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雍城遺址

秦雍城遺址

秦雍城遺址是春秋至戰國中期的秦國都城遺址。在陝西省鳳翔縣南,雍水以北。20世紀50年代以後,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雍城進行了多次勘察和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遺址概述

秦雍城遺址秦雍城遺址

秦雍城遺址位於陝西省鳳翔縣的南部。

雍城是春秋至戰國中期秦國的都城,是秦國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秦國從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至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在此建都長達300餘年。其遺址位於陝西省鳳翔縣,遺址總體保存較好,是目前戰國時代都城遺址中保存最好的城市遺址。

城址的總面積為11平方公里,城內布局嚴整,道路縱橫交錯,現已發現三處大型的宮殿區。1號宗廟建築群遺址總面積近7000平方米,由大門、中庭、祖廟昭廟穆廟、圍牆等組成;殿堂都是土木結構的,大屋頂,四面坡,屋頂由雙楹柱支承,這是迄今所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建築群遺址。3號建築群遺址總面積達21800平方米,自南向北有5座宮院,是迄今發現的先秦時代最完整的朝寢區。

城址的西南部是秦公的陵區,占地21平方公里。在此勘探發掘出了大型的墓葬車馬坑共43座,布局很有規律,陵區按其布局可以分為13座陵園,發掘證明,秦人在春秋前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陵園規劃體系和陵園設計指導思想。中字形墓是最高等級的墓葬,其餘貴族墓則為甲字形、刀把形。這些陵墓中最大的為秦公1號大墓,它是整個秦公陵園中最早發現、唯一發掘的最大墓葬,故稱秦公一號大墓。這座墓是迄今為止中國所見最大的木槨墓

一號大墓的墓室東西長59.4米,南北寬38.5米,墓道長240.6米,面積達40萬平方米。墓室的中央是主槨室,槨室的頂部有三層槨木,四壁和底部各有兩層槨木,如同一個長方體形的木屋。主槨室的中央有方木疊砌的南北向隔牆,分成前後槨室,前槨室象徵秦公生前的宮殿,是議事的場所;後槨室象徵寢殿,是飲食起居的場所。後槨室的西南部有一個放置陪葬器物的側室,被盜嚴重。在墓室里發掘出土的、木質等各種文物600餘件,如造型生動、形態逼真的金啄木鳥,鐫刻雙龍的金帶鉤,精美華貴的白玉戈玉璋,透雕蟠螭紋的玉佩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馬俑造型的馬頭玉雕十分相似,這些都反映了秦國早期精湛的工藝和高度發達的技術水平。

在雍城遺址中還出土了67件大型的銅質建築構件,根據不同的用途鑄成,有曲尺形、單齒或雙齒方筒形、雙齒小拐頭形等,是安裝在宮殿枋木轉角處、壁柱或門窗上的構件,再現了雍城宮殿建築無與倫比的豪華氣派。

秦雍城遺址的宏偉規模,不僅反映了秦國早期國力的逐漸崛起和強大,而且顯示出“包舉宇內,囊括四海”的浩大氣魄。

考古發現

秦雍城遺址秦公墓

城址 

雍城平面呈不規則的方形。方向北偏西 14°。東西長3300米(南垣),南北長3200米(西垣),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暴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城牆,現高1~7.9米,寬約3~8.8米。北垣有近方形夯土台基 1座,邊長約60米,厚1~2.5米,可能是北垣上具有防禦性質的一個高台建築或門址。西垣中段發現城門一處,寬約10米。東、南城牆瀕臨紙坊河、雍水,以河為城壕。西垣外有人工開掘的寬12.6~25米、深5.20米的城壕。
宮寢 
城內的姚家崗、馬家莊、鐵溝 3地發現大型密集的宮殿遺址,與 《史記》 所載的雍高寢、雍太寢、雍受寢相近。
馬家莊宮殿區在城中部偏南,共發現建築群遺址 4處。1號建築群占地約7000平方米,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四周有圍牆。北部居中為祖廟,左側為昭廟,右側為穆廟。祖廟之北有一座亭台式建築,南邊是大門。中心空地即為“中庭”。發掘各類祭祀坑 181座,有人坑、牛坑、羊坑和車坑,有的車輛上還嵌鑲有黃金飾件。1號建築群的總體部署,與史籍所載諸侯宗廟布局大體相同,當是秦公祭享祖先的宗廟。3 號建築群在 1號建筑西約500米處,面積為21849平方米。該建築布局規整,四周有圍牆。南北全長 326.5米,北端寬86米,南端寬59.5米。由南至北可分為5座院落、5個門庭。據記載推測,這一遺址當是寢宮所在。這幾座建築,時代均屬春秋中晚期,由東向西依次排列,組成規模較大的宗廟宮殿區,可能是“雍高寢”之所在。

