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 文化

秦安縣面積1601平方千米,人口61萬。 甘谷縣面積1572平方千米,人口60萬。 其實,天水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的聖地,古人已經有所領悟。

天水
開放分類: 地理、旅遊、城市、甘肅、出行

甘肅省天水市

天水 市名,位於甘肅東南部,自古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全市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新歐亞大陸橋橫貫全境。現轄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和秦州、麥積兩區,總人口328萬人。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稱。

天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榮,是海內外龍的傳人尋根問祖的聖地。境內文化古蹟甚多,現有國家和省、市級重點保護文物169處,其中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國內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廟,雕樑畫棟,古柏森森。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被譽為“東方雕塑館”的麥積山石窟,薈萃了從公元4世紀末到20世紀,約1600年間的7730餘尊塑像,並與大像山、水簾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組成了古絲綢之路東段的“石窟藝術走廊”。同時,環繞麥積山方圓數十里分布的植物園、仙人崖、石門、淨土寺、曲溪和街子溫泉度假村,共同組成了國家級森林公園---麥積山風景名勝區。人文景觀與自然秀色交相輝映,巧奪天工,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人。
天水主要旅遊景點:玉泉觀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 ·大象山大佛·甘肅天水石門山 ·仙人崖 ·伏羲廟 ·甘肅天水水簾洞 ·南廓寺 ·千佛洞 ·甘谷大象山 ·曲溪 ·拉稍寺 ·天水師範學院·大地灣遺址 ·麥草溝 ·拉稍寺石窟 ·水簾洞石窟群 ·卦台山 ·顯聖池 ·李廣墓

天水市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適宜多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長,為全國十大蘋果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達26.2%,是西北最大的天然林基地之一。這裡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現已探明的35種,其中金屬礦15種,非金屬礦20種。天水不僅有昔日輝煌,改革開放的春風更使勤勞勇敢的天水人民煥發出無限的改革熱潮和發展活力。今日的農業以實施種、養、加“六個百萬工程”為突破口,糧食生產穩步發展,林果、畜牧、蔬菜、農副產品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初具規模,農業產業化進程正在加速;天水是全國著名的五大電器工業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了機械、輕紡、電子三大行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一座西北電器城正在崛起,名牌戰略格局正在形成,工業結構高速發展和產品的進一步升級換代正在實施;五橫三縱省道國道及市區環形交通的貫通,天蘭、隴海鐵路複線的籌建,通訊網、電力網的擴建,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商貿流通業迅速發展,對外交流融合日益增加,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使天水這片古老的黃土地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變化。全市國民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今天的天水,先後被列為全國最佳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重點城市、科教興市重點城市、省級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和全省雙擁模範城。

天水古稱成紀,因相傳華夏始祖伏羲氏就誕生於此,所以又有“羲皇故里”之稱。天水市歷史悠久,歷代人文薈萃,境內文物古蹟眾多,幾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天水伏羲廟、卦台山,是海內外炎黃子孫朝宗拜祖的場所;武山水簾洞,洞內樓台、泉石、雕塑、畫像一應俱全;甘谷大象山,拔地而起,巍峨壯觀,山上有安詳、寧靜的大象山大佛;與麥積山毗鄰的仙人崖,群峰對峙,是一處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遊覽勝地……還有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崗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的麥積山石窟,以精美的泥塑藝術,險峻的洞窟著稱於世。

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綠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

行政區劃
天水市 面積14392平方千米,人口350萬人(2004年)。
秦州區 面積2442平方千米,人口65萬。郵政編碼741000。
麥積區 面積3452平方千米,人口58萬。郵政編碼741020。(2006年以前叫北道區)
清水縣 面積2003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741400。縣人民政府駐永清鎮。
秦安縣 面積1601平方千米,人口61萬。郵政編碼741600。縣人民政府駐興國鎮。
甘谷縣 面積1572平方千米,人口60萬。郵政編碼741200。縣人民政府駐大像山鎮
武山縣 面積2011平方千米,人口44萬。郵政編碼741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面積1311平方千米 人口32萬。郵政編碼7415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張家川鎮

風景名勝
麥積山石窟位於天水東南部,因該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石窟始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懸崖峭壁上開鑿,層層相疊,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間有棧道相連,攀援而上可達山頂。

麥積山石窟塑像的大小與真人相若,有的交頭接耳,有的低眉含嫣,有的俊俏活潑,形態栩栩如生,被譽為“東方塑像館”。在天水附近的武山尚有拉梢寺石窟,位於絕壁上的浮雕大佛高約六十公尺,遠觀尤覺雄偉。

