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

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

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秋收起義發源地--贛西北銅鼓縣,總面積10512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95%。公園由四大景區組成:分別是孤峰攬勝、山水醉人的天柱峰景區;峰聳谷險、崖石競奇的銅鼓石景區;山高林茂、雲海迷離的大溈山景區;萬樹千花、群林爭翠的龍門崖景區。公園內珍稀植物星羅棋布、野生動物品種眾多,因而被譽為"江南生物世界"。公園境內青山綠水、湖光山色、丹霞紅岩、群峰聳翠,溫泉、飛瀑點綴其間,生態環境很好、空氣負離子含量高,被譽為“天然氧吧”,是避暑療養、休閒度假的旅遊勝地。

基本信息

公園簡介

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

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秋收起義發源地--贛西北銅鼓縣,總面積10512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95%。境內青山綠水、森林郁蔽、丹霞紅岩、群峰聳翠、流泉飛瀑點綴其間,生態環境良好。

景區介紹

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由四大景區組成:分別是孤峰攬勝、山水醉人的天柱峰景區;峰聳谷險、崖石競奇的銅鼓石景區;山高林茂、雲海迷離的大溈山景區;萬樹千花、群林爭翠的龍門崖景區。獨特的丹霞地貌幾經歲月的砥礪、雕琢,處處無不奇峰突兀、壑深谷回、氣爽水秀、曲徑通幽。"修江第一峰--天柱峰"、"九龍瀑布"、"萬笏朝天"、"銅鼓石"、"七重門"等勝景鑄就起天柱峰"綠色"旅遊的骨架。在這裡,毛澤東親自燃起"秋收起義"的聖火,彭德懷、何長工、宋任窮肖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也留下了他們光輝的足跡。秋收起義紀念館、毛澤東舊居--肖家祠、排埠萬壽宮等一大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猶如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紅寶石,輝映出天柱峰"紅色"旅遊的靈魂。森林公園內珍稀植物星羅棋布、野生動物品種眾多,因而被譽為"江南生物世界"。

地理氣候

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策源地一一江西省銅鼓縣的東南部,公園總面積10512平方公里,與320、105國道、浙贛、京九鐵路相接,東至南昌約180公里;西至長沙約150公里;北至武漢約280公里;南距宜春約120公里。目前正在建設中的國家重點工程阿港高速公路橫穿公園境內。公園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夏季氣候涼爽宜人,在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在23~25攝氏度,是避暑的理想勝地。

景點資源

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

境內山高林茂,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6.4%,居江西省前列。珍稀植物星羅棋布,野生動物品種眾多,被譽為“江南生物世界”。共有野生動物18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1種,省級保護動物46種;有原生木本植物534種,其中國家級保護樹種13種,省級保護樹種31種。園內還有豐富的溫泉地熱資源、礦泉資源和“冷泥”資源。

公園由孤峰攬勝、山水醉人的九龍湖;峰聳谷險、崖石競奇的銅鼓石;萬樹千花、翠竹搖曳的龍門崖;山高林茂、雲海迷離的大為山四大景區組成,共有景點76處,其中人文景點32處,自然景點44處。公園內獨特的丹霞地貌經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處處奇峰突兀、壑深谷回、氣爽水秀、曲徑通幽。銅鼓石、萬笏朝天、七重門、天柱峰、一線天等勝景鑄就了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綠色”旅遊的骨架。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秋收起義紀念館、毛澤東舊居—肖家祠、排埠萬壽宮等一大批革命文化景觀,輝映出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紅色”旅遊的靈魂。公園境內青山綠水、湖光山色、丹霞紅岩、群峰聳翠,溫泉、飛瀑點綴其間,生態環境很好、空氣負離子含量高,被譽為“天然氧吧”,是走近自然、回歸田園、避暑療養、休閒度假的旅遊勝地。

公園開發

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

項目單位:江西省銅鼓縣旅遊局

建設地址:江西省銅鼓縣大段鎮永寧鎮三都鎮

項目依據及概況:

