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隨子

天隨子

天隨子,唐代詩人陸龜蒙的別號。陸氏取《莊子·在宥》:“神動而天隨”(精神活動合於自然)語義,而自號“天隨子”。

典源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隱逸列傳·陸龜蒙〉~562~

陸龜蒙字魯望,元方七世孫也。父賓虞,以文歷侍御史。龜蒙少高放,通六經大義,尤明春秋。舉進士,一不中,往從湖州刺史張摶游,摶歷湖、蘇二州,辟以自佐。嘗至饒州,三日無所詣。刺史蔡京率官屬就見之,龜蒙不樂,拂衣去……居松江甫里,多所論撰,雖幽憂疾痛,貲無十日計,不少輟也。文成,竄稿篋中,或歷年不省,為好事者盜去。得書熟誦乃錄,讎比勤勤,朱黃不去手,所藏雖少,其精皆可傳。借人書,篇秩壞舛,必為輯褫刊正。樂聞人學,講論不倦。有田數百畝,屋三十楹,田苦下,雨潦則與江通,故常苦飢。身畚鍤,薅刺無休時,或譏其勞,答曰:「堯、舜霉瘠,禹胼胝。彼聖人也,吾一褐衣,敢不勤乎?」嗜茶,置園顧渚山下,歲取租茶,自判品第。張又新為水說七種,其二慧山泉,三虎丘井,六松江。人助其好者,雖百里為致之。初,病酒,再期乃已,其後客至,絜壺置杯不復飲。不喜與流俗交,雖造門不肯見。不乘馬,升舟設蓬席,齎束書、茶灶、筆床、釣具往來。時謂江湖散人,或號 天隨子、甫里先生,自比涪翁、漁父、江上丈人。後以高士召,不至。李蔚、盧攜素與善,及當國,召拜左拾遺。詔方下,龜蒙卒。光化中,韋莊表龜蒙及孟郊等十人,皆贈右補闕。

古籍

天隨子,唐陸龜蒙(?--882)撰。文集。明歸有光(1507—1571)輯評,收文甚少,與他人合為一卷。陸龜蒙介紹見《甫里先生文集》條,歸有光介紹見《震川先生集》條。陸氏取《莊子·在宥》:“神動而天隨”(精神活動合於自然)語義,而自號“天隨子”。明歸有光輯評陸詩文,即以陸之自號名書。有明歸有光《諸子匯函》本。

釋義

唐代詩人陸龜蒙的別號。 唐陸龜蒙《奉和太湖詩·縹緲峰》:“身為大塊客,自號天隨子 。”《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 陸龜蒙 字 魯望 ……時謂 江湖散人 ,或號 天隨子 、 甫里先生 。”亦省稱“ 天隨 ”。

示例

宋 蘇軾 《寄周安孺茶》詩:“ 鹿門有佳士,博覽無不矚。邂逅天隨翁,篇章互賡續。”

明 高啟 《寄題內弟周思敬野人居》詩:“野人何處是幽棲,聞在天隨 舊宅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