麥積山洞窟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遊人能順利登臨各洞窟。

羲皇故里
天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史載人首蛇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和女媧,即出生於天水,故天水又稱為“羲皇故里”、“龍的故鄉”。伏羲,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伏羲誕辰日和農曆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天水便舉辦規模盛大的祭典儀式,1995年起 ,又擴大辦成了天水伏羲文化節。

現存的伏羲廟,又名太昊宮,在市區西關,當地稱作人祖廟,其建築肅穆古樸,巍峨壯觀,是海內外華人尋祖追宗的聖地。

氣候
天水市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城區附近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1.5℃。最熱天氣是7月份,最高溫度為33.4℃;最冷天氣是1月份。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

天水平均氣溫(攝氏)一覽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溫度 -0.6 0.2 6.3 11.7 17.7 21.1 23.3 21.7 16.3 11.3 3.9 -1.8

天水伏羲文化節
由每年農曆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裡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95年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曆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里,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天水成為我國“歷史文化聖地”的十大理由
1、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根據神話傳說基因檢測考古發現及語言學的研究,天水是中華民族(包括漢族和藏彝苗瑤等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據點,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祥地。
這裡不但發現過38000年前舊石器時代的“武山人”,還發現了大量史前時代的遺址,其密度之高,全國罕見。天水同時也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精髓——陰陽八卦傳說就誕生在天水。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在此延續了3000年。天水曾出土過中國最早的彩陶、繪畫、雕塑、符號(文字的源頭之一)、禮器、地圖、紙張、毛筆、木尺、小說、音樂文獻等實物,考古學和文獻也證實,天水既是我國農業、畜牧業、建築、紡織、養蜂等技術的發源地,也是我國古代文學和戲曲的發源地之一。  
2、是我國神話傳說最多的地方。天水是大家公認的羲皇故里,有兩座規模宏大的伏羲廟,傳說中的伏羲、女媧、炎帝、黃帝、神農等都誕生在天水,並有大量的文獻和遺址加以證明;我國遠古時代的第一部神話總集 ——《山海經》對天水有許多描述。除此之外,天水還有大量有關《西遊記》和《三國演義》的傳說和遺蹟;至於其他民間傳說,更是數不勝數,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3、是中華各民族的聖地。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絕大多數都認同伏羲、女媧為其先祖,天水作為伏羲、女媧的故鄉,自然也是漢族和這些少數民族共有的聖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死於天水,也很有可能葬於天水,天水漢族供奉的家神有許多是蒙古人。天水張家川是我國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其境內的宣化崗是中國伊斯蘭教哲合忍耶學派的聖地,同時天水還有兩座建於元朝的回族清真寺,是我國最早的回族清真寺之一。滿族的前身女真族也在天水留下了許多痕跡,如西關的“郡王府”和卦台山的伏羲廟等;至於藏族、維吾爾族等,他們與古代活躍在天水一帶的胡戎羌狄等有密切的關係,對藏族歷史有重大影響的許多事件都發生在天水,至今仙人崖和水簾洞還有喇嘛殿、喇嘛塔等。
4、對我國的歷史進程和政治制度始終具有重大或決定性的影響。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對古代中原和西部地區的社會歷史產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的王朝(如秦、唐等)都發跡於天水,對中國歷史有重大影響的許多政策制度和事件,如秦朝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制度、漢朝的屯田制度、兩晉南北朝的里長制度和民族融合政策、西北和西南的絲綢之路、宋朝的茶馬互市、元朝的建立、辛亥革命時期的秦州起義、近代工商業的興起、抗戰時期的後方建設與文革時期三線企業的建設等都與天水有密切的關係。