2000年經國家林業部林場發(2000)74號文批准建立了國家森林公園;《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經江西省林業廳以贛林造字[2000]492號文批覆。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總面積10512公頃,包括天柱峰、銅鼓石、龍門崖、大溈山四大景區。前期主要開發天柱峰景區和銅鼓石景區。天柱峰景區風景優美、湖光山色,青山綠水與丹霞地貌相輝映,宛如桂林山水。有天柱峰、九龍湖、靈石庵、一線天等十幾處景點。銅鼓石景區奇峰羅列、風景秀麗,由萬笏朝天、楊家寨、大蓮山、七重門四大遊覽區構成,仙羊寨、楊家寨、七重門均為古代軍事要寨,一些古戰場遺址至今依稀可見。

建設規模與主要技術標準:

主要建設九龍湖水上樂園、仰坪度假村、楓樹坪遊樂場、九龍瀑布生態旅遊區、萬笏朝天、仙羊寨、楊家寨、七重門等景點建設及大蓮山福壽寺修復等。該項目計畫按每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的規模進行建設。主要技術標準參照《銅鼓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天柱峰景區旅遊開發詳細規劃》和《銅鼓石景區旅遊開發詳細規劃》。

主要建設條件:

各景區內均已實現“三通”,有省道銅修公路經過景區邊緣,規劃建設中的阿港高速公路出口離天柱峰景區8公里,距銅鼓石景區30公里。可北達武漢、南連廣州、東至南昌;森林公園距長沙僅170公里,至黃花機場僅160公里,至南昌昌北機場200公里,旅遊交通十分便捷,客源市場前景廣闊。

投資估算:1.2億元。

投資回報預測:

通過搞好開發建設和宣傳策劃、運作,預計該項目三年建成後,前期(第4年至第5年)每年可接待遊客20萬人次,中期(第6年至第8年)每年可接待遊客30萬人次,實現年旅遊收入4500萬元。

合作方式:獨資或合作開發均可,經營期限可達30—50年。

項目前期進展情況:

從銅鼓縣城至森林公園各景區都已修通二級公路,已立項建設從銅鼓至瀏陽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旅遊公路(按二級標準),可連線起長沙、株洲、湘潭等城市旅遊客源市場。編制完成了四個規劃。

旅遊

公園門票:45元

最佳旅遊時間:公園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夏季氣候涼爽宜人,在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在23~25攝氏度,是避暑的理想勝地。

交通:與320、105國道、浙贛、京九鐵路相接,東至南昌約180公里;西至長沙約150公里;北至武漢約280公里;南距宜春約120公里。

美食特產:

1、溈山竹筍:溈山竹筍生長在山區森林中,純天然野生,無任何污染,其味獨特、清香脆嫩,內含豐富的胺基酸、維生素以及多種微量元素和大量的纖維素,是一種低脂肪、低熱量的綠化食品。傳統中醫認為:竹筍性味甘,有滋陰補血、幫助消化之功效,經常食用綠色纖維,對促進人體消化、增加胃蠕動、減肥、降血糖、糖尿病等有明顯的治療和保健作用。

2、寧紅保健茶:銅鼓素有“寧紅”茶鄉之稱。因地處山區,山高林密,空氣毫無污染,加上氣溫低、濕度大。茶葉生長期延長,因而各種成分含量偏高,生產的茶葉品質優良。“寧紅”保健茶已成為銅鼓一大特色產品。其中最負盛名的有龍爪茶、龍港茶太子茶等品牌。

3、銅鼓包圓:是銅鼓客家人特有的食品,也是招待貴賓的佳肴。做法與餃子相似,但餡心很講究,由精製瘦肉、冬筍、香菇、雞肉、蓮子及各種調味品組成。外皮是由芋子去皮加紅薯粉揉和發韌而成。包圓的形狀可以隨心所欲,有圓形、半圓形、三角形及各種動物形。經旺火蒸熟後,鮮香可口、甜味甘肥、軟而不粘、晶瑩松韌,使人食而不忘,回味無窮。銅鼓“包圓”多為三角形,蘊寓著客這人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三角形的“三角”分別代表銅鼓客家人根在中原,情系中原;來自閩粵贛,情系閩粵贛;紮根贛西北、情系贛西北這三種寓意。