姚家崗宮殿區在城內中部偏西。發現一座宮殿遺址。東部已被破壞。宮殿的西北發現凌陰遺址。凌陰挖築於一夯土台基中部,呈仰斗形。頂部東西長10米,南北寬11.4米。四壁呈斜坡狀,底部東西長6.4米,南北寬7.35米,鋪設砂質片岩一層。四周設迴廊。西迴廊正中有一通道,與白起河相連。姚家崗宮殿區可能是“雍太寢”所在地。

秦雍城遺址木槨墓

鐵溝宮殿區在雍城北部,面積約 40000平方米。斷崖上暴露高約 1.4米的夯土台基,出土戰國早中期鹿紋、“奔獸逐雁”紋瓦當。據遺址年代推測,可能是秦的雍受寢。朝寢的北部,有“市”的遺址。“市”呈長方形,築牆於四周,每面開一門,南北寬 160米,東西長 180米,中為空地。城西南16公里出土“蘄年宮當”;城南郊出土棫陽宮、年宮瓦當;附近均發現有夯土建築基址。推斷當為秦漢時期蘄年宮和棫陽宮之所在。
陵墓 
秦公陵在城西南8公里處。陵區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 3公里。西、南、北側均有寬2~7米、深2~6米的隍壕。陵區內已探出44座大墓。平面作中字形、甲字形、凸字形、刀把形、目字形和圓坑 6種,組成13座陵園。隍壕可劃分為 3種類型:①雙隍型。以雙馬蹄形內隍圍繞中字形主墓,再以中隍環圍主墓、附葬墓及車馬坑。②單隍型。主墓兩側無內隍,僅以中隍環圍主墓和車馬坑。③組合型。幾座陵園共用中隍或陵中套陵。經發掘的秦公 1號大墓平面呈中字形,重棺重槨,墓內填泥積炭,填土中有男女殉奴。平民墓葬區在城南郊。
遺物 

秦雍城遺址早期秦瓦當

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建築遺址周圍有大量的板瓦筒瓦、瓦當和姚家崗宮殿區發現 3窖64件銅質建築構件,構件分為曲尺形、楔形、方筒形、片狀、小拐頭等10個類型。高王寺發現窖藏 1處,出戰國銅鼎、鑲嵌射宴壺、銅敦、蓋豆等共12件。戰國墓葬隨葬的銅器多為明器。陶器種類也有新變化,出現了囷、繭形壺、鍪等。
神秘車馬坑
寶雞鳳翔秦雍城遺址考古人員在秦公一號大墓的西南側發現了一個神秘的車馬坑。車馬坑裡有大量的車馬器、馬骨和其他牲畜的骨頭。車馬坑非常簡單、粗糙,而且沒有輪子,這很像文獻上所說的專門用於祭祀禺車,也就是木製的假車。據推斷,它是秦公大墓的祭祀坑,屬於秦公一號大墓所有。

國道

2011年,在秦國雍城遺址內勘察出6條古道路,經考古發掘確認其中一條長達140米的古道為西漢時期的“國道”——回中道的一部分,古代行宮離館的通行大道,基本路寬18.3米,接近十字路口處寬度近21米,路土厚度20厘米。發現的車轍寬度分別為1米和1.4米,車輛碾軋出的多條轍梁如今仍清晰可見,對研究古代道路發展史和城市變遷史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遺址保護 

1978年鳳翔縣成立雍城文物管理所,樹立保護標誌,建立資料檔案,負責遺址的日常保護工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