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舌顫音

在中文世界,齒齦顫音又稱為大舌音或大舌顫音,與小舌顫音相對。齒齦顫音是舌尖顫音中的最常見的一種。漢語國語無此音(部分西南官話和吳語宣州片方言除外)。

大舌顫音也叫“舌尖顫音”“齒齦顫音”(alveolar trill)。 特徵

發音方法是顫動, 也就是說通過舌在發音部位的顫動發音。
發音部位是齒齦,即舌尖抵住上齒齦脊發音。
發聲類型是濁音, 意味著發音時聲帶顫動。
本輔音是口腔輔音 (口音) ,表示發音時空氣只從口裡流出。
中央輔音, 氣流可從舌中部流過,不從兩側流過。
氣流特點是從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從口腔或喉門流出。

主要語言

齒齦顫音在斯拉夫語,如俄語波蘭語, 以及羅曼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中十分普遍。然而,法語德語常用小舌顫音, 儘管這兩種顫音是同位異音。該顫音也存在於通俗及正統的阿拉伯語中,字母是 ر。
該音尚有一清輔音版本, [r̥], 在威爾斯語中存在, 寫作rh。在古典希臘語中,該清齒齦顫音與其對應的濁輔音是可替換的音,詞首的顫音體現為清輔音,拉丁轉寫作rh。
一些印度的Malayalam方言的居民也發顫音。他們甚至區分齒齦前 (類似齒音)和齒齦後顫音: [r̟] vs. [r̠]。
存在此獨立音素的漢語方言目前已知有湖北襄樊、宜城一帶。這些地區將名詞的後綴“子”讀做齒齦顫音。
另外,北方漢語的一些曲藝或民歌中,常將襯字“的兒”發成顫音,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如山東二黃)

對音標的附註

在英語字典中,通常就用符號[r]來表示英語中的齒齦閃音或齦後無擦通音(真正的IPA符號應為: {{IPA|[ɹ]}}和{{IPA|[ɻ]}})。德語字典用該符號表示小舌顫音(真正的IPA符號: {{IPA|[ʀ]}})。

該音見於英語中

絕大多數的英語方言都沒有齒齦顫音。最突出的例外是蘇格蘭英語方言。對於母語中沒有該音的人們來說,發出顫音是很具有挑戰性的。
儘管在日常英語中不常見,一些電視廣告、歌曲等可能會通過該音達到誇張的效果。如加拿大的一個炸麵包圈連鎖店廣告語"Roll up the rim to win"就使用了顫音R來加深觀眾印象。類似的手法還有美國廣告, "R-r-ruffles have r-r-ridges。"
另外電影哈利·波特中,米勒娃·麥格教授 (瑪姬·史密斯飾演)也曾將哈利·波特名字中的 "rr" 讀成顫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