4、箬子米果:銅鼓箬子米果是選用優質糯米,煮熟後用手碓之類的棒棍搗成粉,滲入適量鹼水,拌勻,揉成米果團。再將洗淨的箬葉擺定,然後將米果團作成方塊狀,放在箬葉上,用手工將米果用箬葉緊包,放入甑內蒸熟後,味正香濃、不糊不粘、色鮮質韌、獨具風味。

5、“乾子”茶:是銅鼓客家人待客的又一傳統飲品。佐茶食品六、七種,有紅、白蘿蔔乾、炒熟的青豆、菊花等。這種茶色澤明亮、質脆不粘、香氣襲人、味道鮮美。常飲“乾子”茶可曖胃通氣、祛暑生津,是銅鼓客家人最具特色的待客飲品茶。

民俗民風

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 民俗民風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 民俗民風

“呸啾”的傳說

春城區周邊的百姓,凡遇到驚嚇或不吉利的事,都會情不自禁地將頭側過一邊,脫口一聲“呸¬——啾——”。似乎這一聲能把所有的驚恐與不祥唾棄掉。其實“呸啾”並非人們發出的簡單聲音,而是古時候生活在宜春的一位大智大勇的英雄。

相傳,很久以前,呸啾就住在宜春城北的一個小村莊裡,由於村里田少人多,百姓的生活非常清貧,而土地神卻強占了三百多畝良田為自己養花種草,呸啾為了百姓,用自己的智慧從土地神手中獲得了村子周圍的三百多畝良田,並分給了村裡的百姓。從此,村里人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可土地神對此卻懷恨在心,一心要致呸啾於死地,於是跑到玉帝那裡去告御狀。玉帝不問青紅皂白,立即命令閻王將呸啾捉拿歸案,打入死牢。

閻王回府後,隨即派小鬼去捉拿呸啾。得到閻王的命令,小鬼腳踏陰風,不一會就來到了呸啾家門口。二話沒說,便高叫起來:“呸啾,快出來,閻王爺請你走一趟!”一聽閻王來請,呸啾的老婆嚇得面如土色。呸啾卻不慌不忙,從門縫裡往外一瞧,見是一小鬼,便知他的來意,腦子一轉,就有了對付他的主意。於是,呸啾右手拿著一把尖刀,左手沾滿豬血,笑眯眯地從裡屋走出來,迎向小鬼:“閻王請我有什麼事呀?”“去了你就知道。”小鬼一邊示意呸啾上路,見呸啾手拿尖刀,滿手是鮮血,不由好奇地問:“你這是在乾什麼?”

“剝鬼皮!”呸啾揚一揚手中的刀說。“剝什麼鬼皮,快上路吧!”小鬼有些不耐煩,就要用套魂索套呸啾。“等等,”呸啾將手中的尖刀在小鬼眼前晃一晃說:“前天玉帝派托塔李天王來傳旨,要我剝一百張鬼皮,如今已剝了九十九張,還差一張,正好你來了,等到剝完了你這張皮,我立刻到閻王那裡去。”

小鬼一聽,嚇得甩腿就跑,飛也似地來到陰府,將捉拿呸啾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報告給閻王。閻王一聽,氣得把眼一瞪:“沒用的東西,瞎眼判官,”閻王叫來了一位頭戴官帽的漢子,吩咐道:“你去把呸啾鎖來!”“好嘞!”瞎眼判官答應一聲就上了路。轉眼來到了呸啾家門前。

