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湫瀑布

大龍湫瀑布

大龍湫瀑布為浙江省雁盪山勝景。瀑布自190米高的連雲嶂崖頂飛流直下,氣勢非凡。與靈峰、靈岩合稱雁盪山“三絕"。有“天下第一瀑”之譽。它與貴州黃果樹瀑布、黃河壺口瀑布、黑龍江吊水樓瀑布並稱中國四大瀑布。大抵石樑武,龍湫文;石樑喧,龍湫靜;石樑急,龍湫緩;石樑沖盪無前,龍湫如往而復;此其所以異也。大概石樑瀑布威武,大龍湫瀑布文雅;石樑瀑布喧鬧,大龍湫瀑布幽靜;石樑瀑布湍急,大龍湫瀑布徐緩;石樑瀑布衝撞激盪,一往無前,大龍湫瀑布好像去了卻又回來,盤鏇悠蕩;這就是它們不同的原因。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大龍湫大龍湫

大龍湫景區,東起馬鞍嶺,西至東嶺,南起筋竹澗口,北至凌雲尖。東西闊28公里,南北長7.5公里,面積為28平方公里。其中有15峰、13岩、7石、5嶂、6洞、1尖、3門、2闕、8嶺、5瀑、2湫、8潭、1泉、3溪、2澗、1峽、4庵、7亭、1院、1鑊、1軒、2橋,合計景點105個。此區位於雁盪山中部偏西,舊稱於“西內谷”以奇峰、巨嶂、飛瀑取勝。高聳天際的芙蓉峰,變態無窮的剪刀峰,雄偉如屏的連雲嶂,雲雨漠漠的經行峽,谷幽潭深的筋竹澗,皆為勝境。被譽為“天下第一瀑”的大龍湫,變幻多姿,蔚為壯觀,更是令人叫絕。它與靈峰、靈岩合稱雁盪山“三絕"。

主要景點

馬鞍嶺

一名石城嶺,嶺背呈“凹”字形,狀如馬鞍,是東內谷與西內谷的分界嶺,也是從靈岩進入大龍湫的通道。登嶺眺望,滿目丹峰翠綠,極為壯觀、1990年在嶺下開鑿一條長300多米的隧道,接通靈岩至大龍湫的車路,一面給遊人帶來了方便,一面常使遊人失去登嶺覽景的機會。

芙蓉峰

大龍湫大龍湫

位於西內谷和西外谷交界處的東嶺北面。明人何白有“江上百里見芙蓉”之句,正因此峰高聳雲霄,故特別引人注目。早在南北朝時,在《謝康樂集》中就有“芙蓉渚有聳石頭如初生芙蓉,色皆青白”的記載。在北宋編纂的第一部全國性的地方志《太平寰字記》中也有“芙蓉山……森然如芙蓉,紅赤相間,因以為名”的記述。也正因此峰高大凌空,人們在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它。比如在離大龍湫里停車場200米處從山凹向右仰望,或從羅漢寺村中向西仰望,就能看到它的不同形狀,在東嶺和石門一帶,也時而可以看到它的各異的丰姿。最理想的觀察點,還是在馬鞍嶺上,可見一峰特立,峰頂翠石參差不齊,如新櫱初發。在連霄嶺回望,此峰如觀音朝北跌坐,前有二岩似童子和淨瓶,因此又名觀音岩。清人方尚惠的《芙蓉峰》詩把它寫得很美麗:“雲間峰朵朵,錦繡似芙蓉,不待秋風起,花光映日紅。”讀之,可令口舌生香。

經行峽

是指雁渡堤至東龍門的那一段山峽,取名於唐。貫體“雁盪經行雲漠漠”贊語中的”經行”二字。兩旁峰巒險拔,岩壁陡削,境極清幽。在峽內右手面山坡平地上有座化身亭,磚砌,人角,亭高約4米,右卷門高約2米,寬約1.5米。頂上有之個通天孔,亭左側各有一大一小的透氣孔。這是宋代建築,為僧人園寂後火化用的亭子。

