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碑

大風歌碑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謀反,年逾花甲的劉邦親自率兵征討。英布受到致命打擊後倉皇出逃,叛亂遂被平定。劉邦取得勝利後回到故鄉,請來父老子弟縱情飲酒,並挑選百餘名青少年唱歌助興。酒酣耳熱之際,高祖即席賦詩,並唱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眾人唱和。劉邦離沛後,沛人為顯揚帝威,將《大風歌》書刻碑上,並築百尺高台。“大風歌碑”因碑上刻有劉邦的《大風歌》而得名。

簡介

大風歌碑大風歌碑

沛縣文化館內,有一所古樸典雅的院落,內有歌風台。保存漢代《大風歌》詩碑一塊,彌足珍貴。《大風歌》詩碑,高一丈一尺,寬四尺四寸;字為大篆書,筆力逆勁,結構勻稱,風格壯麗,字形優美。《沛縣誌》《徐州府志》碑文記載,是東漢蔡呂 (或 雲曹喜)所書(今人馮辦吾先生考證,認為是西漢)。

大風歌碑原來坐落在沛縣文化館院內,後移放沛縣博物館歌風台,1982年2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將歌風台、大風歌碑公布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目前,存放在沛縣博物館內的大風歌碑共有三塊。一塊漢碑,一塊元碑,一塊甲子碑。

大風歌碑整體結構勻稱,筆力遒勁,風格壯麗,字形優美,是古代碑刻藝術珍品。但是,大風歌碑究竟是何人所書,至今尚無定論。《沛縣志》《徐州府志》記載,是東漢蔡邕或曹喜所書,今人馮亦吾先生考證,認為應是西漢文學家愛禮所書。雖然諸說不一,但都認為是我國的書法珍品。

詳細信息

大風歌碑大風歌碑

高祖十二年 (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謀反, 年逾花甲的劉邦親自率兵征討。英布受到致命打擊後倉惶出逃。劉邦取得勝利之後,歸途迂道故鄉,請來父老子弟縱情飲酒,並挑選百餘名青少年唱歌助興, 酒酣耳熱之際,高祖即席賦詩。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後人稱之為大風歌。

大風歌雖則三句,但氣勢磅薄,雄杜激烈,語言自 然質樸,寓意極為深長,粗線條地勾畫出秦末如火如荼的政治形勢,反映了劉邦功成名遂的喜悅心情 以及渴望長治久安的強烈願望。劉邦離沛後,父老鄉親在劉邦歌詩之處築 — 高台,名日歌風台。後來又將大風歌勒石樹碑來永久紀念。

公元前196年,為漢高祖劉邦平淮南王英布謀反後,途經家鄉沛縣所築。並在台上宴請父老,縱酒話舊,感慨萬千,酒酣擊築而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沛縣民眾和有識之士將《大風歌》刻碑作為紀念,故沛縣城有歌風台和《大風歌》碑。

明《沛縣誌》云:“台在今縣治東南,舊泗水岸,屢倒屢修。”元代大德年間摹刻大風歌碑碑陰上寫道:“……漢高皇……征黥布而還鄉,築台會請鄉耆,遂作歌……”。元代詩人吳師道《謁歌風台讀大風歌》詩:“沛宮置酒君王歸,酒酣思沉風雲飛。兒童環台和擊築,父老滿座同沾衣。”

三種碑體

大風歌碑大風歌碑

一是漢代《大風歌》碑。沛縣舊志云:“篆文象鐘鼎形,長徑尺,闊八寸,相傳為漢蔡邕書。”明末愛國詩人閆爾梅說“蔡中郎書鐘鼎文”,又說:“樂府詩始漢,而漢始於帝”、後人把《大風歌》收入《樂府詩集》。《徐州府志》載:“或雲漢曹喜書。”今人書法理論家馮亦吾光生考證為西漢沛人、文學家爰禮所書。漢《大風歌》碑文字型結構勻稱,風格莊嚴秀麗,筆內遒勁,字形優美,系貴重文物藝術珍品,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現存碑刻為漢碑,僅存上半部,殘高17米,寬123米,由於中間斷裂,故用鐵板箍著。碑文每字長尺余,寬八寸。現存碑文20字,豎排右起,共4行。第一行為“漢高祖皇帝”,第二行為“大風起兮雲”,第三行為“加海內兮歸”,第四行為“得猛士兮守”。下部遺失,所缺9字尚未發現。大風歌碑整體結構勻稱,筆力遒勁,是古代碑刻藝術珍品。

二是元代摹刻碑,為元朝大德十年(1306年),郡守和洽伯川倡刻。說明當時漢碑己經斷裂。明萬曆《沛縣誌》載:“二十五年(1597年)知縣羅士學出元大德間摹刻新碑於泥沙中,而復之以亭。”民國《沛縣誌》載:“按今二碑並存,舊碑廢置於歌風台內,元碑側倒臥於故城荒野中,亦已中斷矣。”元碑高285厘米,寬123厘米,因石質剝落較甚,只有上部十餘字可以辨認。1975年重建歌風台時,把漢《大風歌》碑和元代摹刻碑嵌乾歌風台內壁。

大風歌碑大風歌碑

三是1984年摹刻《大風歌》碑,因當年為陰曆甲子年,故名“甲子碑”。甲子碑以原漢殘碑為標準,又精心研考,從《金石大字典》、《四體大字典》、《重訂六書通》、《金百索》等文獻中,把漢《大風歌》碑所缺9字,悉數查出。縣政府撥專款,採購新材。請本邑書法家孟昭俊摹寫,聘羊山名匠雕刻,使年古碑恢復原貌。甲子碑高285厘米,寬123厘米,底座高60厘米,通高345厘米。底座畫像圖案為邑人畫家周節文摹繪,碑陰有李鴻民先生為此碑作的記,和夏傳賢先生撰寫的摹刻意圖和建碑經過。

從《大風歌》看出,劉邦是有雄才大略,有遠見卓識,極富有深情才華的真英雄,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對《大風歌》評價最深刻、最全面、最有見地的,莫過於著名明朝遺民、民族英雄閆爾梅先生,他在詩作中寫道:·
其一
上得歌颱風滿天,如聞擊築十三弦。
還鄉高會山河動,開國元音創守全。
重過屠門頒鐵券,親呼酒媼賜金錢;"
西京樂府從茲始,俯仰情深妙不傳。
其二
天然風雅創無論,寫意征歌若有神。
不到故鄉乘酒興,誰知隆準是詩人?
湖山回響王侯和,絲竹音諧節奏勻。
伏臘永懷湯沐事,每登原廟輒沾巾。
其三
淮南振旅過香城,衣繡云何肯夜行。
驅策群雄三傑冠,摧從大敵五年平。
直開關內星辰氣,不諱山東酒色名。
謾罵亦看何等客,腐儒原自使人輕。

詩句句句精警,字字珠璣,酣暢淋漓,見解獨到,談出了大風歌的精神。

1982年2月25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大風歌》碑為省重點保護文物。現置於歌風台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