呸啾早就料到閻王還會派人來捉拿自己,一瞧是位瞎眼判官,就來了主意,立刻換上一身郎中裝束,向瞎眼判官迎來,問道:“找我嗎?”瞎眼判官上下打量了一番呸啾,問:“你就是呸啾?”“沒錯。”呸啾回答說。“跟我走一趟,閻王爺有事找你!”瞎眼判官一副傲慢的樣子。“莫急,”呸啾笑笑說。“我正在給人治病,請你稍等一下。”“你還會治病?”瞎眼判官將信將疑。“別的不會治,專治眼疾,不瞞你說,就是千年瞎我也能治好。”呸啾一副得意的樣子。“真的?”瞎眼判官半信半疑。“你不信,我老婆可是有名的雙眼瞎,年輕時沒人願討,可我不嫌棄,討進門只一天功夫,就把她的雙眼治好了。”呸啾見瞎眼判官還在懷疑,忙向屋裡喊道:“老婆嘞,出來見見判官老爺。”“來了!”呸啾老婆答應著從裡屋走出來。瞎眼判官一瞧,果然是一雙水靈靈的眼睛,不由動心地說:“你能不能幫我也治治這眼睛。”瞎眼判官試探著說。“幫你治,你是不是要押我到閻王那裡去送死喲?”呸啾譏笑著說。“不是!不是!”瞎眼判官趕緊擺擺手說,心想,等呸啾幫自己治好了眼睛再將來意說明。“不是就好,”呸啾仍是一臉譏諷的笑。“那我就幫你治治,保管藥到眼亮。”

瞎眼判官高興地坐下來讓呸啾治眼疾。只見呸啾從屋裡拿出一包藥未——辣椒粉拌石灰。說時遲那時快,不等瞎眼判官反映過來,呸啾已把粉未倒在了瞎眼判官的眼睛上。瞎眼判官那裡受過這種罪,喊爹叫媽地一溜煙跑回到地府。閻王一瞧瞎眼判官那副狼狽樣,心裡就明白了一切,於是決定自己親自去捉拿呸啾。自然,呸啾也知道閻王會親自出馬,心中自有對付的辦法。呸啾曉得閻王的坐騎是一匹千里馬,於是便心生一計。片刻,閻王就出現在呸啾的眼前,見呸啾正在給一匹高大健壯的騾馬塗脂抹粉,閻王不解地問:“好好的一匹騾馬,塗些脂粉做甚?”“哎呀呀,你不知道,太白金星明天請我去赴宴,得騎這匹萬里騾去。”呸啾得意地說。“你這是匹萬里騾?”閻王的眼睛瞪得滾圓。“不信?”呸啾嘿嘿一笑。“我這匹萬里騾呀,一鞭就是一萬里,從太白金星那裡來回一趟,也只需三鞭。”“一鞭就是一萬里?”閻王覺得好生神奇,心想,自己的千里馬,要想走得快,還得不停地揚鞭,凡間一位普通的百姓能有如此神奇之物?“不信你試試。”呸啾見閻王已慢慢進入自己設計的圈套,便將韁繩遞給閻王。

閻王巴不得騎一騎這匹萬里騾,嘗嘗一鞭萬里的滋味,接過韁繩,飛身上騾,揮手就要揚鞭,呸啾趕緊阻止:“慢,我這萬里騾下鞭可不同你的千里馬,馬打屁股騾打頭,而且越重越好。”“打頭?”閻王有些不解。“對,你只管重重地打!”呸啾肯定地說。閻王揮手朝騾馬的頭上就是狠狠一鞭,騾馬那裡受過這等虐待,四蹄騰空一躍,將閻王拋出了幾丈遠。閻王被摔得半死,躺在地上一動不動。呸啾“哈哈”一笑,縱身躍上閻王的千里馬,揮手揚鞭,轉眼間就消失在閻王的視線之外……

從此以後,無論是小鬼,還是判官和閻王,只要一聽到“呸啾”聲,就會嚇得魂不附體。所以,在宜春城鄉,無論男女老少,只要一受驚嚇或遇上不吉利的事就會脫口而出:“呸——啾——”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打春鑼

宜春城鄉一帶至今還流行著打春鑼的習俗。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為體察民情,私下帶了幾個侍從,打扮成生意人,來到了湖南長沙。快到年三十了,卻見滿街冷冷清清,大小店家關門閉戶,百姓不知到哪裡去了,一片淒涼景象。乾隆皇帝又飢又渴,走遍通街,也沒有買到飯。轉了半天,尋進一條小巷,只見一個小茶館半開著門,看樣子也好久沒做生意。乾隆擠身進去,見屋內只有一位老倌人,便向老人買飯吃。老倌子見是外鄉生意人,便把自己吃的紅薯絲飯端給乾隆。乾隆一邊吃,一邊問了些長沙的情況。