筋竹澗

上連經行峽,下人清江,全長約3公里。兩岸峰巒險峻,岩石錯落,樹木茂密,水流清澈,鳥語花香,十分清幽;澗中有懸瀑飛泉,又有初月、峽門、葫蘆、漱玉、下培、菊英、連環等十八個潭,潭之間有淺灘、夾谷、陡崖。澗水經過陡峻的夾谷時,奔騰急湍,浪花翻飛。即使在今天,遊人也極難穿澗而過。難怪1500多年以前的永嘉太守謝靈運,望澗興嘆,只能”越嶺”而“溪行”了。歷來寫筋竹澗的詩,可謂絕無僅有。故謝靈運《從筋竹澗越嶺溪行》一詩歷來為人們所傳誦。其中“猿嗚誠知曙,谷幽光未顯。岩下雲方合,花上露猶炫。逶迤傍隈懊,迢遞陟陘峴。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川諸屢逕復,乘流玩迴轉”的詩句,是昔日筋竹澗的風貌神彩的最好寫照。

燕尾瀑

一名飛泉,俗稱開襠瀑,在火焰山西,能仁寺東北。錦溪之水繞經西龍門觸石分流而下,狀如燕尾。瀑下一潭,名叫霞映潭,潭水碧綠,大一畝余,潭中有巨石,形狀像大鐵鍋,側倚水底,隱然可見。每當晚霞照映時,潭面鮮麗可愛,潭因之得名。因潭水下游的筋竹澗內有東龍潭,故又稱此潭為西龍潭。在潭旁建造了水泥平台,台上有遮蔭傘,可供遊人跳水和憩息之需。潭中有小船數隻,在潭中划船,別有一番幽趣。但設施還有待於進一步改善。

風景特點

大龍湫景區實際是一處山谷,但谷口較為寬敞,旁有錦溪,但因為多日乾旱,已經枯竭了。循溪左行,見前面有千仞絕壁成嶂,乾霄摩天,絕壁上有大小峰頭參差相疊,如無數佛陀現身,此即千佛岩。稍下,有一巨石平展壁立,狀如石碑,即石碑峰。

所以明代張肅之“易其名巨螯”。———(《王季重十種·游喚·雁盪》)

清乾隆年間袁枚有詩誦道:

“遠望雙峰截紫霓,尖叉稜角有高低。倘非山里藏刀尺,那得秋雲片片齊。”———(《小倉山房詩集·剪刀峰》)

剪刀峰後又有一峰高聳,向石山上部左側如蟹螯者,從此處仰望卻又形如啄木鳥,正伸出巨嘴,路邊指示牌上面標著“桅桿峰”,一看可知為新起,雖然比起剪刀峰名稱略少新奇,倒也名實相符。

大龍湫大龍湫

大龍湫是我國最長的瀑布,為什麼不叫“大龍瀑”呢?因為大龍湫不像別的瀑布那樣斯文。但為什麼要叫“大龍湫”呢?因為“湫”是“池”的意思,如果叫“大龍池”的話感覺有點怪。

大龍湫的岸邊就能感覺到一股說不出的涼爽,大龍湫這裡的空氣格外的清新,住在這裡的人們別提有多舒服了,冬暖夏涼。

大龍湫的水來自上面的天然水塔,因為水積得太多,才流下來的。大龍湫隨著天氣而變化,有時像銀龍,有時像彩虹。

大龍湫是“奇絕”的

它的奇絕表現在形態上,因時而化,依序而變。盛夏季節雷雨甫歇,大龍湫是一條奔騰不羈的白龍,從半天裡探出身來,夭矯於空中,轟雷噴雪,吼聲震天,百米之外,振聾發聵。遊人在幾十米外,猶能感受它飛花濺玉般的水珠。山寒水瘦的冬日,大龍湫收起白練銀綢,只撒出一斛龍宮珠玉,散散落落,有風吹過,這一斛珍珠就隨風而去,上下飄蕩,如遇晴陽高照,這項鍊似的瀑布就幻化成絢麗的彩虹,閃閃爍爍,明明滅滅。一冬少雨,過了立春還是雨少。大龍湫沒有了夏日的狂態,沒有了冬日的閒態,只剩下春日的慵態。美女晨起,嬌而無力,海棠春睡一般。那從連雲嶂峰頂飄瀉下來的水流,該是絲不是布,該是春風中的柳,不是烈日下的松,該是女兒家長發飄逸,不是男子漢怒髮衝冠,那一種忽忽悠悠,晃晃蕩盪,實在是讓人難以描摹,難怪前人而言:“欲寫龍湫難下筆。”

