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碑刻

天柱山碑刻

位於山東平度市大澤山之右的天柱山半山腰上。是魏碑是書法藝術瑰寶,國家最早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公元511年,鄭道昭選擇天柱山半山腰一塊天然碑狀石,稍加琢磨,組織撰刻了“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此碑,碑體略前傾,高3.5米,寬1.5米。文19行,每行50字左右,計881字。碑之內容記載其父鄭羲的生平事跡。通篇碑文格調高雅,文采華麗,書法寬博,筆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書法藝術。後人稱之為《鄭文公上碑》。 

簡介

天柱山碑刻位於山東平度市大澤山之右的天柱山半山腰上。是魏碑是書法藝術瑰寶,國家最早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天柱山 

天柱山,歷來被認為是人間仙境,有“神窟仙宅”之說。秦始皇、漢武帝更是把這裡看成神域仙鄉,先後多次到此求神拜仙。但天柱山之顯名,實賴北魏時期的鄭道昭。鄭道昭曾官至中書侍郎、國子祭酒、通直散騎常侍、秘書監司州大中正。晚年失寵受冷遇,出任光州(府地今萊州)刺史。他一改“崇儒敦學”的儒風,轉而愛山樂道,經常登臨此山,後崐留下傳世瑰寶。公元511年,鄭道昭選擇天柱山半山腰一塊天然碑狀石,稍加琢磨,組織撰刻了“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此碑,碑體略前傾,高3.5米,寬1.5米。文19行,每行50字左右,計881字。碑之內容記載其父鄭羲的生平事跡。通篇碑文格調高雅,文采華麗,書法寬博,筆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書法藝術。後人稱之為《鄭文公上碑》。《鄭文公上碑》作品的基本筆法,上溯先秦筆畫渾成、骨力內含的特點,吸收了漢隸的跌宕瑰麗、沉穩又見爽利的姿態。碑的每個字都結體寬博整飭,骨肉勻適,脈絡分明,於端莊雄強中復含秀麗,穩健中蘊儲飛揚。渾渾千餘言,字字不呆,筆筆不苟,通篇透露著蕩蕩乎君子、穆穆乎仁人的大儒風範。天柱山《鄭文公上碑》周圍還有眾多其它刻石,如:《天柱山銘》、《石室銘》、《上游下息》、《此天柱山之山》等等。這些刻石,現鋒棱依舊宛然如昔,清晰完好。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先生在89歲高齡時專程登上此山,並題寫了“瑰瑋博達,絕壁生輝”八個大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