乾隆皇帝親眼看到老倌人家裡很清貧,臨走時,便在身上撕下一條長紅帶,題了幾個字。並告訴老人,正月初二日披著紅帶,到各衙門裡去討些錢糧。

初二那天,茶館老人真的身披過膝長紅帶,到各衙門乞討去了。衙門裡見老倌子身上披的紅帶,有當今皇上的題字,便拿出錢糧送給老人。這一下,老倌人家裡便發了財。

初四日,老倌子家裡來了一位親戚,見老人突然發了財,便問原由。老倌人也不相瞞,高高興興地把原由一五一十地講給他聽。親戚聽了,借了紅帶,也去衙門裡討,果然也討了許多錢糧。於是,左鄰右舍都來借紅帶,還有的仿造紅帶。衙門裡見來的人多了,而且有真有假,於是便開始躲避。而行乞的人,為了讓衙門裡面的人聽到乞討之聲,便配上小鑼,唱曲子,這便是打春鑼了。

後來,一傳十,十傳百,沒過幾年就傳到了宜春。不過,現在宜春人打春鑼,很少披紅帶,而是手拿送春圖,每到一戶遞上一張,以便換來錢財。

吃紅蛋

生了小孩吃紅蛋,這在宜春已成為一種風俗。談起這種風俗,還有一個傳說

很久以前,秀江河邊住著一戶人家,丈夫劉老漢以打魚為業,妻子劉婆婆五十來歲從未生育過。儘管家裡並不富裕,但老倆口互敬互愛,相依為命,日子還是過得很順心。

劉老漢為人厚道,身體健壯,一天,他照常去打魚,妻子仍舊在家做針線活。到了傍晚,妻子做好晚飯,象往常一樣,站在門口等著丈夫回家。可是,這天不同往日,盼呀盼呀,等呀等呀,一直到天黑,還不見丈夫回來。劉婆婆心裡忐忑不安,耽心丈夫出事。等了許久,忽然聽到門外傳來幾聲鴨子叫,漸漸的又聽到了腳步聲,劉婆婆定神一看,見丈夫抱了一隻可愛的白鴨子回來。劉老漢興奮地說:“收工的時候,見江面上一隻鴨子,被水蛇追趕著,為了救這隻鴨子,耽誤了一些時間。”劉婆婆一面招呼丈夫洗手吃飯,一面高興地拿些丈夫打回來的小魚蝦餵給白鴨子吃。從此,劉婆婆便將白鴨子養在家裡。

不幾天,白鴨子開始下蛋了,劉老漢看見後便在心裡嘀咕:“鴨子能生蛋,為何我老婆就不能生崽喲?”老年無子的苦惱油然而生。

不久,一向硬朗的劉婆婆突然病了,這一病便臥床不起,劉老漢不但要打魚,還要料理家務、照顧病人、實在忙不過來,就把白鴨子趕到秀江河裡,讓它自己覓食。鴨子好象很通人性,每天覓完食後就回來生一個蛋,天天如此。

好多天過去了,劉婆婆的病總不見好轉,為了給她增加營養,劉老漢每天把鴨子生的蛋煮給她吃。說也奇怪,劉婆婆吃了鴨子蛋,慢慢地病就好了,五十來歲的人,居然還懷孕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更奇怪的是從劉婆婆生了兒子的第二天起,白鴨子就再沒回來。

雖然老倆口心裡充滿了難捨之情,但畢竟有了兒子還是值得高興的,等兒子滿“三朝”時,劉老漢把家裡好吃的東西全都搬出來招待親朋好友,以示喜慶。劉老漢將白鴨子下的蛋染紅,端來請大家吃,並說明了這蛋的來由,而且還告訴大家自從老伴生了小孩後它就走了。大家都認為這是只神鴨,吃了神鴨的紅蛋一定能沾仙氣。

