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

大逆,漢語辭彙。 拼音:dà nì 釋義:封建時代稱危害君父、宗廟、宮闕等罪行為“大逆”。

詞目

大逆

拼音

dà nì

引證解釋

封建時代稱危害君父、宗廟、宮闕等罪行為“大逆”。為“十惡”之一。

《戰國策·楚策一》:“夫外挾強 秦 之威,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無過此者。”

《史記·孝文本紀》:“間者諸 呂 用事擅權,謀為大逆,欲以危 劉氏 宗廟。”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

《漢書 宣帝紀 》:“平通侯楊惲坐前為光祿勛有罪,免為庶人。不悔過,怨望,大逆不道,要斬。”

《唐律·名例·十惡》:“二曰謀大逆。”原註:“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七回:汝賴吾玉璽,僭稱帝號,背反漢室,大逆不道!吾方欲加兵問罪,豈肯反助賊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