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橋摔跤

天橋摔跤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那時北平摔跤正是風行一時,北平跤名聞全國,當時北平天橋最強的摔跤高手一位是:沈三(沈友三),一位是寶三(寶善林),還有楊春恆等人。一巧破千斤,現術語稱“散手跤”。北平天橋開創了第一個賣藝的跤場,摔跤動作注重表演的美感,使人得到視覺的享受,把中國跤術升華到 “武相聲”的藝術境界,使中國跤術從單純的競技發展了另一個藝術分支。

天橋摔跤
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
天橋摔跤——中國式摔跤,它曾經流行於老北京天橋,也曾經是人們茶餘飯後熱衷的話題,中國式摔跤這個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格鬥技巧,在經歷了上世紀初的短暫流行後,卻在幾十年內幾乎銷聲匿跡。
天橋摔跤場曾名噪一時,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先後出現過沈三(沈友三)、寶三(寶善林)、張狗子(張文山)、滿寶珍等著名摔跤健將。摔跤作為一種體育競技運動,具有對抗性質的比賽項目,而天橋摔跤場則是說說練練,虛實結合的表演賽,既有功夫,也有趣味,使人賞心悅目。
比賽開始前,照例先“圓粘子”(江湖術語:招來觀眾之意),藝人們邊喋喋不休地說話,邊繞場漫步,同時穿好褡褳,“褡褳”為數層粗白布納成的半袖、無領、露胸的跤衣,腰間用駱駝絨繩繫緊,下穿深色中式燈籠褲,足登刀螂肚的薄底靴。據說這一扮相,還是清朝“善撲營”傳下來的標準運動服呢。原“善撲營”是官辦摔跤訓練場,跤手稱為“撲戶”,分頭等撲戶、二等撲戶等等,宮中遇有宴請蒙古諸王時,則令獻技,有時皇帝也到場觀看。除善撲營外,摔跤在民間也廣泛地開展起來,成為民眾性的體育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