這事很快在宜春城鄉傳開了,於是,人們生了兒女,總要在“三朝”或“滿月”的那天,請親友吃紅蛋。這種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慈化耍獅燈

舊時春節,過了“上七”(正月初七以前稱“上七”),慈化民間各姓族操練過拳術的青壯年,常常組織獅燈隊,外出耍獅燈。這裡的鄉俗是:只耍本姓戶,不走外姓家。

獅燈是用竹條扎就,糊上多彩紙的一個獅頭,其頸部縫上一塊長幅黃布,將一個操持人遮掩起來。獅燈隊至多不超過十人:一人專事前導,一人耍獅頭,三人負責樂器(鑼、鼓、鈸),一人肩兵器(棍子、大刀等),其餘一二人攜雨具等。

前導一手打著皮籠(即燈籠),一手提著竹籃。皮籠是用蔑制骨架、紙糊外表成的,長尺半、直徑約六寸,上書顯眼的紅色姓氏,籠內可安放點燃的蠟燭。竹籃里放著用紅紙寫就的拜年貼,貼上寫“即日獅燈一架,恭賀新禧”等字樣。

獅燈隊一行人快進屋場時,便熱熱鬧鬧敲起震耳又有節奏的鑼鼓來,用來傳報信息。這時前導特意高舉皮籠朝前起。屋場裡的同姓人家,都打開大門,帶上紅包(內裝禮儀錢)和鞭炮,在門首迎接。打皮籠的人一進門,就拱手高喊:“恭喜,恭喜,拜年!”隨即遞上拜年貼。戶主接過拜年貼右,便把紅包塞在打皮籠人手裡,並“噼哩啪啦”的放起鞭炮。接著耍獅頭的人晃動著獅頭,走到戶主家神榜前搖幾下獅頭,表示向祖宗及戶主全家拜年。然後在鑼鼓聲中退出來,再另往一家。

如果時至中午或近傍晚,屋場裡的人就會留宴留宿,熱情招待。耍獅燈的人在宴宿前要擇一場地,搬出棍子、大刀等武器,敲起鑼鼓,向主人表演拳術,以示敬意。表演拳術時,多以小孩開場。表演者赤裸上身,左手握拳,右手五指併攏蓋左拳,拱手沿周走一圈,向觀眾敬禮。敬禮時,絕不能翹起拇指,否則會被人認為“目中無人”而受到指責。接著在鑼鼓中表演拳術,玩耍兵器和對拳,場面緊張熱烈。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獅燈收場的一天,各姓氏獅燈都要到慈化街上來熱鬧一番。各路獅燈從四面八方向慈化街匯集,但必須耍“上水燈”,即由下而上,每架獅燈都得從東門下街進城,挨家挨戶到西門上街,再折向街後的中山亭廣場上。這一天,慈化街熱鬧非凡,鑼鼓聲,鞭炮聲,震天價響,不絕於耳。沿街商戶,迎來送往,應接不暇。

慈化打麻糍

老遠以來,慈化人就作興麻糍。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今。慈化人打麻糍,平時是一家一戶悄無聲息地打,打的數量也少,只打幾升米甜甜嘴。可是到了每年除夕,就家家動手,熱熱鬧鬧地打起來。“年三十打麻糍”成為不成文的鄉規,似乎不打麻糍不像過年,鄉里人家裡有專打麻糍的石舂和粗大的麻糍棒槌。

打麻糍頗要幾分力氣。打時,把蒸熟的糯米,倒進石舂,三個人各握緊一根棒槌交替猛搗,搗爛糯米後,再用力打一陣,使它爛無米爛,即可做麻糍了。

除夕打麻糍,是專為新春正月待客“煮碗”用的。慈化人正月里待客“煮碗”一律用麻糍。所以就有講究,每個麻糍必須是圓的。麻糍打好後,家主毫不厭煩的一個一個做。做時用左手食指與中指捏緊爛熟的糯米泥,用力擠成雞蛋般大小的圓球,然後再一個一個地用手壓扁,五個或六個層成一疊,有行距地排在桌面上,再壓上平整的大鍋蓋,鍋蓋上加上適量的重物,壓一晚後便定型為大小、厚薄相差無幾的圓麻糍了。鄉民們過年過春最講吉祥,因此麻糍要做成圓的,取一家團圓之義。

