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洞鄉

大風洞鄉

大風洞鄉位於凱里市的西北面,向東與灣水及龍場相鄰,向西毗鄰福泉市,向北與黃平縣的重安鎮相鄰,向南與爐山鎮相鄰。

基本信息

鄉鎮概述

大風洞鄉大風洞鄉

大風洞鄉位於凱里市的西北面,向東與灣水及龍場相鄰,向西毗鄰福泉市,向北與黃平縣的重安鎮相鄰,向南與廬山鎮相鄰。大風洞鄉系因地貌得名,因其地方多岩石山,山以石灰石為主,因此為一喀斯特地貌區(埋藏型喀斯特),故而有許多的溶洞,溶洞又大多在山體中,每每進入這些溶洞都有風於洞中吹出,因此而得名,全鄉民族以苗族居多。大風洞鄉其地屬於溶岩組成的弱溶龔狀低山,其土壤四面屬石灰土,中部是黃壤,色土、水稻土相間分布,以黃壤土為多。地勢呈南低北高走向。境內水資源、礦產資源缺乏,主要礦產資源有貧鐵礦、銅礦等。

大風洞鄉的鎮上有煉鐵廠、有磚廠以、石灰廠、棉紡廠。街道上有3家網咖,酒店也都系新建,有電器賣場2家,服裝店若干。街道上的標誌建築物為鄉政府大樓和婦幼保健站大樓。鎮上有國小中學各一所,皆為希望工程建造。

鄉人民政府駐地大風洞,又名雲溪,在凱里西北22公里,峽谷岩東麓。人口520,有漢、苗等民族。海拔880米。以村西南里許石灰岩洞穴——大風洞得名。設農貿集市。大風洞、老君洞、虎場坡是當地苗族傳統節日蘆笙會活動場所。

歷史沿革

人口3.23萬,其中苗族等民族占75.2%。轄27村委會。

1932年置雲溪鎮、平良鎮及冠英鄉、都黎鄉。

1942年為平良、冠英、都黎3鄉。

1953年析設大風洞、下寨、都黎、平良、冠英、官莊、梨山等鄉。

1956年撤銷都黎、下寨、梨山等鄉。

1958年撤鄉建高峰公社。

1961年後析建大風洞、冠英、平良3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1992年合併置大風洞鄉。

基礎建設

大風洞鄉大風洞鄉

科學“搭橋鋪路”,構築路網惠民生。“要想富,先修路”。該鄉把農村公路建設向規劃科學、布局合理的方向引導,充分考慮項目工程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解決民眾出行難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積極“搭橋鋪路”。一是讓“小資金”發揮“大功效”。立足實際,反覆研究鄉情,切實分清輕重緩急,把有限的資金運用到民眾急所需,積極性高漲,呼聲極大,願望最迫切,發揮效益最大的道路和項目上,確保資金有的放矢,發揮最大功效。二是讓“小土路”連成“大動脈”。以科學規劃為指導,全力打通該鄉轄區內的公路網路,儘量把村與村之間、組與組之間的“斷頭路”連結起來,形成四通八達的道路交通大動脈,最大限度的發揮好農村道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農民增收的作用。目前,該鄉下寨經母鴨田、都蘭田壩、都蓬翁子、匯報至平良公路,雲豐黃貓寨經坪地大老馬寨至三橋公路,大寨小官莊至龍井壩杉木沖接通306省道的公路正在施工。2010年該鄉將積極爭取完善大風洞至平良接通小風洞至都蘭油路環線、大風洞經老君寨至爐山汪家莊油路環線,爭取孫家寨經黎山芭茅坪至江口接通二線公路道路改造工程,通過3-5年時間形成交通大網路的運輸線路格局。

