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西站老站房

天津西站老站房

天津西站老站房是原天津西站的候車室。位於原天津老城城西第三區子牙河與南運河之間的河北趙家場。始建於1909年8月,1910年12月14日投入運營,建築風格為德式新古典主義,現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天津西站老站房作為紅橋區的百年標誌性建築現因天津西站的改擴建工程而搬離原址並將作為天津鐵路博物館被永久保護,成為西站城市副中心的主要標誌之一。

天津西站老站房天津西站老站房

天津西站老站房是原天津西站的候車室。位於原天津老城城西第三區子牙河與南運河之間的河北趙家場(今天津市紅橋區西站前街1號)。始建於1909年8月,1910年12月14日投入運營,建築風格為德式新古典主義,現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保護等級歷史風貌建築。天津西站老站房作為紅橋區的百年標誌性建築現因天津西站的改擴建工程而搬離原址並將作為天津鐵路博物館被永久保護,成為西站城市副中心的主要標誌之一。

歷史沿革

1898年9月,英國和德國的資本集團在倫敦舉行會議並決定承辦津鎮鐵路(天津至鎮江)。清政府屈服於壓力,於1899年5月簽訂了借款草約,1908年簽訂了借款契約,並將津鎮鐵路改為津浦(南京浦口)鐵路。但是與眾不同的是,津浦鐵路北段當時從半截開始施工,從靜海縣的良王莊向天津市內修築,這樣做是因為天津起點的地址始終未定。督辦鐵路大臣呂海寰派出的調查員報送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材料:“河北趙家場後空地有二頃有餘,地勢平坦,既無廬舍,又無墳墓,堪為建設總站之用。”當時所稱的“河北趙家場”,實際就是如今的紅橋區北營門至南運河一帶,由於當時南運河並未裁彎,故在河北岸,被稱為“河北趙家場”,距離今天的天津西站不過500米。後在此修建了趙家場站,即現在的天津西站候車室。

1993年1月天津西站進行過一次改建工程,於1995年底基本建成。2003年下半年天津市政府出資766萬元再次大修,主要是對一站台的採光設施進行改造、修建雨棚和增高站台。到中國鐵路第五次大提速之前,西站的其餘5個站台都已改造完畢,站台均採用無柱雨篷、寬敞明亮,旅客上下車無障礙通行。抬高后的站台表面與列車車門最低處平齊,避免了以往旅客蹬梯上車的現象。這座帶有典型日耳曼建築風格的候車樓一直被作為德式貴賓候車廳使用。

建築特點

天津西站老站房為磚混結構二層樓房,建築整體坐南朝北,立面強調對稱式構圖,造型豐富,建築平面呈凸字形。建築頂部為紅瓦坡頂,開有老虎窗和煙囪,外立面為清水磚牆,窗套、立柱、花飾及入口台階均為石材,上雕有南極仙翁仙鶴還有龍嘴的圖案與西洋風味的洋樓相配可謂中西合璧,窗式和窗套變化多樣,是一座具有典型折衷主義風格的德式新古典主義建築。

平移和保護

2009年9月24日,天津西站候車樓採用滑動摩擦平移方法平移至新址,這是天津市首例木結構建築的平移工程,第一階段向南平移135米。10月23日,第二階段向東平移40米。11月9日上午11時天津西站候車樓完成平移,到達新址地基所在地終點。2010年5月4日西站候車樓改造進入整體抬升階段,工程設計由98個千斤頂將候車樓抬升3.6米。平移完成後的西站小洋樓作為鐵路博物館永久保留,並與西沽公園共同構成天津西站地區城市副中心的兩大景觀。
此次整修的原則是“修舊如故,有機更新”。依照候車樓的老照片和歷史檔案,恢復原有的老虎窗和煙囪,牆體外立面上安裝的排水管、空調等室外設施將被遮蔽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