八仙打夜歌

在奉新西塔、宜豐花橋和銅鼓帶溪以及修水上奉等一帶,至今保留著客家人死後由八仙打夜歌的風俗習慣。

“老人仙逝眾家喪”,這是客家人互相幫助的習俗,只要聞得哪家死人,鞭炮響了,當地村民特別是“八仙大人”就會去治喪,到孝家去幫主人將已故者入殮,待風水先生擇定返山吉日後,八仙便在地理先生的引領下到山上擇墓穴,擇好墓穴再破土開工,在死者還山頭一天就是八仙打夜歌的時候了。這天晚上,八仙大人要輪流守在靈柩前,一邊燒紙,一邊拉長高調,手拿著一本半寸厚的“夜歌書”,一板一眼,一字一句,抑揚頓挫地大聲喊唱,似曲非曲,似民歌非民歌,客人們坐在旁邊靜聽,孝家也派人在靈前伴聽,有的地方孝家還要跪著伴聽。夜歌書的內容都是千篇一律地歌頌死者生前怎樣吃苦創業,怎樣持家待親友,如何和睦鄉鄰做善事等。再就是向死者解釋人人都會死,只在早晚,以及懷念之類的詞句詩歌。第三部分內容就是勸死者到了陰曹地府要誠實善待先逝者,求得來生幸福。第二天凌晨到了,這本夜歌書也就念完了,念完此書後主人要辦一桌豐盛酒席給八仙吃。到了返山時棺材上面還要系一隻鮮活的大公雞在靈柩上,叫“祭逝雞”,若雞一路上或到墳地邊能啼上幾聲,則象徵著孝家今後會大發大富。

樟樹酒俗

樟樹人也喜愛酒。樟樹人把請人吃飯叫到家裡“坐下子”。通常,沒有酒是不請人吃飯的,而吃飯更多的是講酒、鬧酒。而酒的品類,城市農村沒什麼限制,大都是自釀的谷燒“土八路”或老酒等。現如今,生活改變了,城裡鄉下均講究喝點上檔次的酒,這便是本市產的國優名酒——四特酒。上得席來,便有人提出選個“桌長”,這個桌長有施令全桌喝酒的職權。選桌長的要求一要做得了主人的主,算得半個主人;二要德高望重的條件。在農村有時無須選桌長,好客的主人早已安排一個善喝的人“打錫”,也叫桌長,負責為桌上斟酒和陪酒。

樟樹的規矩:開桌第一杯酒大家都得喝,席間主人敬的酒和最後的收杯酒也得喝。除此之外便叫“自由酒”。這自由酒不是喝的自由,而是按照桌長開桌前的安排有選擇喝酒對象的自由。

最常見辦法是“打箍”。即由桌長或首席的人開始輪流“發言”,全桌每個人都有一次向大家敬酒的機會,要求都得喝,對酒量實在淺的人,只要眾人都認可就算自然淘汰。喝完這個輪次的酒,便真正成了自由酒。

關係不錯的想加深感情,彼此幹上一兩個回合;初次見面的,希望加深印象,互敬一兩杯或先乾為敬好事逢雙等等。

茶要淺,酒要滿,說的是倒酒的規矩。樟樹人講究倒酒要堆起來,出杯沿而不溢。只有這樣,才顯示對客人的誠懇。主人敬酒時,自己的酒杯是千萬淺不得的。否則,難免有省酒之嫌。酒倒得太滿,一時無法端起,桌長便會提醒先“鞠躬”後端杯。有自作聰明的人,想借舉杯之機潑酒,被人看見是要點酒罰三杯的。心疼酒的人往往嘆惜,這樣好的酒是喝一口賺一口,怎么好意思孝敬土地公公呢?