千方百計籌資,依託項目謀出路。針對資金不足、配套不到位等制約該鄉農村公路發展的主要因素存在,該鄉黨委、政府千方百計籌措資金,積極依託項目謀出路、求發展。一是結合政策謀發展。該鄉緊緊抓住國家有關扶持公路建設政策和國家擴大內需、增加中央投資的支持政策,搶抓機遇,多方爭取,努力將該鄉通村公路改造工程儘可能多的列入到州、市的通村公路、油路改造工程和農村公路通達工程。二是依託項目謀發展。該鄉通過爭取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展開全面宣傳等方式,讓廣大民眾積極參與和理解支持,確保抓好抓實每年的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工程,確保實施好項目帶動項目,促進項目工程的順利實施,不斷謀求道路建設發展。在2007年順利實施通村公路改造27公里、2008年成功實施了30餘公里的基礎上,2009年實施了67公里(其中,20公里為油路改造),真正達到了項目帶動項目的作用。

上下同心齊動,凝聚力量促發展。為爭取到上級有關部門的有力支持,充分調動廣大民眾參與路網建設和改造的主動性、積極性,形成民眾內部的凝聚力,該鄉擬採取上下齊動的方式,千方百計凝聚民力、造福一方。一是向上爭取支持和幫助。積極爭取交通部門投資立項,主動加強與市級幫扶村單位聯繫,充分發揮大企業、大單位的資金優勢,積極爭取他們從財力、物力等方面對該鄉農村道路建設給予扶助和支持。二是向下宣傳動員和號召。鄉黨委、政府特別是村兩委積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正確引導民眾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充分發揚民眾艱苦奮鬥、苦幹實幹的精神,使民眾積極參與到自覺自愿的投工投勞中去。在活動中,各村兩委應積極挖掘民眾投工投勞的新方法、新途徑,充分發揮和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

健全完善制度,公路養護有保障。針對修好的道路因為缺乏養護,導致排水不暢、路基下沉,最後形成通路不通車,晴通雨不通等不良現象,該鄉黨委、政府和村兩委積極轉變思路,擬通過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快對道路建設養護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努力培養民眾形成“愛路、管路、養路、護路”的意識。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公路養護人員的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推行專業養護與民眾養護、常年養護與季節養護相結合的養護方式,不斷健全和完善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制度,力爭實現農村公路晴雨暢通、四季暢通的目標。在第三批學習實踐活動中,該鄉各村黨支部緊密結合科學發展觀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組織黨員、村組乾及廣大民眾在多雨季節、重大節日參加義務護路活動,確保了農村公路的安全暢通。

經濟發展

凱里市大風洞鄉因地制宜,以烤菸生產為主業,同時積極發展晚熟葡萄無公害蔬菜竹蓀和優質大米等產業,形成“一梁四翼”的生態經濟新格局。

目前,該鄉已經在龍井壩、冠英、下寨、重擺、都力、大坡等形成了烤菸主產區,還投資58萬元建設下寨、格田、重擺三個村煙水配套工程。2009年,該產業區共有326戶菸農種植烤菸,烤菸面積3200畝,烤菸種植戶戶均收入2。11萬元。隨著烤菸主產業的飛速發展,該鄉根據杉木林、雲峰、黎山三村海拔高、氣溫低等特點,加強晚熟葡萄核心基地的建設。晚熟葡萄種植已發展到2080畝,畝產3000公斤左右,每畝為種植戶創收1萬多元。

該鄉依託區位優勢和水土條件,發展了對江、官莊、青槓林村無公害蔬菜基地。目前,該鄉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500畝。依據氣候特點和環境,於2007年引進竹蓀試種並推廣取得成功,通過爭取專項資金,組建產銷協會等方式來鼓勵、壯大竹蓀的規模。竹蓀的種植髮展到74戶,種植面積300多畝,平均畝產值達3萬元左右。“大風洞竹蓀”已經成為該鄉的特色產品。

根據大風洞土壤肥沃,降水充沛的優勢,大力發展優質大米生產地。該鄉在平良、都力、都蘭、都蓬、輝報等村寨形成生產基地,著力打造平良生態優質大米品牌,促進農民增收。目前,平良片區年外銷優質大米7。5萬公斤,產值近30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