5、天水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從古到今一直長盛不衰。在天水這塊大地上,曾誕生過無數的名人,無數的名人也曾旅居過天水,如李廣、趙充國、趙壹、諸葛亮、庾信、玄奘、杜甫、李白、吳玠兄弟、宋婉、譚嗣同、鄧寶珊等,他們留下的功業和詩文不但是天水地方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整箇中華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另外,天水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堪稱歷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館,如與胡笳密切相關的的天水夾板,遠古民族巫舞的餘韻——武山旋鼓,元雜劇的活標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韻味的秦安臘花舞,雅俗共賞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極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調、民間傳說、民間工藝等。
6、是我國東南西北文化的交匯之地。從古到今,一直與我國的核心地區有一種神秘的聯繫。天水雖然偏居西北內陸,但在很久以前,這裡就是原始人南下北上、東進西出的重要據點;進入文明社會後,起源於東方的秦人來到天水,
他們在大量吸納中原文化的基礎上,又融合了西戎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最終統一了中國,此後,天水一直處在西北絲綢之路和西南絲綢之路(後形成茶馬古道)的交匯點上。抗戰時期,天水成為東南沿海民族工商業的避難所;三線建設時期,又有一大批企業從東南沿海一帶遷來。所以天水的傳統建築、語言風俗、地方飲食、民間歌舞、民間武術以及產業結構等都帶有東西過渡南北交融的特點。
7、是我國宗教勝地之一。天水有以麥積山為代表的一大批佛教石窟和寺廟(其中水簾洞石窟還留有小乘佛教的遺蹟),有道教最重要的流派——全真教在元朝修建的玉泉觀,有我國最早的回族清真寺和伊斯蘭教哲合忍耶學派的聖地——張家川宣化崗。除此之外,天水也是我國基督教最流行的地區。幾大宗教在這裡融洽相處,並行發展,形成奇特景觀。
8、有大量的神山聖水。如成紀(伏羲、女媧、李廣、李白和李唐王朝的故鄉),古風台(伏羲誕生地)、女媧洞 (女媧誕生地)、葫蘆河(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傳說人類誕生與葫蘆有關)、卦台山和龍馬洞(伏羲畫八卦處)、女媧祠、補天石、鳳凰山(即崦嵫山,為古代神話中的日落之處) 、軒轅谷(天水有兩處軒轅谷,傳說是黃帝誕生地)、朱圉山(《山海經》載為大禹治水過往之處)、齊壽山(即《山海經》所載潘冢山,古時為嘉陵江源頭,附近有秦人祖陵)、伯陽(傳說為老子歸隱處)、高老莊和曬經寺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水還有古代交龍寺遺址,涉及女媧造人、伏羲畫卦、三教分立等大量中華民族的歷史和神話。除此之外,天水還擁有一大批歷史文化的聖地,如關山(即古代的崑崙,為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毛家坪秦亭(秦人發源地)、街亭(諸葛亮失街亭處)、東柯草堂(杜甫生前建起的第一座草堂)、天水堂(天下趙氏祭祖聖地)等。
9、基本上在我國的地理中心,自然環境較好,古樹名木繁多,城市清靜恬淡,沒有太多的商業味,符合聖城特點。天水處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交匯之處,同時處在我國南北分界線上,自然方面呈現出南北交融東西過渡的特點。市內古樹名木繁多,有2500年的春秋柏,全國罕見的千年雙玉蘭,與杜甫同時代的子美樹,按64卦種植的古柏等等,使整個城市更顯得古老深邃。更重要的是,天水像世界各地的聖城一樣,只有45萬人(瓦拉納西70萬人,耶路撒冷47萬人,麥加37萬人),城市規模不大,工業以電子電器、機械、紡織以及手工業為主,污染很少;旅遊業已得到開發,但人不是很多。整個城市清靜恬淡,沒有太多的商業味,所以非常符合聖城的特點。
10、周邊地區有許多歷史文化勝地。除了本身擁有大量的神山聖水、古巷民居、書院會館、石窟寺廟、古道驛站外,天水周邊地區也有許多歷史文化名勝。如北面的秦長城遺址和道教源頭崆峒山,東面的佛教聖地法門寺和我國七大古都之首——西安,西南的秦人祖陵和藏族聖地拉撲楞寺,西面的李家龍堂和渭水源頭鳥鼠山,南面的蜀道和祁山等,這使得天水作為歷史文化聖地的內涵變得更加豐滿,其地位也變得更加鞏固。
其實,天水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的聖地,古人已經有所領悟。如《詩經 秦風》中就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描寫;李白則是“自此風塵遠,山高月夜寒。東泉澄澈底,西塔頂連天。佛座燈常燦,禪房香半燃。老僧三五眾,古柏幾千年”的詠嘆;杜甫更有“遠水兼天淨,孤城隱霧深”、“如行武陵暮,欲問桃源宿”、“煙火軍中幕,牛羊嶺上村”的多重感受;而譚嗣同,這位少年時曾隨父來過天水的民族英雄,多年以後更是深情地寫下了“春煙淡淡暗離愁,雨後山光冷似秋。楚樹邊雲四千里,夢魂飛不到秦州”的詩句。無論是哪一位作者,歷史文化積澱極為深厚的天水留給他們的都是清靜聖潔的印象。如今,當我們來到天水,親自感受一下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美麗的山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