此外,樟樹人喝酒有文喝和武喝兩種。文喝講究個慢字,斯斯文文,不急不鬧,悄聲細語,慢條斯理的品滋咂味,這種情形一般是不成桌的小場合。武喝則脫衣捋袖,開懷暢飲,大都出現在鬧酒之中,把樟樹人的豪放、灑脫、熱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敢武喝的人,通常都是好酒量並有副好身板,樟樹人常說“喝酒量身架”講的就是這層意思。當然也有不怕醉的後生,倚仗有些酒量和好身體亦敢於和酒林好手鬥勇,時常可見精神十足上場,醉眼惺忪下場。在樟樹的農村有些地方仍有划拳行令的習慣,流行的酒令是:“魁首,哥倆好,四喜,六順,七巧等”,不會划拳的可以玩猜火柴棍等遊戲,一時間,酒桌氣氛更加熱烈,酒官司打得不亦樂乎。

酒喝醉了不叫醉,而叫“吃潮了”;酒喝吐了不叫吐,而是叫“下了豬崽”,主人勸酒客人便打哈哈戲謔主人自己不吃酒是省酒待客,弄得酒量小的主人也得硬著頭皮灌上幾杯。

在樟樹農村,做新姑爺的酒最難喝,丈母娘家的酒林高手尋尋覓覓非要把姑爺弄得潮成一攤泥不可,免得日後說大話。

說笑歸說笑,客人喝好喝夠,做主人的最風光,酒色喜色一齊堆在臉上。誠然,現時樟樹人喝酒更講究“度”以不喝醉為好。

這就是贛中明珠“藥都酒鄉”樟樹的酒俗。

樟樹的“鄉道”和“五里亭”

明清之後,樟樹除享有“南北川廣藥材總匯”的美譽外,還因有“八省通衢”之稱而躋身江西四大名鎮的行列。在民間,一直流傳著“走遍天下路,樟樹有好渡”的佳話。然而,從樟樹城區射出的17條“鄉道”、以及沿途的“五里亭”,留下的種種美談,更是令人眷戀。

這17條“鄉道”,最長的35里,最短的也有15里。“鄉道”寬1丈左右,用麻石條鋪設。每隔10丈左右,另設有“路躉”,供對往的車輛讓路之用。因為這些設施,樟樹自古有“雨停外出不濕鞋,兩車對往不要彎”的說法。

在“鄉道”途中,還建有涼亭,供行人歇腳。“鄉道”上的涼亭,一般是每五里左右一座,因而稱之為“五里亭”。直到50年代初,樟樹仍比較好地保存了40多座“五里亭”。為了區別稱呼,“五里亭”又各有其雅稱。樟樹到店下有三座涼亭,他們的雅稱分別是“福星亭”,“香溪亭”和“清風亭”。這些名稱都鐫刻在青石板上,嵌在拱門的上方,書寫者為當地的雅士名人。

樹的“鄉道”和“五里亭”,是由“藥幫”和“木幫”捐資修建的,帶有“行善積德揚名”的宗旨。因此,儘量地考慮了方便行人。多數涼亭有“亭主”。“亭主”都是當地的品行端正的人,他們可以在亭中擺攤設點做小買賣。但是必須按規定做好對行人的服務和救助工作。樟樹藥材行號很多,他們各自選擇“亭主”,作為提供資金、藥品來源的對象。暑熱天氣,亭中供應菊花、甘草等解熱茶水,並配有“濟眾水”(十滴水),“萬金油”(清涼油)。同時,每位亭主都有一般的急救知識,如扎銀針搶救中暑病人的技術。亭主還配有許多雨傘、斗笠,供遇雨趕路人使用。據尚健在的亭主說,那時借雨具的行人,不論熟人生人,不用辦任何手續,也從不收押金,但絕無借而不還的情況。

隨著時代的進展,交通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鄉道”的功能逐漸萎縮了,“五里亭”也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在樟樹境內,除個別偏僻的“五里亭”還倖存外,多數已成為老人們的記憶。不過,“五里亭”和“鄉道”的名聲卻一代又一代地流傳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