大龍湫的人文景觀堪與它的自然景觀相頡頏

相傳唐初,印度僧人諾矩羅進山造塔建寺,因愛龍湫之美景,經常前來觀瀑,終至坐化。宋人有詩道這事:“矩那看不厭,宴坐雨聲中。”沈括也在《夢溪筆談》中引用說:“雁盪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為紀念那印度和尚,後人在這裡建了“觀瀑亭”,亭柱上的對聯是沙孟海和商向前的手跡。龍湫潭的右側有個“忘歸亭”,取前人“忘歸亭下忘歸客,手弄潺湲坐碧苔”之意,亭柱對聯取的是夏日大龍湫浩浩氣勢:六龍捲海上霄漢,萬馬嘶風下雪域。與上述兩亭相鼎足的是西首高坡上的龍壑軒,門口的對聯是康有為撰寫的:“一峰拔地起,有水天上來”,讓人想起千古名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實話實說,李白的詩句虛實相間,給人氣勢恢宏不可阻擋之感受,而康聖人寫龍湫之水的這一句“有水天上來”,在我看來,總有一種畫虎類犬的感覺。也許在康有為游雁盪那時,正值盛夏,又逢雨後,龍湫的水就如黃河一般奔騰澎湃也是完全可能的。唉,就拿黃河來說,還有誰能看到那種“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氣勢,新聞聯播里經常用黃河斷流來播報,實在讓人鬱悶。

大龍湫是整個雁盪山景區最多人文景觀的景點,在它的崖壁上,有“天下第一瀑”等摩崖石刻二十多處,與奇絕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讓人流連忘返。

大龍湫又名大瀑布,為雁盪山最大的瀑布。雁盪山儷金山莊瀑布自190米高的連雲嶂崖頂飛流直下,氣勢非凡。大龍湫的景色和姿態還隨著季節、風力、晴雨等的變化而不時變換。盛夏季節,雷雨初過,大龍湫象一條發怒的銀龍,從半空中猛撲下來,震天撼地。在晴朗的冬日,大龍湫象一串散珠,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色彩絢麗的五色長虹奇觀。陽春三月,大龍湫又是一番面目,從嶂頂飄瀉下來,不到幾丈,就化為煙雲。

雁盪山

大龍湫瀑布大龍湫瀑布

有許多瀑布,有名稱的達十八處。雁盪山的瀑布和貴州黃果樹大瀑布的風格迥然而異

。它不是以大取勝,而是以其優美的姿態打動遊人。除了上面介紹的大龍湫瀑布外,還有小龍湫和三折瀑等有名的瀑布。三折瀑是同一水流歷經三處懸崖,成為上中下三個飛瀑。其中,以中折瀑最為動人。中折瀑周圍的懸崖,有如一個半圓形的洞穴,

大龍湫瀑布大龍湫瀑布

水從洞頂瀉而下,飄飄忽忽,非常優美。

雁盪山以山水奇秀聞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史稱“東南第一山”。因山頂有湖,蘆葦茂密,結草為盪,南歸秋雁多宿於此,故名雁盪。雁盪山系綿延數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為北雁盪山、中雁盪山、南雁盪山、西雁盪山(澤雅)、東雁盪山(洞頭半屏山),通常所說的雁盪山風景區主要是指樂清市境內的北雁盪山。由於處在古火山頻繁活動的地帶,山體呈現出獨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稱得上是一個造型地貌博物館。

北雁盪山以奇峰、瀑布著稱,有七大景區,面積逾450平方公里,其中以東南部

的靈峰、靈岩、大龍湫最為有名,並稱為“雁盪三絕”。游雁盪山一定要看靈峰夜景,這才是雁盪山的精靈所在。白天看似普普通通的山峰此時都披上神秘的盛裝,惟妙惟肖,再加上導遊給你天花亂墜地一吹,如入仙境一般。

