕緊脫下頭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數十隻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旅行者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來回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人是萬物之靈。然而,當人自作聰明時,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