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韓信草

大韓信草

全草長15-30cm。根纖細。莖四棱形,直徑2-5mm,表面黃綠色至暗紫色。葉對生,皺縮或卷栩,展平後呈卵狀披針形,長1.5-3cm,寬0.5-1cm被疏柔毛,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葉柄短或近無機柄。枝頂有偏於一側的總狀花序,具殘存的宿萼,有時內藏四個小堅果。莖質軟,易折斷。氣微,味苦澀。以色綠、味苦者為佳。

形態特徵

韓信草,多年生草本,全體被毛,高10~37厘米。莖四方形,直立,基部傾臥,有分枝。葉對生,圓形、卵圓形或腎形,長8~29毫米,寬10~28毫米,先端鈍圓,基部心臟形,邊緣有圓鋸齒,兩面密生細毛;葉柄長5~15毫米。花輪有花2朵,集成偏側的頂生總狀花序;苞片卵圓形,兩面都有短柔毛;小梗基部有1對剛毛狀小苞片;花萼鍾狀,長2毫米,外面被粘柔毛,具2唇,全緣,萼筒背上生1囊狀盾片;花冠紫色,2唇形,長約19毫米,外面被有腺體和短柔毛,上唇先端微凹,下唇有3裂片;雄蕊2對,不伸出,藥室靠合;花柱著生子房底,先端2裂,小堅果橫生,卵圓形,有小瘤狀突起,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路邊、山坡。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各地。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韓信草的帶根全草。

大韓信草 大韓信草

採集加工

夏秋采全草,鮮用或曬乾。

化學成分

全草含黃芩素等黃酮類、酚性成分、胺基酸、有機酸。

性味

辛苦,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辛,性平。"

②《嶺南採藥錄》:"味苦辛,性平。"

③《貴陽民間藥草》:"苦,寒,無毒。"

歸經

《泉州本草》:"入心、肝、肺三經。"

功用主治

祛風,活血,解毒,止痛。治跌打損傷,吐血,咳血,癰腫,疔毒,喉風,牙痛。

藥書記載

①《生草藥性備要》

"治跌打,蛇傷,祛風散血,壯筋骨,消腫,浸酒妙。"

②《南寧市藥物志》

"消腫止痛,祛風散瘀。治跌打,蛇傷,瘡瘍。"

⑧《貴陽民間藥草》

"平肝清熱。治肝火旺,煩躁。"

④《泉州本草》

"清熱解毒,消腫退癀,逐血破瘀,排膿消癰,涼血止血,利咽喉。主治一切喉癀,亦治肺火高熱喘咳,吐血,咳血咯血,瘀血作痛,刀傷出血,惡瘡癰腫,虎、犬咬傷。"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3錢(搗汁,1~2兩)。外用:搗敷。

宜忌

《廣西中草藥》:"孕婦慎服。"

選方

①治跌打損傷,吐血:鮮韓信草二兩。搗,絞汁,燉酒服。(《泉州本草》)

②治吐血、咯血:鮮韓信草一兩。搗,絞汁,調冰糖燉服。(《泉州本草》)

③治勞鬱積傷,胸脅悶痛;韓信草一兩。水煎服。或全草半斤。酒-斤,浸三天。每次一兩,日二次。(《福建中草藥》)

④治癰疽,無名腫毒:鮮韓信草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⑤治一切咽喉諸症:鮮韓信草一至二兩。搗,絞汁,調蜜服。(《泉州本草》)

⑥治牙痛:韓信草、入地金牛各二錢。水煎服。(《嶺南採藥錄》)

⑦治白濁、白帶:韓信草一兩。水煎或加豬小腸同煎服。(《福建中草藥》)

⑧治毒蛇咬傷:鮮韓信草二兩。搗爛絞汁沖冷開水服,渣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