民俗與特產

特色餐飲

雁盪山八大名菜:雞末香魚、蟠龍戲珠、雁盪石蛙、土豆野味煲、美麗黃魚、蛤蜊豆腐湯、碧綠蝦仁、清真海蟹。在品嘗海鮮美味的同時,應注意身體,尤其是北方的遊客,切不可暴食。到雁盪山,還不得不品嘗一下它獨特的傳統風味小吃。許多遊客暢遊雁盪後都說:“觀山景、嘗小吃、品海鮮,其樂融融。”雁盪風味小吃講究色香味,只要觀其色、聞其香,頓使胃口大開,著名的有香螺、番薯冬粉湯、雁盪烙餅、米冬粉面、茴香五味豆腐乾、綠豆面等。

特色活動

大龍湫大龍湫

雁盪山下的白石鎮,一年一度的農曆三月初十大會市,歷史久遠。史書最早記載見清道光《樂清縣誌》:“白石市,在九都,三月初十”。相傳早在宋末元初,集市就已形成。市日曆時一周,農曆三月初十為高峰期,規模宏大,萬商雲集,百業興隆。三月初十,在清明節前後,春耕來臨之際,歷來購買鋤、鐮、犁、耙等各式農具,簟、鐮籮、畚斗、等各種農家用具,是市日一大特色。集市中心場地“馬道灘”,過去是一片面積約50畝的沙石灘,灘內棚架攤位星羅棋布,交易的商品、農副產品、山地貨種類繁多。人們在市場上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生活必需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工業方面的產品和配件。

旅遊時間

春夏秋:看瀑布,當然是在雨水豐盛的季節,五六月或八九月,挑個雨後晴朗的日子,看200米落差的大龍湫,確像一條巨龍從天而降,巍為壯觀。

相關文章

原文

後十日,至雁盪之大龍湫。

未到三里外,一匹練從天下,恰無聲響。及前諦視,則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盡化為煙,為霧,為輕綃,為玉塵,為珠屑,為琉璃絲,為楊白花。既墜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織。風來搖之,飄散無著;日光照之,五色佚麗。或遠立而濡其首,或逼視而衣無沾。其故由於落處太高,崖腹中窪,絕無憑藉,不得不隨風作幻,又少所牴觸,不能助威揚聲,較石樑絕不相似。大抵石樑武,龍湫文;石樑喧,龍湫靜;石樑急,龍湫緩;石樑沖盪無前,龍湫如往而復;此其所以異也。

初觀石樑時,以為瀑狀不過爾爾,龍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後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測也。

翻譯

十餘天后,(我)到了雁盪山的大龍湫

大龍湫大龍湫

還沒有到大龍湫,在三里以外的地方,好像有一幅白絹從天上飄落下來,卻沒有什麼響聲。直至到了它的面前仔細觀看,就發現20丈以上是瀑布,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全都變成了煙,變成了霧,變成了輕軟的生絲,變成了白玉的塵埃,變成了珍珠的粉末,變成了琉璃絲,變成了楊樹的白色花絮。已經墜落下來了,又好像在向上回升;已經稀疏鬆散了,又好像密密地交織在一起。風吹過來搖動它,就隨風飄揚散落,好像沒有著落;太陽光照著它,各種顏色都映射出來,光艷美麗。有的人遠遠地站著觀看,他的頭髮卻全部沾濕了;有的人近近地觀賞,可他的衣裳一點兒也沒有沾濕。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瀑布的落點太高,山崖的腹地中間凹陷進去,完全沒有什麼依靠,瀑布也不得不隨著吹來的風興起各種奇異的變化;又由於它落下來很少有什麼接觸撞擊的地方,不能為它助長威勢、激揚聲響:這些和石樑瀑布比較,一點兒也不相像。大概石樑瀑布威武,大龍湫瀑布文雅;石樑瀑布喧鬧,大龍湫瀑布幽靜;石樑瀑布湍急,大龍湫瀑布徐緩;石樑瀑布衝撞激盪,一往無前,大龍湫瀑布好像去了卻又回來,盤鏇悠蕩;這就是它們不同的原因。

起初觀賞石樑瀑布的時候,認為瀑布的樣子、情況只不過是這樣罷了,大龍湫可以不去;等到我來到了這裡以後,才知道耳朵、眼睛沒有聽到、看到的景物,是不可以憑主觀想像來推測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